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吃一次20美元的簡餐,就能影響美國醫師的用藥決策?這不是「良心被收買」,而是接觸、熟悉、互動,本來就會增加好感與信任。而對病人開立藥物後,如果沒有嚴重副作用,醫師通常不會輕易改藥。所以藥廠會下功夫,成為醫師開藥時的第一考量。
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分析2015年~2019年5年間,有7401位醫師以美國Medicare開立多發性硬化症藥物,大約有6000位醫師曾接受來自藥廠的餽贈或金錢,內容包括餐飲、會議旅費、顧問費及演講費。
這五年間,大藥廠為了多發性硬化症藥物支出1.64 億美元給這6000位醫師。研究發現,藥廠的這些支出,的確能讓醫師優先選擇自家藥物。收受金額越高,醫師開立藥物時就越傾向這家藥廠。6000位醫師的支出中位數是 779 美元,但分配懸殊。前 10% 的醫師獲得 1.557 億美元(平均一人25萬美金),占總金額 95.2%,其他90%醫師分到剩下的渣渣。
研究發現,僅僅 50 美元支出,就能些微增加醫師開這家藥廠藥物的動機。500 美元就能讓醫師更愛開這藥廠藥物。累積達1,000 ~ 5,000 美元時,這種喜好更為強烈。如果是持續性的小額資助,也會增加醫師的開藥動機。如果能排除其他藥廠資助這位醫師(或其他藥廠沒發現這位醫師的價值),醫師的喜好程度又會更明顯。
其他類似的研究曾發現,即使是20美元的小小招待,也能影響醫師的用藥決策。而醫師開越多藥,又能吸引藥廠提供更多贊助。病人數多、影響力大的醫師,他喜歡開的藥物的藥廠,就更願意邀請演講、聘請當顧問、提供旅費。
這研究的背景是:多發性硬化症藥物的三大製藥公司:賽諾菲、諾華、百健,因為涉嫌透過不當金錢支付影響處方,而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和解總金額超過 15 億美元。
附帶說明,在美國、歐盟,這些原廠藥廠的核定藥價會比臺灣高非常多,政府常進行各種調查,要藥廠吐一些錢回來。在美國,一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一年藥費可能高達57,000 至 93,000 美元,這讓藥廠有強烈動機加大行銷力道,也因此成為政府重點調查的目標。
美國司法部的調查還發現,有藥廠在2002–2011年間舉辦了數以萬計的「醫師講座」,以高額講師費、飯店餐飲與招待,影響醫師更頻繁開立藥廠的心血管及糖尿病藥物。檢方認為,藥廠透過這些招待,「提供現金付款和其他奢侈餐宴,干擾醫師基於患者最佳利益處方的職責,並推高全民藥價」。
這類的調查內容很多,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學者可以取得藥廠餽贈醫師的資料,然後從他們的「健保資料庫」裡分析醫師的開藥行為。
這幾年間其他研究發現,無論科別或藥品類型,醫師收受業者饋贈後,會增加對該公司藥品的處方,包括用藥量增加、更偏好開立該藥廠藥物。藥廠付出的金額少量增加,也可觀察到醫師處方量的微微上升。
2013–2022年間美國公開付款資料顯示,57%的執業醫師至少接受過一次業者給予的利益,合計金額高達120億美元。但絕大多數醫師得到的好處並不多,中位數48美元,只是個簡單的人情罷了。但這樣的人情,即使只對醫師的開藥行為帶來些微影響,因為病人可能會長期服用同一種藥物,對藥廠還是相當值得。
對藥廠來說,你不嘗試在醫師面前露臉、曝光、建立好感,別的藥廠做了,就會讓你的藥物銷量下滑,於是大家還是得卯起來行銷。
今天整理這些資料,用意不在批判醫師接受的「招待」。在國外,多發性硬化症藥價高,所以行銷費用高。整體平均下來,每一位美國醫師從所有藥廠得到的「招待」,以醫師的收入來說是微乎其微。通常就是聽演講時吃個飯,菜色也不會比醫師自己家庭聚餐時來得好吃。但「見面三分情」,曝光效應、熟悉效應,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人的大腦判斷。
藥廠的行銷,讓病人更容易吃到「新藥」。如果知道醫師開「新藥」,病人通常也會比較高興。但「新藥」藥價高,會造成政府財政負擔,所以歐美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針對藥廠的行銷活動下手。臺灣的藥品核價低,反倒就沒有這麼多問題,臺灣擔憂的是原廠藥遲遲不想進臺灣、或動不動就揚言要退出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