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義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一、 1. 原文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2. 注釋 1. 射:古代射禮,即以射箭為禮,寓教於禮。 2. 燕禮:君臣宴飲之禮,用於明示上下尊卑。 3. 鄉飲酒之禮:鄉里聚會時所行的飲酒禮,用於教化士民,分明長幼尊卑。 4. 君臣之義:君與臣之間的名分和義理。 5. 長幼之序:年長與年幼之間的次序與倫理。 3. 白話文 古時候,諸侯在行射禮前,一定先舉行燕禮;而卿、大夫、士在行射禮前,則一定先舉行鄉飲酒之禮。因此,燕禮是用來彰顯君臣之間的名分義理,而鄉飲酒之禮則是用來彰顯長幼之間的次序。 4. 總結 此段文字闡明射禮之前必先行飲宴之禮,以區別身份層級:諸侯以燕禮明君臣之義,士大夫以鄉飲酒禮明長幼之序。這顯示禮制不僅是儀式,更是倫理秩序的體現。 啟示 禮儀的設計根源於倫理與秩序,而非單純的形式。 上下有別,長幼有序,是維繫社會和諧的重要原則。 禮可作為教育工具,讓人自覺遵守名分與義理。 二、 1. 原文 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2. 注釋 1. 射者:行射禮之人。 2. 進退周還:行禮時的進退、轉身,皆需合乎禮法。 3. 必中禮:必須符合禮儀規範。 4. 內志正:內心端正,心志合乎道德。 5. 外體直:外形端正,舉止合乎規範。 6. 審固:穩健而牢固。 7. 言中:指射箭能射中目標。 8. 觀德行:透過射禮可觀察人的德性與行為。 3. 白話文 所以射禮之人,進退周旋都必須合乎禮法,內心志向端正,外在形體端直,然後才能穩固地持弓拿箭;當能穩固持弓持箭之後,才可以談到射中目標。由此可見,射禮能夠用來觀察一個人的德性和品行。 4. 總結 射禮強調的不只是技巧,而是內外皆正:心志端正、舉止合禮,才能射中目標。此由外在行為與內在心志的統一,成為檢驗德行的方法。 啟示 技藝與德行相輔相成,外在表現反映內在品格。 做事先正心志,再談技巧,才能真正達成目標。 禮不僅是規範行為,更是培養德性的方式。 三、 1. 原文 其節:天子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卿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繁》為節。《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樂會時也;《采蘋》者,樂循法也;《采繁》者,樂不失職也。是故天子以備官為節;諸侯以時會天子為節;卿大夫以循法為節;士以不失職為節。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2. 注釋 1. 節:節奏、規範,引申為禮樂制度的準則。 2. 《騶虞》:古樂名,象徵官職齊備。 3. 《貍首》:古樂名,象徵適時會合。 4. 《采蘋》:古樂名,象徵循守法度。 5. 《采繁》:古樂名,象徵不失本職。 6. 備官:官職齊全、政務完備。 7. 時會:按時朝見、會合。 8. 循法:遵循法度。 9. 不失職:各安其職,不違本分。 10. 盛德:偉大完善的德行。 3. 白話文 射禮的節奏:天子以《騶虞》為節,因為它象徵官職齊全;諸侯以《貍首》為節,象徵能按時朝見天子;卿大夫以《采蘋》為節,象徵遵循法度;士以《采繁》為節,象徵不失本職。因此,天子以齊備官職為準則;諸侯以按時朝見為準則;卿大夫以遵守法度為準則;士以不失職分為準則。若能明白各種節奏所象徵的志向,不失其事,則功業能成而德行得以樹立;德行既立,就不會有暴亂的禍患。功業成功則國家安定。所以說:射禮,是用來觀察人之盛德的。 4. 總結 此段以樂曲節奏為象徵,說明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各有本分與準則。能守其節,則功成德立,國家安定。射禮不僅是技藝,更是觀德之道。 啟示 各階層有其本分,守節而不失職,社會方能安定。 德行須透過規範與禮樂的實踐來建立。 射禮象徵「以禮觀德」,提醒人內外並修,方能成就功業。 四、 1.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王務焉。 2. 