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器(stethoscope)自 1816 年發明以來,一直是醫師檢查患者的重要工具。然而,傳統聽診器只能「聽聲音」,AI 聽診器(AI stethoscope)則能進一步:
- 分析心跳與血流的微小差異,這些差異人耳無法察覺。
- 同步進行心電圖(ECG, Electrocardiogram),大幅提升診斷效率。
|臨床研究數據
這項名為 TRICORDER 的研究,是英國首批大規模 AI 臨床試驗之一:
- 涉及 200 多家診所(GP surgeries)
- 觀察 150 萬名患者(patients)
- 12,725 人接受 AI 聽診器檢測
結果顯示,使用 AI 聽診器的患者:
- 2.33 倍 更可能被診斷為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
- 3.45 倍 更可能被診斷為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
- 1.92 倍 更可能被診斷為 心臟瓣膜疾病(Heart Valve Disease)
這些疾病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因為患者能及時獲得治療,避免惡化成緊急送醫。
|為什麼早期診斷這麼關鍵?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在英國影響超過 100 萬人。
然而,超過 70% 的患者是在緊急送醫後才確診。
帝國理工心臟科醫師 Dr Sonya Babu-Narayan 指出:「心臟衰竭常常到晚期才被發現。如果能夠在症狀初期就檢測出來,患者就能更早獲得藥物,延長壽命並提升生活品質。」
|AI 聽診器怎麼運作?
AI 聽診器的大小 約為一副撲克牌,操作簡單:
- 放在患者胸口 → 同步記錄 ECG 心電圖 與 心臟血流聲音。
- 資料加密上傳至 雲端(Cloud)。
- 由 AI 演算法(AI Algorithms) 分析,能檢測出人耳難以察覺的異常。
- 結果立即傳送回醫師的智慧型手機。
這項技術特別能針對有以下症狀的患者:
- 呼吸急促(Breathlessness)
- 疲倦(Fatigue)
- 下肢或足部腫脹(Swelling of Legs/Feet)
|限制與挑戰
研究也指出,雖然 AI 聽診器有效,但仍有 70% 的診所使用率在一年後下降。
原因可能是:
- 尚未完全整合進醫師的日常流程。
- 誤報(False Positives):有三分之二被標記為「疑似心衰竭」的患者,最終並未確診。
雖然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與焦慮,但研究人員強調:「這仍能幫助提早揪出原本會被忽略的病例。」
|未來展望
- 這項技術已在部分英國 GP 診所實際使用。
- 下一步將推廣至 威爾斯(Wales)、倫敦南部(South London)、薩塞克斯(Sussex)。
- 該設備由 美國加州公司 Eko Health 製造,目前已經商用化。
帝國理工教授 Nicholas Peters 總結:「我們現在能在一次檢測中發現三種心臟疾病,這是醫療技術的重要突破。」
- AI 聽診器 = 傳統聽診器 + 心電圖 + AI 分析
- 15 秒內可檢測 心臟衰竭、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
- 早期診斷大幅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 挑戰:誤報率高、需要融入臨床流程
參考資料:《AI stethoscope can detect three heart conditions in 15 seconds》 2025年8月30日,Vicky Allen
- 如果你對內容有共鳴、想分享想法,
-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補充你的觀點 💬 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也歡迎來信交流:childbenefit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