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吃飯就能影響醫師用藥決策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請吃一次20美元的簡餐,就能影響美國醫師的用藥決策?這不是「良心被收買」,而是接觸、熟悉、互動,本來就會增加好感與信任。而對病人開立藥物後,如果沒有嚴重副作用,醫師通常不會輕易改藥。所以藥廠會下功夫,成為醫師開藥時的第一考量。

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分析2015年~2019年5年間,有7401位醫師以美國Medicare開立多發性硬化症藥物,大約有6000位醫師曾接受來自藥廠的餽贈或金錢,內容包括餐飲、會議旅費、顧問費及演講費。

這五年間,大藥廠為了多發性硬化症藥物支出1.64 億美元給這6000位醫師。研究發現,藥廠的這些支出,的確能讓醫師優先選擇自家藥物。收受金額越高,醫師開立藥物時就越傾向這家藥廠。

6000位醫師的支出中位數是 779 美元,但分配懸殊。前 10% 的醫師獲得 1.557 億美元(平均一人25萬美金),占總金額 95.2%,其他90%醫師分到剩下的渣渣。

研究發現,僅僅 50 美元支出,就能些微增加醫師開這家藥廠藥物的動機。500 美元就能讓醫師更愛開這藥廠藥物。累積達1,000 ~ 5,000 美元時,這種喜好更為強烈。如果是持續性的小額資助,也會增加醫師的開藥動機。如果能排除其他藥廠資助這位醫師(或其他藥廠沒發現這位醫師的價值),醫師的喜好程度又會更明顯。

其他類似的研究曾發現,即使是20美元的小小招待,也能影響醫師的用藥決策。而醫師開越多藥,又能吸引藥廠提供更多贊助。病人數多、影響力大的醫師,他喜歡開的藥物的藥廠,就更願意邀請演講、聘請當顧問、提供旅費。

這研究的背景是:多發性硬化症藥物的三大製藥公司:賽諾菲、諾華、百健,因為涉嫌透過不當金錢支付影響處方,而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和解總金額超過 15 億美元。

附帶說明,在美國、歐盟,這些原廠藥廠的核定藥價會比臺灣高非常多,政府常進行各種調查,要藥廠吐一些錢回來。在美國,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一年藥費可能高達57,000 至 93,000 美元,這讓藥廠有強烈動機加大行銷力道,也因此成為政府重點調查的目標。

美國司法部的調查還發現,有藥廠在2002–2011年間舉辦了數以萬計的「醫師講座」,以高額講師費、飯店餐飲與招待,影響醫師更頻繁開立藥廠的心血管及糖尿病藥物。檢方認為,藥廠透過這些招待,「提供現金付款和其他奢侈餐宴,干擾醫師基於患者最佳利益處方的職責,並推高全民藥價」。

這類的調查內容很多,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學者可以取得藥廠餽贈醫師的資料,然後從他們的「健保資料庫」裡分析醫師的開藥行為。

這幾年間其他研究發現,無論科別或藥品類型,醫師收受業者饋贈後,會增加對該公司藥品的處方,包括用藥量增加、更偏好開立該藥廠藥物。藥廠付出的金額少量增加,也可觀察到醫師處方量的微微上升。

2013–2022年間美國公開付款資料顯示,57%的執業醫師至少接受過一次業者給予的利益,合計金額高達120億美元。但絕大多數醫師得到的好處並不多,中位數48美元,只是個簡單的人情罷了。但這樣的人情,即使只對醫師的開藥行為帶來些微影響,因為病人可能會長期服用同一種藥物,對藥廠還是相當值得。

對藥廠來說,你不嘗試在醫師面前露臉、曝光、建立好感,別的藥廠做了,就會讓你的藥物銷量下滑,於是大家還是得卯起來行銷。

今天整理這些資料,用意不在批判醫師接受的「招待」。在國外,多發性硬化症藥價高,所以行銷費用高。整體平均下來,每一位美國醫師從所有藥廠得到的「招待」,以醫師的收入來說是微乎其微。通常就是聽演講時吃個飯,菜色也不會比醫師自己家庭聚餐時來得好吃。但「見面三分情」,曝光效應、熟悉效應,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人的大腦判斷。

