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反壟斷裁定揭示新競局:AI、搜尋與瀏覽器市場的未來走向

Shiang 生活隨筆-avatar-img
發佈於科技資訊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場沒有「拆分」的反壟斷判決

raw-image

Google 去年被認定存在壟斷行為,遭美國司法部要求補正,其中最嚴格的補救措施是被迫出售 Chrome 瀏覽器。美國聯邦法官近日對 Google 的反壟斷案件做出關鍵裁定
與外界預期不同,Google 不需要出售 Chrome 或 Android,但它必須放棄長年以來的「排他性預設協議」,並在搜尋資料共享上做出讓步。這場判決既非全面打擊,也非單純放行,而是選擇「保留平台完整性、修正壟斷行為」的中庸之道。

壟斷陰影下的科技市場

Google 在搜尋、廣告與瀏覽器的主導地位,長期受到監管機構質疑。批評者認為,Google 透過與手機製造商與瀏覽器簽訂「預設搜尋引擎協議」,鎖定龐大流量入口,讓競爭者難以獲得生存空間。

問題不只在搜尋。生成式 AI 正快速成為新一代的「資訊入口」,如果 Google 用同樣的策略將其 AI 工具(如 Gemini)嵌入 Android 與 Chrome 的預設環境,市場將面臨另一波壟斷風險。這正是法院出手的關鍵理由:要防止未來 AI 競爭被過早鎖死。

分拆業務與懲戒權衡之下,發生什麼事?

法院僅象徵性懲戒,而允許維持排他性協議,且另一個Google的勝利是,法官並未禁止 Google 為預設瀏覽器支付費用給蘋果等第三方。蘋果電腦與 iPhone 手機的 Safari 搜尋列中,將 Google 搜尋引擎放在最佳位置,雖然使用者仍可以選擇切換為微軟 (MSFT-US)Bing、DuckDuckGo 或其他選項。

對蘋果而言,這項裁決使其能維持現狀,繼續從 Google 獲得目前每年超過 200 億美元的款項。

市場將延續「巨頭獨大」的局面:

  • 全球創新者的邊緣化:新創 AI 工具難以進入手機或瀏覽器的預設介面,即便技術出色,也難以取得用戶第一眼的機會。
  • 廣告主的選擇受限:廣告投放將繼續過度依賴 Google 生態,CPC 成本可能被推高,品牌在多平台分散的選擇空間被壓縮。
  • 消費者被動接受:用戶日常打開手機就被導向單一搜尋或 AI 助理,缺乏比較與選擇的機會。

這樣的未來看似穩定,但實際上會削弱創新動能,最終讓市場多元性消失。

一場既保留又鬆綁的裁定

法官的判決出人意料:

  • Google 得以保留 Chrome 與 Android。這維持了技術與使用者體驗的一致性,避免大規模拆分帶來的市場混亂。
  • 排他性協議被禁止。Google 不能再與手機製造商或瀏覽器簽約要求「僅能設定 Google 為預設搜尋」。
  • 部分搜尋數據必須共享。這讓競爭者有機會透過更完整的查詢資料來改善演算法與廣告服務。
  • AI 分發受限於公平原則。Google 不得在 Android 或 Chrome 透過排他性手段推廣自家 AI 工具。

換句話說,法院並未選擇「拆解 Google」,而是要求它「打開部分大門」,讓競爭者能真正進入市場。

全球市場的深遠影響

1. 全球科技市場

這次裁定塑造了一個矛盾的局面:Google 的基礎平台依然穩固,但它的商業策略必須重構。未來幾年,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可能以此案為參考,特別是在歐盟與亞洲,對於「AI 壟斷」的防堵措施可能更快上路。

對於競爭者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制度紅利」。微軟、OpenAI 以及新興 AI 搜尋平台(如 Perplexity)有望進一步打入行動裝置與瀏覽器生態,減少對單一流量來源的依賴。

2. 消費者選擇

消費者的日常體驗將逐步改變:

  • 更多元的預設選擇:新手機可能會出現「選擇搜尋引擎」或「選擇 AI 助理」的初始畫面,用戶不再被迫接受單一選項。
  • 體驗差異化:隨著多家 AI 工具並存,用戶能依照需求切換。例如,專業搜尋可選 Bing,語言互動偏好可選 ChatGPT,而日常則使用 Google。
  • 隱私與透明度爭議:資料共享雖然能提升競爭力,但也讓消費者更關注「我的搜尋記錄會去哪裡?」這將迫使平台在隱私保護上更加透明。

