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像觀察他人行為般的觀察自己內心的歷程。
這是一段註解,也是一段告誡。在職場上,在家庭關係裡,在普通人可以預測的到的模糊普遍常識裡,究竟是什麼牽引著我們前進,什麼會在我們接近邊緣時拉住我們一把?
走到人生旅程的終點,無非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有沒有善待自己?有沒有善待身邊的人?無論多少有沒有對世界有所貢獻?有沒有未完成的遺憾?最近不自覺的標記了許多相關主題的書籍,像是「只死一次的人生 by Jodi Wellman」「一切都是暫時的 by Iris Gottlieb」。
死亡以幾乎一天一次的頻率閃過我的念頭,或許是在每天安排給自己的覺察時段,畢竟我們都一腳踩在陷進那道深淵的流沙裡,我們越是前進也越是逼近,而那樣的一天,不僅僅是普通的一天,所有的人事物都以無意識的方式往前又踏了一步。
無慾望是個有趣的階段,意思是一種對什麼都提不起勁的狀態,可能原因來自於虛弱的身心,可能來自一種對世界完全攻克的心態,也可能是一種單薄的無力感,相信現代人多少都經歷過一瞬間的無慾望,察覺到擺在前頭那一整排數不清的冷凍微波食品跟罐裝飲料。
閱讀與理解逐漸變成一項彌足珍貴的能力,在二十來歲眾聲喧嘩時還未顯現出的,直到越來越明白社會運動的機制以後,那些討人厭的現象同樣起因於某些自身特質,無可避免的像一樁車禍般的悲劇以後,我會想聽聽未經潤飾的(好吧稍加潤飾或許也能接受):
億萬富豪的心境,他們如何讓自己玩的盡興(這不就是生命最重要的目的?)
頂尖職業運動員的生活,他們如何把心態與身體雕琢成一把鋒利的長矛,為攻擊而存在。
頂級文豪筆下的人物,他們如何思考,如何度過無人知曉的深冬與清晨,如何以曲折離奇的心境牽引著無人能夠理解的行為,讓人成為最為神秘的物種之一。
所有將死之人最後的低語,充當一個莊嚴的見證人,蒐集再也無法實現的遺憾。
《Neighborhood #2 (Laika)》是Arcade Fire於2004年發行的經典歌曲,收錄於專輯《Funeral》,以強烈節奏和具寓意的歌詞描寫成長的疏離與家庭壓力,是樂團早期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