在過去二十多年裡,Google 幾乎等同於「網路的入口」。我們搜尋任何問題、任何答案,幾乎都先在 Google 上打一行字,然後依序點開那些藍色連結。這種習慣讓 Google 成為資訊世界的霸主,也造就了全球最龐大的廣告帝國。
然而,隨著 ChatGPT、Claude 等生成式 AI 的興起,人們第一次開始動搖:當 AI 可以直接給我答案,我還需要 Google 嗎?
搜尋巨頭的根基與隱憂
Google 的成功來自兩個關鍵:演算法與廣告。演算法讓它能在幾秒鐘內,從數以億計的網頁中抓出最相關的結果;廣告則將這些結果轉化為龐大營收。根據統計,Google 超過一半的收入仍仰賴搜尋廣告,這意味著,只要「搜尋」這個動作存在,Google 的地位就穩如泰山。
但問題在於,AI 正在改變人們的習慣。過去我們必須透過關鍵字去找答案,如今 AI 卻能直接以自然語言對話,濃縮出一個整合性的回覆。這代表著,使用者可能不再需要翻閱一頁頁搜尋結果,更不會像過去那樣頻繁點擊廣告。這對 Google 來說,無疑是核心商業模式的挑戰。
AI 的新舞台:答案,而非連結
AI 的定位和 Google 有著根本差異。Google 提供的是「找到資訊的路徑」,AI 則是「消化資訊後的答案」。前者像是一個巨大圖書館的索引系統,後者則像是一位貼心導師,直接告訴你重點。
這樣的角色差異,讓 AI 擁有幾個明顯優勢:
- 效率:一分鐘搞定原本需要花數小時蒐集的資料。
- 互動性:能追問、延伸,甚至依照需求生成文本、程式碼或設計。
- 個人化:可以記住你的偏好,給出量身打造的回答。
但 AI 也有致命弱點。它的答案可能出現錯誤(俗稱「幻覺」),來源不透明,缺乏可驗證性。相比之下,Google 雖然繁瑣,卻至少能讓人追溯原始資料來源。
誰能在舞台上站得更久?
Google 的優勢在於它已經「無所不在」:Android 手機、Gmail、YouTube、Maps,全都綁定在同一生態系裡。這種網路效應不是新創 AI 公司短期內能取代的。同時,Google 也不是沒有 AI 實力,它旗下的 DeepMind 與 Gemini 模型,一直是全球最頂尖的研發團隊。
換句話說,Google 並非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將 AI 融入搜尋引擎與辦公軟體。它的策略不是拋棄搜尋,而是「搜尋 + AI」雙軌並行,讓使用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自然過渡。
相對地,AI 新創如 OpenAI、Anthropic 則在另一個戰場突圍——它們的重點不是廣告,而是訂閱制、企業服務與垂直應用,走的是「智慧助理」與「生產力工具」的路線。
趨勢預測:不是取代,而是重新分工
如果把資訊世界比作一座舞台,Google 與 AI 並不是在爭奪唯一的聚光燈,而是在重新劃分角色:
- Google 仍是那個能快速引導人找到資訊的「導航員」,尤其適合需要驗證來源、比較不同觀點的情境。
- AI 則是那位「私人助理」,幫你整理、歸納,甚至主動生成內容,省去大量查找與過濾的時間。
長遠來看,人們可能不再只說「Google 一下」,而是習慣直接問 AI:「幫我想一下」。舞台不會因此縮小,但觀眾的目光將被更多演員分走。
結語
AI 不會讓 Google 消失,但它確實動搖了 Google 獨霸的局面。未來的資訊獲取方式,將是「搜尋與生成並存」的新常態。對 Google 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失去舞台,而是如何在 AI 時代,繼續把握觀眾的注意力,讓使用者願意留在它的生態系裡。
而對我們這些使用者來說,舞台上演出的多樣化,意味著我們將不再受制於單一管道,而能以更多元的方式接觸知識。這場比賽才剛剛開始,未來誰能主宰聚光燈,還有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