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向來是投資與投機並存,雖然很難衡量有多少成分屬於投資或投機,但在不同的環境下,還是可以察覺兩者在市場裡所佔的比例並不相同。
當股市低迷達到一定程度,成交量持續萎縮,會讓投機客覺得無利可圖而退場,只剩投資性質、願意長期持股的資金在市場等待局勢好轉,這時期股市裡的投資特性會高過於投機特性。在景氣擴張、基本面成長期,股市成交量維持穩定擴增,股市維持向上的趨勢,資金會找尋前景持續樂觀的產業進行投資,或同時也利用市場熱絡而投機,這時期投資與投機在市場並存,各自都有獲利空間,且在趨勢向上時期不論投資或投機的風險都還相對較低。
當股價上漲達一定程度之後,股價偏高使得投資持股報酬率降低,投資性質的資金不願意進場,市場裡的投資特性逐漸減少,不過市場仍舊維持熱絡,投機客的貪婪在經過長期多頭之後反而更擴張,市場裡投機特性的比例開始明顯高過於投資的比例。
基本面的狀況也是投機考量因素之一,例如當企業營運成長但股價沒有表現,或是企業前景看好卻尚未被市場發現,都可以預期未來可能出現股價波動而成為投機的選擇,而這是包含著投資思維的投機,另一類投機只關心股價波動帶來的利益,不在乎企業基本面狀況,不在乎股價是否合理,純粹追逐股價波動,只要能從中獲利就是好方法,但不同方式所面對的風險情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