注釋 1. 射:指射禮,不單是射箭技藝,而是含有禮儀與德行考驗的活動。 2. 因而飾之以禮樂:在射箭的行為上,加以禮儀與音樂,使之更具教育與德化意義。 3. 事之盡禮樂:事情能完全表現禮樂精神。 4. 可數為:可以反覆進行、實際操作。 5. 立德行:建立德行與人格修養。 6. 務焉:重視此事並專心致力於此。 3. 白話文 所以古時候天子藉由射禮來選拔諸侯、卿、大夫與士。射箭是男子應有的事,因此附加以禮樂作為裝飾與規範。能夠兼備禮樂精神,又能夠實際操作,並藉此培養德行的,沒有比射禮更合適的了,所以聖王特別重視它。 4. 總結 此段說明射禮不只是技藝,而是男子修身立德的重要方式。因其兼具禮、樂與實踐,成為古代選拔人才的依據。 啟示 德行的建立須藉由禮樂規範與反覆實踐。 射禮象徵武與德並重,強調內外兼修。 聖王重視禮射,提醒領導者選才應重德行而非僅憑技藝。 五、 1.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多者,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中少者,不得與於祭。數與於祭而君有慶;數不與於祭而君有讓。數有慶而益地;數有讓而削地。故曰:射者,射為諸侯也。是以諸侯君臣盡志於射,以習禮樂。夫君臣習禮樂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2. 注釋 1. 歲獻貢士:諸侯每年向天子貢獻有才能之士。 2. 射宮:專門舉行射禮與考試的宮殿。 3. 容體比於禮:舉止、儀容符合禮儀規範。 4. 節比於樂:動作節奏合乎音樂之法。 5. 與於祭:參加祭祀,象徵能進入國家正統禮序。 6. 有慶:表示功績,受天子嘉獎。 7. 有讓:表示過失,被責讓或懲罰。 8. 益地/削地:增加封地或削減封地,賞罰分明。 9. 射為諸侯:射禮是用來檢驗、約束諸侯的制度。 3. 白話文 所以古時候天子的制度是這樣的:諸侯每年要向天子進獻人才,天子則在射宮中考核他們。若其舉止合乎禮儀,行動節奏合乎音樂,且射中多者,就能參加祭祀;若不合禮不合樂,且射中少者,就不得參加祭祀。多次能參與祭祀,諸侯的君主就會得到嘉獎;多次不能參與祭祀,就會受到責讓。屢次獲嘉獎的,會增加土地;屢次被責讓的,則會削減土地。所以說,射禮是為了約束和檢驗諸侯的。這就是為什麼諸侯的君臣都竭盡心力於射禮,以此來學習禮樂。君臣若能共同習禮樂,卻仍導致流亡滅亡的情況,自古以來是沒有的。 4. 總結 此段闡述天子以射禮考核諸侯及其臣子,藉禮樂和技藝並重的標準來賞罰封國,使諸侯重視禮樂修養。 啟示 射禮兼具教育與考核功能,維繫諸侯之德行。 禮樂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僅止於形式,而關乎安國存亡。 領導者應以制度檢驗德行,賞罰分明,才能保持政教與國運之安。 六、 1. 原文 故《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言君臣相與盡志於射,以習禮樂,則安則譽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而兵不用,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2. 注釋 1. 曾孫侯氏:後代的諸侯世家。 2. 四正:四方的正道與規範。 3. 具舉:完全具備。 4. 大夫君子:輔佐諸侯的官員及有德之士。 5. 庶士:眾多士人。 6. 小大莫處:無論尊卑大小,都各得其位。 7. 御于君所:聚集於君王之處。 8. 燕:宴飲。 9. 射:射禮。 10. 安則譽:安定則有讚譽。 11. 養諸侯:以禮樂教化來維繫諸侯。 12. 自為正之具:諸侯自我修正的依據。 3. 白話文 所以《詩經》說:「後世的諸侯世家,能完全舉行正道;大夫與君子,連同眾多士人,無論尊卑大小,都聚集在君王面前,在宴飲和射禮之中,既能和樂,也能獲得讚譽。」意思是說,君王和臣子一同專心於射禮,用來學習禮樂,國家便會安定而受稱讚。因此天子制定射禮,而諸侯努力推行。這是天子用來教養諸侯的方法,不用兵戎,諸侯就能自己成為端正的力量。 4. 總結 此段說明天子以射禮教化諸侯,使其習禮樂而自我端正,不必動用武力即可維持秩序。 啟示 禮樂是維繫安定的根本。 教化勝於武力。 君臣共守禮樂,社會自然和樂有序。 七、 1. 