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拆掉傳統職涯起點?
過去,職場晉升像是一條筆直的階梯:從初級職位做起,累積經驗、培養技能,然後一步步往上爬。然而,生成式AI的出現正在拆掉這條路的起點。
最新美國研究顯示,採用AI的企業,初級職位招聘量平均下降22%,部分行業甚至超過40%。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這不是一個數字遊戲,而是生涯機會的斷層。
這並不僅僅代表「少了幾個工作」,而是一場結構性重組。AI能輕鬆處理資料整理、內容撰寫、基礎客服等任務,讓企業認為「不必再養太多人力」。結果是,職場「入口門檻」變高、變窄,傳統的「從助理做起」路徑正在消失。初級職位消失帶來的長期風險
AI的滲透,帶來的不只是眼前的就業問題,而是整段職涯曲線的扭曲。
為什麼這麼嚴重? 因為第一份工作,決定了你的薪資起點與學習曲線。當AI切掉這個台階,你失去的,不只是現在的收入,而是未來十年的複利效應。

AI如何改變企業用人策略?
- 招聘量下降:AI採用企業每季度少招約3.7名初級員工,降幅達22%。
- 行業差異明顯:批發、零售業初級職位流失超過40%,行政支援、客服、資料輸入工作首當其衝。
- 晉升邏輯改變:AI接手基礎任務,留下的職位更偏向策略、管理與跨領域溝通,對能力要求更高。
如果這趨勢延續,會形成一個新的職場現象:
- 就業兩極化:簡單任務消失,高層決策仍需人類,導致底層缺口與頂層稀缺並存。
- 職涯階梯斷裂:新人沒有入門位,未來中高層缺乏儲備人才,形成企業長期隱憂。

中間層畢業生成最大輸家
這個變化不是假設,而是真實發生的。
想像三位剛畢業的大學生:
- 小偉,中等大學畢業,過去能找到助理職位,但現在,AI取代了寫報告、整理資料的工作。他投遞了50份履歷,卻發現很多公司「暫停新人招聘」。
- 小安,頂尖名校畢業,依舊獲得知名企業錄用,因為她的履歷與能力仍有競爭力。
- 小志,來自非熱門科系,學校排名不高,但願意接受低薪,結果被錄取到薪資低廉的基層崗位。
這就是研究揭示的「U形效應」:
- 名校畢業生影響小,仍受企業追捧。
- 低成本畢業生仍有市場,因為企業願意用低薪補缺。
- 最危險的,是不上不下的「中間層」,他們既不夠頂尖,也不夠便宜,成為AI時代最大的輸家。

AI時代的職場新規則
AI不是單純削減職位,而是改變職場遊戲規則。
這對新鮮人意味著什麼?
1. 競爭重點從「數量」轉為「質量」
以前,企業會大量招募新人進行培訓,如今AI取代重複性任務,讓企業只保留高潛力人才,寧可少招,也要招「能創造價值」的人。
2. 入門經驗變稀缺,實習成為必需
傳統上,你可以「邊做邊學」,但現在,沒有初級職位,實習和專案經驗變成必需品,因為企業期待新人一進來就能上手。
3. 晉升更快,但門票更少
AI減少基層工作,但留下來的人,晉升速度可能更快。因為AI接管例行任務,讓人力集中在策略與管理,這讓「內部晉升」更頻繁。但問題是——你必須先進來。
如何避免成為AI淘汰的對象?
那麼,個人與企業可以怎麼做?
對個人:
- 提早佔位:還在學校時就累積專案經驗,實習不是選擇,而是基本門檻。
- AI素養是核心競爭力:不只是會用ChatGPT,而是能用AI提升決策與流程效率,這會成為未來求職履歷的重要亮點。
- 專注不可替代的能力:AI再強,也難取代「跨領域整合、溝通表達、創新解題」這類軟實力。
對企業:
- 重建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只靠AI取代新人,否則未來會缺乏中高層人才。
- 設計「新型職涯階梯」:讓年輕人能透過專案、輪調培訓,彌補消失的傳統起點。
- AI與人共生,而非零和:AI應該是幫助員工釋放時間做更高價值工作,而不是單純「削減人力」。
立即採取的三個步驟
AI不是洪水猛獸,但它會改寫職場規則。等市場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選擇是提早布局:
- 選擇學什麼:AI應用、資料分析、跨領域協作能力將是關鍵。
- 怎麼工作:以AI為助力,讓自己成為「放大器」,而非「被替代者」。
- 去哪裡找機會:AI驅動的新興產業(數位轉型、AI產品、數據驅動服務)將是職涯新藍海。
企業也必須問自己:當舊的職涯階梯被拆掉,你是否已經建立新的?如果沒有,未來的領導層,從哪裡來?
結論:AI不是裁員機,而是權力重構的槓桿
生成式AI帶來的,不是單純的取代,而是一場「職場價值鏈」的重組:
- 起點變少,晉升變快,但只有跨過門檻的人能參與遊戲。
- 教育紅利重新分配,精英與低成本畢業生存活,中間層最危險。
- 企業必須重建人才策略,否則長期將面臨領導斷層。
AI時代,機會不會消失,但會集中到懂AI、懂策略的人手上。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