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先行,美國市場未來一兩年綠氫的話語權將大幅下降,產業轉移目光到藍氫。
過去一屆政府,氫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IRA給予充足的彈藥與發展機會。不過在2025年OBBB大美麗法政策下,產業方向發生重大變化。曾經炙手可熱的氫氣市場,現在似乎變了調。
年初的時候,還在想氫能補助政策45V會帶來什麼樣新的氣象,並預期著這樣的氣象可以延續,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以綠氫而言似乎是個被冷凍的話題。
所謂「綠」就是用電來自於再生能源或是電網,搭配電解方式產生氫氣。常見模式藉由此進行銷售,或取得對應的45V補助。
然而在新政府下執行面上卻面臨了了居高不下的建置成本與執行壓力。例如想要取得補助則是必要在2028年初開工才可以取得補助。這也給不少開發商壓力。
更重要的是在源頭的電力上,綠氫將面臨建置太陽能、或是風力的成本過高與供電競爭。例如對比更需要電力的Data Center而言,是否對於開發商真的有溢價需求來競爭?結果不言可喻。不意外的,像是氫氣巨頭Air Products在二月就立刻取消了在紐約等地的專案。
如果再去看上游能源的政策面,太陽能、風能目前都快自身不保了。因為有越來越多法規對於建置該類的大規模場域相當不友善。只能說上游不保,下游創新科技自然難以為繼
在行業的角度來看,特別是美國市場而言,基本上綠氫目前是進入了「休息時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從藍氫的角度而言,似乎是另一個救命的稻草?
所謂藍氫簡單說就是利用天然氣製成方式SMR或是ATR方式產出,再透過CCS方式除碳,達到所謂減碳效果。而為什麼說是開發商的另一條潛力賽道?
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美國「天然氣」相當便宜。這讓製氫格外的具有吸引力。同樣製作出氫氣,未必是銷售氫氣,也可以銷售氨Ammonia等,再接著轉做成肥料Fertilizer出口。而藍氫最大的銷售就屬Refinery和Fertilizer為主。而又以Fertilizer出口為持續成長的領域。因為美國法規關係,各地的Refinery也紛紛關閉與轉型了,這個未來再說。
而肥料為什麼出口不斷上升?又以過去主要的產肥料大國烏克蘭受到戰爭影響、中國肥料出口管制等,而影響了供給端的提供。間接的導致了具備天時(國際衝突)、地利(天然氣資源)、人和(石油、天然氣支持政權)的美國,享有的得天獨厚的機會。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CF Industry的Q2報告,會發現他們對於未來五~十年成長相當樂觀,一大部分的前提就是下賭在這個大環境結構,一時半刻無法調整,而有利於他們的商業模式。例如,他們最新的Donaldsonville 廠,供給Ammonia 的廠也進七月正式營運了。似乎一切都在好的方向走。
然而,個例永遠是個例。
因為如果把所有藍氫的前20大專案一一比較近況,會發現恐怖的事情,那就是幾乎沒有動靜。
不論是新聞、或是FID或是相關的近一步消息,可以說是鴉雀無聲。
如果真的要挑,也只有一到兩個案例在Q2的股東會有提到進度並且預期在2026初營運。但整體而言還是相當的低調。
只能說,或許是個賽道,但深究後會發現,大家都靜悄悄的。
但是,當以美國市場看待整個產業時,就會忽略了產業格局已悄悄發生變化。
美國市場停頓的同時,中國市場卻在這領域高歌猛進,而歐洲也依然持續穩步的發展。
根據研究,在目前的電解槽的市場中,中國包攬了將近70%的安裝量並且預計到2050年可以成長到3300萬頓的綠氫產量、而歐洲大概是2000萬頓,而美國大概就是接近5百萬頓的量體量。
某種程度,在發展的軌跡上,電解槽成本的持續下降、中國的大量製造下,我們也看到與太陽能相近的軌跡。
我相信這話題目前不是一個性感的話題,但作為從業者看到這些變動,卻覺得相當有趣,因為有起才有落。而產業的落點,未必會是轉往成熟,但肯定會開啟一些新方向。
只能說,大環境並未因為一個國家的停止而停滯,而新的競爭格局將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