原文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射至於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後者不入,其餘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蓋僅有存者。 2. 注釋 1. 矍相之圃:矍相國的園圃。 2. 如堵墻:形容人群擁擠,如牆壁般密集。 3. 司馬:掌管射禮的官位。 4. 子路:孔子弟子,名仲由。 5. 出延射:主持、宣布參加射禮的人選。 6. 賁軍之將:曾經戰敗逃走的將領。 7. 亡國之大夫:亡國的官員。 8. 與為人後者:為別人繼承後嗣的人。 9. 揚觶:舉起酒杯致辭。 10. 幼壯孝弟:年輕人能孝敬父母、友愛兄長。 11. 耆耋:七、八十歲的老人。 12. 俟死:等待死亡,意即善終。 13. 旄期:七十歲。 14. 稱道不亂:能被人稱道而不亂其行為。 3. 白話文 孔子在矍相的園圃射禮,觀看的人多得像牆壁般密集。射禮進行到司馬這個環節時,孔子讓子路手持弓箭出來宣告:「曾經是戰敗逃將的、亡國的大夫、以及為他人承嗣的人不得參加,其餘人可以入內。」於是走掉一半,留下來的一半。接著孔子又讓公罔之裘和序點舉起酒杯發言。公罔之裘說:「年輕人能孝敬父母、友愛兄長,老人喜好禮節,不隨波逐流,能修養自身以等待死亡的,可以在此位。」又走了一半,剩下一半。序點又舉觶發言說:「能好學不倦,守禮不變,到七十歲仍能被人稱道而不失行為的,可以在此位。」於是僅剩下極少數人。 4. 總結 此段描寫孔子主持射禮,透過一層層的篩選,將缺德、失職、隨俗、無學之人逐步剔除,最後僅剩下少數真正德行兼備的人。 啟示 射禮不僅是技藝的比賽,更是德行的考驗。 有德者方能參與盛禮,顯示禮樂以德為本。 學習應終身不倦,德行須歷久而不衰。 八、 1. 原文 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故曰: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故射者各射己之鵠。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為諸侯也。射中則得為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為諸侯。 2. 注釋 1. 射之為言者繹也:射的本義解釋為「繹」,即推演、表現。 2. 舍也:另一種解釋為「舍」,即放出。 3. 繹己之志:展現各自內心的志向。 4. 鵠:射箭的靶心,比喻目標。 5. 射侯:天子舉行的大射禮稱為「射侯」。 6. 射為諸侯:藉由射禮選擇、評定諸侯。 3. 白話文 「射」這個字的含義是「繹」,也有人說是「舍」。所謂「繹」,就是展現出自己內心的志向。所以要做到內心平和、身體端正,然後才能穩固地持弓執箭;弓矢穩固,射就會命中。因此說,作為父親的人,以父親的職責為目標;作為兒子的人,以盡子道為目標;作為君王的人,以君職為目標;作為臣子的人,以盡臣職為目標。所以射禮就是各人射自己的「鵠」——職分的目標。因此天子的大射禮叫做「射侯」,意思是射禮是為了選拔諸侯。射中就能成為諸侯;射不中就不能成為諸侯。 4. 總結 此段將射禮比喻為人生志向與職分的實踐,強調「各射己之鵠」,即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大射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德行與責任的象徵,用來選賢舉能、安定天下。 啟示 禮樂制度不離德行本質,射禮象徵職分責任。 父子君臣皆須以本分為目標,才能合乎道義。 真正的「命中」在於德行與志向,而非單純技術。 以禮選才,使政教得以端正,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九、 1. 原文 天子將祭,必先習射於澤。澤者,所以擇士也。已射於澤,而後射於射宮。射中者得與於祭;不中者不得與於祭。不得與於祭者有讓,削以地;得與於祭者有慶,益以地。進爵絀地是也。 2. 注釋 1. 澤:郊外之地,此處為射禮的場所,用以選拔士人。 2. 射宮:專設舉行大射禮的宮殿。 3. 得與於祭:能夠參與祭祀,象徵德行與職分合格。 4. 有讓:表示失職,需被削減土地。 5. 有慶:表示有功,受增土地與榮賞。 6. 進爵絀地:進升爵位,削減土地,為古代賞罰制度。 3. 白話文 天子將要舉行祭祀時,必先在郊外的澤地習射。