3. 業界策略調整

  • Google:必須從「買斷預設」轉向「爭取消費者心智」,更仰賴產品體驗與跨平台整合(例如 Chrome 與 Android 的生態連動)。
  • Apple 與三星等 OEM:將藉由非排他性條款,要求 Google、微軟等多方競標分潤條件,同時推進自家 AI(Apple Intelligence)以降低依賴。
  • 新創與競爭者:有機會透過更低成本的入口方式(預設畫面、外掛服務)接觸用戶,並以差異化功能搶佔細分市場。
  • 廣告主與品牌:必須重新規劃投放策略,不再把 90% 預算綁在 Google,需要學習如何衡量「AI 答案式搜尋」的轉化率。

不只是 Google 的戰役

這場裁定不是終點。Google 已經宣布要提出上訴,相關措施能否落實,仍需觀察。但無論上訴結果如何,這起案件已經揭開一個新時代:

  • 搜尋不再是唯一入口,AI 正逐漸取而代之。
  • 巨頭不再能單靠預設維持優勢,必須回到產品本質與用戶體驗。
  • 消費者與廣告主的選擇空間將逐步增加,這意味著未來的市場將更動態、更碎片化。

對所有科技產業參與者而言,這不只是一場法律戰,更是一場「市場重新洗牌」的開端。

結語

Google 在反壟斷裁定中保住了 保留其核心資產(Chrome 與 Android),但失去了壟斷入口的「特權」,也將面臨更嚴格的競爭規範與監督。
這樣的判決雖然看似保守,卻在 AI 與搜尋市場的關鍵時刻,為全球競爭打開了一道縫隙。這道縫隙不會自動帶來公平,而是需要新創、品牌、消費者與監管者共同推進。未來的搜尋市場與 AI 競局,將在這場裁定下逐步展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merson 的沙龍
1會員
66內容數
一個分享國內外新知與有趣科技資訊的紀錄平台
Emerso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2
生成式AI正在重塑職場,特別對初級職位影響劇烈。美國研究顯示,AI採用企業的初級職位招聘下降22%,部分行業甚至達40%。這不僅讓大學畢業生更難進入職場,也讓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缺口。AI時代的關鍵,是提升AI素養與不可取代的能力,提早卡位,才能避免被淘汰。
Thumbnail
2025/09/02
生成式AI正在重塑職場,特別對初級職位影響劇烈。美國研究顯示,AI採用企業的初級職位招聘下降22%,部分行業甚至達40%。這不僅讓大學畢業生更難進入職場,也讓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缺口。AI時代的關鍵,是提升AI素養與不可取代的能力,提早卡位,才能避免被淘汰。
Thumbnail
2025/09/02
AI 的浪潮,正在改寫職涯階梯 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職場結構。哈佛實證研究發現,AI 採用企業初階職缺減少 7.7%,尤其在零售與批發業減幅達 40%。影響不只短期就業,而是長期職涯階梯的消失,特別衝擊中高層次學歷者。想保持競爭力,必須結合 AI 工具與不可替代的人際與決策能力
Thumbnail
2025/09/02
AI 的浪潮,正在改寫職涯階梯 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職場結構。哈佛實證研究發現,AI 採用企業初階職缺減少 7.7%,尤其在零售與批發業減幅達 40%。影響不只短期就業,而是長期職涯階梯的消失,特別衝擊中高層次學歷者。想保持競爭力,必須結合 AI 工具與不可替代的人際與決策能力
Thumbnail
2025/08/26
AI 問答能耗真相公開!Google Gemini 實測顯示,每個 Prompt 僅需 0.24 Wh,比看電視 9 秒還少。本文解析碳排、水耗、過去數據錯誤原因,並揭露 Google 如何打造高效綠色 AI。
Thumbnail
2025/08/26
AI 問答能耗真相公開!Google Gemini 實測顯示,每個 Prompt 僅需 0.24 Wh,比看電視 9 秒還少。本文解析碳排、水耗、過去數據錯誤原因,並揭露 Google 如何打造高效綠色 AI。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SearchGPT 是由 OpenAI 開發的 AI 驅動搜尋引擎,結合了傳統搜尋引擎技術和最新的 AI 技術,能即時從互聯網獲取資訊。它與其他搜尋引擎相比,提供更相關的搜尋結果、更豐富的結果呈現、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生態合作基礎建設。
Thumbnail
SearchGPT 是由 OpenAI 開發的 AI 驅動搜尋引擎,結合了傳統搜尋引擎技術和最新的 AI 技術,能即時從互聯網獲取資訊。它與其他搜尋引擎相比,提供更相關的搜尋結果、更豐富的結果呈現、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生態合作基礎建設。
Thumbnail
