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政治不確定性與美元走強,美國旅遊業面臨顯著挑戰。世界旅遊與觀光理事會(WTTC)已將今年外國遊客消費預期從 2008 億美元下修至 1690 億美元,預估美國可能因此損失約 300 億美元的觀光收入。國際旅客紛紛轉向其他目的地,例如加拿大與拉丁美洲。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赴美加拿大旅客年減近 18%,超過 175 萬人次,許多人轉向國內旅遊,使加拿大飯店入住率創下 2019 年以來的新高。同時,歐洲和亞洲旅客也傾向在區域內旅行或前往中東、亞洲,這使得西班牙、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旅客數大幅增加。這股趨勢導致美國在全球國際旅遊市場的市佔率從 1996 年的 8.4% 降至 2024 年的 4.9%,預計未來十年將進一步降至 4.2%。
在產業政策方面,川普政府推動一連串有利於傳統燃油車的政策,例如取消電動車購車稅收抵免(7500 美元),並放寬汽車排放標準,為底特律三大車廠(通用、福特、Stellantis)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紅利」。這使得車廠能重新分配原用於電動車研發的資金。例如,通用已削減兩家工廠的電動車生產計畫,並將另一座工廠改為製造燃油皮卡;福特則將原本用於電動 SUV 的資金轉向燃油與混合動力車型;Stellantis 甚至重啟了高油耗的 Hemi V-8 發動機生產。這也讓車廠不再需要支付高額罰款或購買「監管積分」以符合環保法規,例如通用自 2022 年以來已為此花費 35 億美元,福特今年也削減了近 15 億美元的積分採購承諾。然而,這些短期節省僅能部分抵銷關稅帶來的額外支出,例如福特今年因關稅損失 20 億美元,通用預估每年關稅成本將增加約 30 億美元。
與此同時,電動車製造商如特斯拉和 Rivian 則面臨挑戰。由於取消電動車補貼與排放罰款,特斯拉透過出售監管積分獲得的收入大幅減少,這項收入過去曾貢獻其可觀的利潤。摩根大通分析師估算,特斯拉約 40% 的利潤可能因此受到威脅,而 Rivian 更預計下半年此項收入將為零。此外,特斯拉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市佔率已降至 38%,創下近八年新低,部分原因是其產品缺乏創新,且競爭對手不斷推出新車型並提供更多優惠。
川普政府對移民執法的加強,也對高度依賴外國技術人才的製造業構成威脅。美國移民當局突襲現代汽車位於喬治亞州的工廠,逮捕數百名非法移民,多為南韓籍。此舉揭示了美國電動車產業對海外技術人員的依賴,以及嚴格移民政策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矛盾。這使得電池製造商 LG 新能源暫停員工赴美出差,並讓其他外國製造商(如台積電)重新評估在美設廠的風險。
在國際關係與貿易方面,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正在加劇全球市場的緊張。墨西哥對中國鞋類產品實施反傾銷稅,而歐盟則在討論對俄羅斯能源買家(尤其是中國)實施次級制裁,但此提案因成員國的能源依賴與對中國報復的擔憂而進展緩慢。在科技領域,美國持續對中國進行技術圍堵,例如提議將三星和 SK 海力士在中國晶圓廠的豁免改為年度出口許可,增加了企業的營運負擔。同時,美國眾議院的報告指出,美國國防部曾資助與中國軍方相關機構的研究項目,引發「美國資金被中國用於軍事研發」的擔憂。
面對地緣政治的重塑,台灣半導體產業正積極應對。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呼籲提升關鍵材料的自主率,以強化供應鏈韌性。日月光投控營運長吳田玉則指出,台灣應聚焦核心強項,並透過成立「CoWoS、矽光子、電源管理」等聯盟來鞏固競爭力,以應對未來十年半導體營收突破 1 兆美元的挑戰。
其他產業也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美國牛仔布市場正在復興,多家零售商的強勁銷售與股價上漲,顯示消費者正從運動休閒服飾轉向寬鬆、舒適的牛仔布款式。在汽車產業,德國車廠如 BMW、賓士和福斯正推出新款電動車,試圖對抗來自中國品牌的價格競爭。比亞迪則加速在歐洲擴張,計畫年底前在 32 國設立超過 1000 家門市,對歐洲本土車廠構成直接威脅。在金融市場,美國木材期貨價格大幅下挫,被視為房市與經濟放緩的警訊。同時,那斯達克提議提高來自「限制性市場」公司的上市門檻,這將促使中國企業尋求多市場上市或 SPAC 合併等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