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標題、內容的新聞,刊登在聯合報與刊登在自由時報,讀者的感受會不一樣?當我們討厭一個媒體時,就會常覺得這媒體對我們這群體不懷好意、很偏頗。有時這或許是事實,但也可能因此對某位記者認真寫的某篇報導產生偏見。這種認知偏誤叫做「敵意媒體效應」(hostile media effect)。
「每個人都覺得有些媒體在針對自己」心理學家指出,隨著政治的兩極化傾向與對立,越來越多人有「媒體對我支持的立場存在偏見」的感受。對某些議題高度投入的群體,就越容易認為某些議題的報導不公,偏向反對自己的一方。
當政治人物或意見領袖一再宣揚某些媒體「製造假新聞」、「偏袒敵對陣營」時,就更會強化支持者對媒體的敵意,導致各黨派民眾只願意相信對自己有利的媒體。這會造成更強烈的「同溫層效應」,也會讓不少人在閱讀媒體時就開始「找敵人」,比如看到一個媒體批評自己支持的政黨,就認為這媒體屬於敵對政營。相對的如果「自己人」的媒體批評自己支持的政黨,那就是善意的諫言。
2015年的一篇論文,回顧過去30年的研究,發現「敵意媒體效應」長期、普遍存在各種包含政治、社會議題的媒體讀者。不過,歐美知名媒體多數都會把「媒體專業倫理」放在心上,太強的敵意對許多媒體並不公平;臺灣媒體對專業倫理的堅持就不多了,許多媒體可清楚見到幕後老闆的強大影響力,這讓臺灣讀者對媒體更不信任。這種對媒體的敵意,有時就會誤傷一些認真的媒體與記者。
民調顯示,美國保守派群眾非常不信任像 CNN、《紐約時報》這類主流媒體,認定他們有濃厚的自由派偏見。自由派群眾則高度警戒 Fox News 等右翼保守派媒體。而即使像英國BBC這種強調媒體專業倫理的公共媒體,也常被保守派認為過分左傾,被自由派認為太偏保守陣營。
社群網站時代的現實是:許多讀者最先關心的,是媒體報導是否符合自己陣營利益、「有沒有站在我們這邊」,而非新聞是否平衡、是否顧及專業倫理。
2022年有個研究,招募800位美國成年人,先瞭解他們的政治傾向,以及對媒體的偏好(這裡以偏右的Fox News以及偏左的CNN為範本)。
研究者將與警察相關、而且Fox News跟CNN都報導過的新聞,重新改寫成看起來更加中立、沒有價值判斷,只有事實的描述。其中一篇是正面、光明的內容,如「警察協助平民逃離危險」,另一篇則是負面新聞如「警察誤擊街頭平民造成傷亡」。
研究者要檢驗,內容、標題一樣的新聞,如果標示出自Fox News或CNN,是否會讓不同族群讀者有不同感受?
研究者將這兩篇新聞隨機分配給這800人,然後再隨機標示這是Fox News或CNN報導。結果發現,當受測者觀看到負面新聞時,如果標示這新聞來自「敵對陣營」(如保守派人民閱讀標示CNN的新聞、自由派人民閱讀標示Fox News的新聞),就會有顯著高的比例認為,這新聞有偏見、不專業。
如果受測者看到的是正面、光明的報導,即使被標示來自「敵對陣營」,認為這新聞偏頗的比例就不高,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這研究驗證了許多人的社會常識:報導負面行為的政治、社會新聞,就容易引發「敵意媒體效應」。如果是正面性質的報導,如描述某政務官過去推行哪些成功的政策,同樣的內容無論是發表在聯合報或自由時報,並不會引起明顯的敵意。
2020年還有個有趣研究,發現當選情激烈時,選民看到媒體報導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民調落後,就容易懷疑媒體偏頗、製造對己方不利的新聞;如果媒體被認定偏向「對方陣營」,這種不信任就會更強烈。
社群網站時代,網路意見表達更容易兩極化,而媒體記者要「不討人厭」也就越來越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