蘋果透過封閉的iOS和iPhone取得成功,而Google和Meta則運用開放的Android和社群網站,以及生成式AI技術改變數位平臺競爭。文章探討了Google與Meta案例,以及蘋果與雅虎的賽局思維。對企業來說,需要了解自己的產品位於哪個循環階段,以及格局決定視野的觀點。
Thumbnail
蘋果透過封閉的iOS和iPhone取得成功,而Google和Meta則運用開放的Android和社群網站,以及生成式AI技術改變數位平臺競爭。文章探討了Google與Meta案例,以及蘋果與雅虎的賽局思維。對企業來說,需要了解自己的產品位於哪個循環階段,以及格局決定視野的觀點。
Thumbnail
擁有科技媒體《The Verge》、遊戲媒體《Polygon》與美食網站的《Eater》的 Vox Media,五月底時宣布跟 OpenAI 簽署內容許可協議,允許 OpenAI 存取旗下新聞網站的所有內容,並且用於訓練 ChatGPT 和其他 AI 模型。
Thumbnail
擁有科技媒體《The Verge》、遊戲媒體《Polygon》與美食網站的《Eater》的 Vox Media,五月底時宣布跟 OpenAI 簽署內容許可協議,允許 OpenAI 存取旗下新聞網站的所有內容,並且用於訓練 ChatGPT 和其他 AI 模型。
Thumbnail
使用AI所產出的資訊,必須審慎判讀取捨,不宜照單全收。
Thumbnail
使用AI所產出的資訊,必須審慎判讀取捨,不宜照單全收。
Thumbnail
華爾街日報 6 日引述知情人士及紀錄報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深入調查微軟(Microsoft Corp.)是否與人工智慧(AI)新創企業 Inflection AI 交易採取特殊安排,規避政府的反壟斷審查。
Thumbnail
華爾街日報 6 日引述知情人士及紀錄報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深入調查微軟(Microsoft Corp.)是否與人工智慧(AI)新創企業 Inflection AI 交易採取特殊安排,規避政府的反壟斷審查。
Thumbnail
市場將關注OpenAI推出的搜尋引擎計劃,是否壓抑微軟、Google搜尋業務,並影響Google廣告業務增長,整體市場維持以電力事業、電源管理、化學、消費品強勢,其餘仍見輪動或落後補漲的緩步表現。
Thumbnail
市場將關注OpenAI推出的搜尋引擎計劃,是否壓抑微軟、Google搜尋業務,並影響Google廣告業務增長,整體市場維持以電力事業、電源管理、化學、消費品強勢,其餘仍見輪動或落後補漲的緩步表現。
Thumbnail
在數位化的世界中,用戶介面和信息圖表等視覺元素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ScreenAI的開發為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的融合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數位化的世界中,用戶介面和信息圖表等視覺元素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ScreenAI的開發為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的融合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Thumbnail
搜尋與廣告科技巨頭谷歌 Alphabet,在上個月底發布了其去年第四季的財報。雖然無論是營收或者是獲利都打敗了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但財報後股價仍出現下滑。究竟是市場對谷歌有錯誤的看法,還是谷歌有一些其他的問題顯現在本次財報?
Thumbnail
搜尋與廣告科技巨頭谷歌 Alphabet,在上個月底發布了其去年第四季的財報。雖然無論是營收或者是獲利都打敗了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但財報後股價仍出現下滑。究竟是市場對谷歌有錯誤的看法,還是谷歌有一些其他的問題顯現在本次財報?
Thumbnail
隨著AI板塊的爆發,各大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尤其是Google與微軟這兩個搜尋引擎的老對手,都想借AI的東風,升級各自的科技服務。微軟背後有OpenAI的ChatGPT技術加持,始終壓Google一頭。
Thumbnail
隨著AI板塊的爆發,各大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尤其是Google與微軟這兩個搜尋引擎的老對手,都想借AI的東風,升級各自的科技服務。微軟背後有OpenAI的ChatGPT技術加持,始終壓Google一頭。
Thumbnail
《紐約時報》控告微軟, 大量使用他們的報導文章去訓練AI, 他們宣稱這是侵權的非法行為。
Thumbnail
《紐約時報》控告微軟, 大量使用他們的報導文章去訓練AI, 他們宣稱這是侵權的非法行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