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曾經用AI生成一樣標題的文章,但因為 GPT 等變形金剛大多以英文訓練為主,生成的內容變成what is know? 這類哲學命題。這樣的探討雖然深刻,卻未必能引起中文讀者的共鳴。 更重要的是,那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明確。它像是在火力展示知識的深度,但沒有回到我真正想表達的核心:希望讀完這篇文章的人,能在「理解某個事物」時,不只是停留在「知」的層面,而是能依循自己的「德」去思考與實踐。
說回到這個「德」。因為我的名字裡也帶著一個「德」字,所以我曾經想在《道德經》找到德的解釋。原文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意思是,道是萬物的根本法則,而德則是承載與持守的力量。換句話說,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實際展現,是一種能夠踐行的力量。 然而,這又引出了新的疑問:究竟是實踐什麼樣的「道」呢?
什麼才叫「道」,什麼才叫「知道」?耶穌曾說:「Via et veritas et vita」──道路、真理、生命。若從這個角度來解釋,道就是真理就是生命。於是,「知道」似乎可以被理解為「曉得了真理」。 但是,曉得真理,卻好像又不足以符合中文裡「知道」的語境。那麼,不妨讓我們回到字面的意義來重新檢視。「知」最早在甲骨文中,像是一支箭正中目標、心有所覺的樣子,後來引申為感知、覺察、理解。《說文解字》裡說:「知,曉也。」強調的正是心智對外界事物的感應與把握。而「道」原本是道路,象徵一種可以行走的途徑,到了《老子》之後更被提升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法則與人生的規範。
那麼,知道一件事情跟真理有什麼關係嗎? 有的。真正的「知道」並不是僅僅在頭腦裡存放一些資訊,而是在對世界的理解之下,能夠感知到事物的本質。 若只是聽聞或背誦,那只能算是「訊息的接收」;唯有當一個人能從環境、經驗與價值的交織裡,看見其中不變的理路,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知道」。前者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後者則是把真理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也就是說,「知道」既包含了對現象的覺察,也蘊含了對真理的承認與踐行。
既然談到「德」,那麼它的實踐又意味著什麼呢?在《道德經》的語境裡,德正是讓「知道」落實的力量。這表示,一個人當他理解一件事情時,不能僅僅停留在認知,更要進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是否符合世界的真理,是否是一件合乎德行的事。
在我最愛的小說《地海》系列中,巫師必須知道事物的真名才能施展法術。因為真名代表著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唯有真正理解了事物的根源,明白它與世界的關係,甚至洞察它與自身的關聯,才能算是「知道」。 然而,這種「知道」並不是單純的技巧或權力。正如歐吉安所提醒的,法術不可濫用,否則會破壞世界的一體至衡。這一點,正好呼應了「德」的意涵:作為有能力者,我們在知道一件事情的同時,更需要謹慎,確保自己的反應與行為不致於輕浮,避免偏離真理與平衡。
因此,真正的『知道』,不只是把真理存放在心裡,更是以德行實踐其中的重量,讓我們與世界保持和諧。如此一來,每一次的理解都成為一段行道之旅,而我們也在旅途中一步一步地成為自己心目中善良的人。

這篇工人智慧寫的文章,值得附上人類拍攝的照片一張,這篇文章在這間店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