澤地的射禮是用來選拔士人的。完成澤射之後,才會進入射宮舉行正式大射。射中者可以參與祭祀;不中者則不得與祭。不得參與祭祀的人會被記過並削減土地;能夠參與祭祀的人則得到慶賞並增加土地。這就是所謂的「進爵絀地」制度。 4. 總結 此段揭示了古代天子在祭祀前,必先以射禮選拔、考核諸侯與士人。射中代表德行端正,能與祭受賞;不中則失德失職,遭到削地。射禮因此不僅是技藝,更是政治賞罰制度的依據。 啟示 禮樂制度與政治考核緊密相連。 射禮不僅是儀式,更是德行與能力的檢驗。 「進爵絀地」顯示古代政教並重,以禮樂約束諸侯。 公正賞罰使諸侯自律,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十、 1. 原文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於其所有事,然後敢用穀也。飯食之謂也。 2. 注釋 1. 桑弧:以桑木為弓。 2. 蓬矢:以蓬草為箭。六矢象徵天地四方。 3. 射天地四方:象徵男子將來肩負天下四方之事。 4. 所有事:指男子一生應擔負的責任與事業。 5. 穀:糧食。 6. 飯食之謂也:指能夠進食,象徵承擔責任後才配享食物。 3. 白話文 因此,男子一出生,要用桑木作弓、蓬草作箭,射向天地與四方。這是因為天地與四方,正是男子應當負責治理與經營的領域。所以必須先立下志向,準備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然後才敢享用糧食。這就是「飯食」的意義。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男子誕生時以射天地四方的儀式,象徵其將來要承擔天下責任。必須先立志有為,方能享用食物。 啟示 人生在世應先立志,再求享受。 男子自出生起,即被賦予社會責任。 食物不僅是口腹之欲,更象徵責任與使命的資格。 承擔責任是生活與享受的前提。 十一、 1.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2. 注釋 1. 射者:指射禮,即古代以射箭為禮的活動。 2. 仁之道:仁的實踐之道。 3. 正諸己:從自身反省、端正。 4. 不怨勝己者:不責怪勝過自己的人。 5. 反求諸己:回頭檢討自身是否不足。 6. 揖讓而升,下而飲:行射禮時,登堂揖讓有序,結束後共同飲酒,皆以禮相待。 3. 白話文 射禮,是實踐仁道的方法。射箭時,必須先端正自身,調整好心志與身體,然後才放箭。如果射不中,並不埋怨射得比自己好的人,而是回頭反省自己的不足。孔子說:「君子不與人爭,若要說有爭,那就是射禮吧!因為射禮中,登堂揖讓,結束後一起飲酒,這樣的競爭才是君子的競爭。」 4. 總結 此段以射禮比喻仁道,強調修身自省、不怨他人,並以禮義規範競爭,使爭而不亂,成就君子之德。 啟示 真正的競爭應是自我提升,而非嫉妒他人。 君子重視禮儀,即使競爭亦不失和諧。 修身是行仁的根本,責己而不責人。 爭而有禮,才能化爭為德。 十二、 1. 原文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 2. 注釋 1. 射者何以射:射箭的人憑什麼能射中。 2. 何以聽:憑什麼能聽從指引。 3. 循聲而發:依循目標或聲音而放箭。 4. 正鵠:正中的靶心。 5. 賢者:品德高尚、有才智之人。 6. 不肖之人:品行不端或無才之人。 7. 安能:怎麼能夠。 3. 白話文 孔子說:「射箭的人,憑什麼能射得準?憑什麼能聽從指導?是因為他能依循聲音而放箭,放箭後又能不偏離正中的靶心,這大概只有賢者才能做到吧!至於品行低劣的人,他們又怎麼能夠射中呢?」 4. 總結 此段以射禮比喻賢與不肖,指出射中靶心需要專注與正道,如同賢者能循理而行;不肖之人缺乏德行,必然難以正中目標。 啟示 技能之外,德行才是判斷能否成功的根本。 射箭象徵人生追求目標,唯有守正循理才能命中。 君子能自律守道,不肖者則無以成事。 行事若無德行,即便技巧熟練,終將偏離正途。 十三、 1. 原文 《詩》云:「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祈,求也;求中以辭爵也。酒者,所以養老也,所以養病也;求中以辭爵者,辭養也。 2. 注釋 1. 發彼有的:射中那設立好的靶子。 2. 祈爾爵:祈求所得的爵賞。 3. 祈:解釋為「求」。 4. 求中以辭爵:射中目標後,用來辭讓爵位。 5. 酒者:酒,在禮儀中象徵養老、養病之用。 