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正在悄然落幕。曾經風光西進的台資企業,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撤離中國大陸,留下一片蕭瑟的產業版圖。從電子五哥到傳統製造業,從昆山到蘇州,從上海到深圳,那些曾經燈火通明的工廠正一座座熄滅,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這不是個別企業的偶然選擇,而是台資企業面臨的集體困境。從2021年日月光一口氣出售中國4個工廠(交易金額406億台幣),到2024年京元電子處分蘇州廠(217億台幣)、南茂出售上海廠(42.9億台幣)、力成售出西安和蘇州兩廠,再到精英電腦處分深圳廠和蘇州廠(總價值超過36億台幣,並計劃轉向泰國、越南布局),以及2025年昌碩上海廠的最終關閉——短短幾年間,台灣封測與電子五哥幾乎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精英電腦的案例尤其具有代表性。這家成立於1987年的主機板製造商,從2017年開始分階段處分其在中國的資產,不僅是簡單的撤離,更是整個供應鏈的戰略重組。目前精英電腦採取「售後回租」模式維持深圳的生產量能,同時積極在東南亞擴產,體現了台資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的複雜調整策略。
這一波撤離潮涉及的資金規模超過千億台幣,影響數十萬名員工的就業,背後反映的是整個台資企業生態在中國大陸的根本性轉變。
站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我們這一代工程師必須面對一個深刻的課題:當整個產業基礎都在劇烈變動時,個人的價值究竟該如何重新定位?
從2012年在實驗室埋首研發超音波系統,到2023年見證台灣科技業人才的大遷徙,這十多年來我親身經歷了兩岸科技業的興衰起伏。作為一個曾在醫學與資訊工程領域深耕的研究者,我想分享一些關於「個人價值」的思考。
一個時代的終章:台資企業的集體退潮
這波台資企業的撤離潮,背後反映的是深層的結構性變化。從2000年代初期的大舉西進,到2010年代的黃金十年,再到如今的全面退潮,台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軌跡,恰好見證了全球化浪潮的起落。
回想那些年在產學合作中見證的榮景,昌碩這樣的製造巨擘在巔峰時期擁有超過10萬名員工,從iPhone到MacBook,無數產品從這裡走向世界。但昌碩只是眾多台資企業的縮影。當時的昆山、蘇州、上海,聚集了無數台灣工程師和管理者,他們帶著先進的製程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中國大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產業奇蹟。
然而,更讓我感慨的是背後的人才流動。近年來,我觀察到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許多曾經在這些企業中享受高薪的資深工程師和主管,開始紛紛轉投其他企業,或者乾脆回台發展。這些曾經在昆山、上海叱吒風雲的技術菁英,如今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道路。
這場變革的影響遠超製造業本身。它重塑了整個東亞的產業版圖,也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在這個行業中打拼的工程師。我們見證的不只是個別企業的興衰,而是整個時代的轉折。
GDP數字背後的真實體驗
多年前在中國工作的經歷,讓我對「努力是否越來越不值錢」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體悟。
記得在蘇州工作期間,我常常為台灣同事代購電子產品。一個至今仍在使用的行動充電器,售價不到百元人民幣,卻擁有出色的品質。這種「盛產何物,何物價低」的體驗,讓我深刻理解了GDP統計的侷限性。
傳統的GDP統計方式,往往無法真實反映一個地區人民的實際生活品質。中國的許多基礎建設成本、醫療教育支出都被政府嚴格控制,計入GDP的僅是壓縮後的價格。同樣的服務,在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價格可能高出數倍。
這讓我意識到一個深刻的問題:我們習慣用金錢來衡量個人價值,但金錢本身的衡量標準就是相對的、變動的。當「努力」被簡化為「單位時間的貨幣價值」時,我們就不知不覺地將自己商品化了。
學歷的真正作用:從象牙塔到現實世界的領悟
回顧自己從醫療領域轉換到工程領域的求學歷程,我逐漸理解了一個重要觀點:學歷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我們學到了什麼,而在於它為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環境和機會。
在醫學影像領域的學習讓我接觸到精密的影像處理技術,在資訊工程博士階段則讓我深入理解了演算法的本質。但真正有價值的,是這些經歷讓我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文憑往往就像一件華麗的大衣。重要的不是大衣本身,而是它讓你有機會進入某些圈子,接觸到優秀的同儕。當你被篩選進入一群自信的、勇於嘗試的人當中時,這種氛圍會深刻影響你的思維模式。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高學歷者在進入職場後會經歷困惑。我們以為透過學歷可以學到職場所需的技能,但實際上,學歷給予我們的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清醒認知。真正的技能,還是需要在實戰中磨練。
工業時代個人價值的重新思考
在產業觀察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現代職場中存在的「原子化」和「螺絲釘化」現象。