藥廠的行銷,讓病人更容易吃到「新藥」。如果知道醫師開「新藥」,病人通常也會比較高興。但「新藥」藥價高,會造成政府財政負擔,所以歐美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針對藥廠的行銷活動下手。臺灣的藥品核價低,反倒就沒有這麼多問題,臺灣擔憂的是原廠藥遲遲不想進臺灣、或動不動就揚言要退出臺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91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8
AI時代的中小學,沒有老師的未來?你的小孩,或你未來的孫子女,想接受怎麼樣的教育方式? 最近在美國、英國開始出現以AI為主,老師不再負責課堂教學的學校。雖然規模還很小,費用昂貴,但已展現出未來教育現場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8/28
AI時代的中小學,沒有老師的未來?你的小孩,或你未來的孫子女,想接受怎麼樣的教育方式? 最近在美國、英國開始出現以AI為主,老師不再負責課堂教學的學校。雖然規模還很小,費用昂貴,但已展現出未來教育現場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8/19
美國醫學教授跟多位年輕女醫師談戀愛,結果被知名的「梅約診所」趕走,檢舉案最後被曝光,成為世界知名案例。
Thumbnail
2025/08/19
美國醫學教授跟多位年輕女醫師談戀愛,結果被知名的「梅約診所」趕走,檢舉案最後被曝光,成為世界知名案例。
Thumbnail
2025/08/16
有一位在美國紅過的網紅李・蒂爾曼,前陣子出版回憶錄,又引發一些討論。她在還當紅時,決定「不再當網紅」,放棄一年高達30萬美金的收入。當網紅,年收入百萬以上美金的人當然也有,不過多數網紅的收入可能都還比不上蒂爾曼。有些網紅為了每天都能有新作品,壓力大到罹患憂鬱症。網紅人生,往往不像台前那麼亮麗。 蒂
Thumbnail
2025/08/16
有一位在美國紅過的網紅李・蒂爾曼,前陣子出版回憶錄,又引發一些討論。她在還當紅時,決定「不再當網紅」,放棄一年高達30萬美金的收入。當網紅,年收入百萬以上美金的人當然也有,不過多數網紅的收入可能都還比不上蒂爾曼。有些網紅為了每天都能有新作品,壓力大到罹患憂鬱症。網紅人生,往往不像台前那麼亮麗。 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個月前,在診間,醫生再度用嚴肅的表情對我說:恩,臨床實驗的藥無法控制癌細胞。目前除了化療,就是自費標靶藥,一個月20萬,你可以嗎? 莫名的冷靜的我,似乎早就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的,間單的跟醫生說半年一年的醫藥費還是沒問題的。醫生也非常直白的說:這藥最多也就是半年一年就有抗藥性的問題。 我的P
Thumbnail
一個月前,在診間,醫生再度用嚴肅的表情對我說:恩,臨床實驗的藥無法控制癌細胞。目前除了化療,就是自費標靶藥,一個月20萬,你可以嗎? 莫名的冷靜的我,似乎早就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的,間單的跟醫生說半年一年的醫藥費還是沒問題的。醫生也非常直白的說:這藥最多也就是半年一年就有抗藥性的問題。 我的P
Thumbnail
這本書討論的議題是學名藥,學名藥價格可以到原廠藥的十分之一,這樣的價格可以讓更多人負擔得起,對改善公共衛生非常重要。然而凡事都有兩面,學名藥藥價低廉,藥廠為了在低價的產品上榨出更多的利潤,就會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搭配相對寬鬆的審查機制,使得市面上的學名藥品質良莠不齊。
Thumbnail
這本書討論的議題是學名藥,學名藥價格可以到原廠藥的十分之一,這樣的價格可以讓更多人負擔得起,對改善公共衛生非常重要。然而凡事都有兩面,學名藥藥價低廉,藥廠為了在低價的產品上榨出更多的利潤,就會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搭配相對寬鬆的審查機制,使得市面上的學名藥品質良莠不齊。
Thumbnail
保健品只要不過量,有吃就有補。
Thumbnail
保健品只要不過量,有吃就有補。
Thumbnail
中藥店抓藥的體驗是許多人都熟悉的一個場景,中藥作為傳統醫學的一部分,擁有多種不同的劑型,這些不同的劑型擁有各自獨特的特點和應用,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和情況進行選擇和應用。在不同的季節和氣候變化下,中藥可以提供不同的食補配方,用以調理和平衡人體的體質,使身體能夠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保持健康和活力。這種傳統
Thumbnail
中藥店抓藥的體驗是許多人都熟悉的一個場景,中藥作為傳統醫學的一部分,擁有多種不同的劑型,這些不同的劑型擁有各自獨特的特點和應用,可以根據個人的需要和情況進行選擇和應用。在不同的季節和氣候變化下,中藥可以提供不同的食補配方,用以調理和平衡人體的體質,使身體能夠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保持健康和活力。這種傳統
Thumbnail
中藥的劑型多種多樣,每種劑型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應用,根據個人的體質、疾病情況以及季節變化,選擇合適的劑型和配方對於調理身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學強調因應個人的特定狀況來制定食補配方,以達到平衡人體陰陽、調理的目的,這也是中醫學在中藥運用上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許多人會選擇中藥來維護健康
Thumbnail
中藥的劑型多種多樣,每種劑型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應用,根據個人的體質、疾病情況以及季節變化,選擇合適的劑型和配方對於調理身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學強調因應個人的特定狀況來制定食補配方,以達到平衡人體陰陽、調理的目的,這也是中醫學在中藥運用上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許多人會選擇中藥來維護健康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從小狀況到大病症,解答你對各種症狀的所有疑惑!
Thumbnail
★藥品學問複雜,藥吃對、懂用藥才是健康關鍵!
Thumbnail
★藥品學問複雜,藥吃對、懂用藥才是健康關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