6. 辭養:推辭養老或養病的恩養。 3. 白話文 《詩經》說:「射中那設立的靶子,以祈求你所得的爵位。」這裡的「祈」是「求」的意思。意思是射中以便推辭爵位。酒是用來奉養老人、養護病人的,而射中後辭讓爵位,其實就是推辭這份養育之恩。 4. 總結 此段以《詩經》佐證射禮中「射中而辭爵」的含義,說明酒在禮中不僅是飲食,而是象徵養老養病的恩惠。射中以辭爵,實為謙讓之道。 啟示 射禮不僅在於技藝,更在於表現謙遜。 酒在禮中象徵養老養病,承載仁愛之意。 君子以禮讓為本,不貪爵位。 行事當有敬讓之心,方能成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3會員
610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4
一、 1. 原文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鄉飲酒:古代鄉里之間的合禮飲酒儀式,用以尊賢勸學。 2. 庠門:古代學校或聚會之所的大門。 3. 三揖:
2025/09/04
一、 1. 原文 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盥洗揚觶,所以致潔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2. 注釋 1. 鄉飲酒:古代鄉里之間的合禮飲酒儀式,用以尊賢勸學。 2. 庠門:古代學校或聚會之所的大門。 3. 三揖:
2025/09/03
一、 1. 原文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2. 注釋 1. 昏禮:婚禮。古代婚禮多在昏時舉行,故稱「昏禮」。 2
2025/09/03
一、 1. 原文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2. 注釋 1. 昏禮:婚禮。古代婚禮多在昏時舉行,故稱「昏禮」。 2
2025/09/03
一、 1. 原文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2. 注釋
2025/09/03
一、 1. 原文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2. 注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立刻、馬上。《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Thumbnail
立刻、馬上。《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少時不知謙與讓,意氣風發。 鋒芒出鞘,刀留影,劍挽花。 是非對錯恩仇,不聞也不問; 善惡正邪忠奸,不辨亦不分。 入江湖,百門百派百招百式; 鎮天下,無形無意無我無敵。 寂寞、還自負,猶妄與天爭, 覆手欲收穹中日,遙不可及。 刀撼山不動,刃鋒尖背俱毀; 劍出水自流,衣髮鞋襪盡濕。
Thumbnail
少時不知謙與讓,意氣風發。 鋒芒出鞘,刀留影,劍挽花。 是非對錯恩仇,不聞也不問; 善惡正邪忠奸,不辨亦不分。 入江湖,百門百派百招百式; 鎮天下,無形無意無我無敵。 寂寞、還自負,猶妄與天爭, 覆手欲收穹中日,遙不可及。 刀撼山不動,刃鋒尖背俱毀; 劍出水自流,衣髮鞋襪盡濕。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既已瞭解敵情又瞭解自己的,身經百戰也不會有危險;不瞭解敵情而只瞭解自己的,可能勝也可能敗;既不瞭解敵情又不瞭解自己,每戰必危。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實虛」、「用間」兩篇是「作戰」篇的實戰操作 「實虛」篇告訴世人如何「致人而不致於人」——將敵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玩弄其於股掌。「用間」篇告訴世人如何「先知」——知道敵人的毛病是什麼、知道敵人的習慣是什麼,擺佈其於股掌。 「作戰」篇主張「兵貴速」;若能玩弄其於股掌、擺佈其於股掌,要「速戰速決」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