企業為了提高組織效率,傾向於將複雜的工作拆解成標準化的小任務。每個人只需要專注於自己的那一小塊,按照既定的流程執行。這種模式確實提高了短期效率,但也讓許多人逐漸失去了全局思維和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更可怕的是績效主義的異化。當我們過度專注於短期的、可量化的指標時,就容易陷入視野狹窄的陷阱。就像那個經典的比喻:我們以為自己在努力工作,實際上可能只是像驢子推磨一樣在原地打轉。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此絕望。關鍵在於如何在這個體系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和思考能力。
從我的職業生涯觀察,真正有價值的個人能力包括:
保持好奇心與學習能力:技術和市場都在快速變化,僵化的技能很容易被淘汰。但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跨領域整合思維:我的醫學影像+資訊工程背景讓我在職場中有了獨特的視角。在AI時代,這種跨領域的整合能力變得更加重要。
建立個人品牌與影響力:不要只是被動地等待機會,而要主動地創造價值、分享見解。透過寫作、演講、專案主導等方式,建立自己在專業領域的聲譽。
AI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當DeepSeek僅用500萬美元開發出強大的AI,一夜間讓英偉達蒸發5000億美元市值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整個價值評估體系的根本性挑戰。
在AI時代,傳統的「生產力經濟」正在轉向「協同力經濟」。個人價值的衡量標準不再是簡單的產出數量,而是協同效率、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深度。
這對我們個人而言,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機會在於:AI可以幫助我們處理重複性的工作,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創造性思考和高價值活動。像我在醫學影像處理中的經驗一樣,AI可以快速完成基礎的影像分析,但對結果的解釋和應用策略的制定,仍然需要專家的專業判斷。同樣的症狀但對於不同出身與背景的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病灶,這很大部分還是仰仗著醫師的"望、聞、問、切"與多年經驗積累。
挑戰在於:我們必須不斷地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那些可以被AI替代的工作會越來越少,我們需要發展那些AI難以取代的能力:深度思考、情感智慧、創新解決方案、以及跨領域的洞察力。
寫給同路人的思考框架
作為一個曾經在學術界和產業界都有過深度參與的工程師,我想為同樣在職業道路上思考的朋友們分享一些實用的思考框架:
第一,重新定義「努力」的含義
不要再用簡單的工作時數或收入數字來衡量自己的努力成果。真正有價值的努力應該是:有方向的學習、有策略的實踐、有影響力的貢獻。問問自己:我的努力是在開拓新的可能性,還是在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
第二,建立多元化的價值創造管道
不要將自己的價值完全繫於單一的職位或技能。像我現在面臨的職業選擇一樣,每個選項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風險。關鍵是建立一個個人能力的作品集,讓自己在不同情境下都能創造價值。
第三,培養「反脆弱」的心態
借用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的概念,我們需要培養從挫折和變化中獲得成長的能力。當昌碩關廠這樣的事件發生時,不要只看到危機,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會和學習價值。
第四,保持對時代脈動的敏感度
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專業小圈子裡。定期跨出舒適圈,了解其他領域的發展,關注社會和技術的大趨勢。只有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在變化中找到新的機會。
結語:在變化中尋找自己的座標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位前輩曾經說過的話:「我們這一代人,註定要在變化中度過整個職業生涯。」
確實,我們見證了從PC到智慧手機、從互聯網到人工智慧的技術革命;經歷了從製造業西進到供應鏈重組的產業變遷;也目睹了從個人努力到平台經濟的價值創造模式轉變。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僵化地堅持舊模式的人被淘汰了,但那些能夠適應變化、在變化中創造價值的人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回到最初的問題:在工業時代的尾聲,我們的個人價值究竟該如何重新定位?
我的答案是:不要把自己定位為某個職位的佔有者,而要定位為某種能力的提供者。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個行業的框架內,而要培養跨越邊界的整合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個人價值等同於市場價格,而要建立一套更豐富、更有意義的價值評估體系。
昌碩的燈光熄滅了,但這不是結束,而是新開始的信號。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真正的挑戰不在於適應某個特定的變化,而在於培養在持續變化中茁壯成長的能力。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一確定的就是變化本身。與其對抗這種不確定性,不如學會與它共舞。畢竟,最精彩的人生往往就在那些意料之外的轉折點上悄然展開。
這篇文章獻給所有在時代變遷中思考自己方向的工程師們。願我們都能在變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座標,創造出獨特而有價值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