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製造業景氣面臨內部分歧,ISM 製造業指數已連續六個月萎縮,但新訂單指數大幅回升至 51.4,同時生產指數卻降至 47.8。與此同時,標普全球的 PMI 數據則跳升至 53,這兩種調查結果的顯著差異,凸顯出美國製造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就業市場方面,整體失業率處於 4.2% 的歷史低點,但黑人失業率卻飆升至 7.2%。此外,川普的移民政策導致今年以來已有 120 萬移民勞工離開,使農業與建築業等產業面臨勞動力短缺,並可能創造出就業市場比實際更為緊繃的假象。
金融市場也受到影響,聯邦法院裁定川普政府多項關稅違憲,引發市場對政府可能需退還關稅、財政赤字擴大、並加大公債發行量的擔憂,導致基準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突破 4.287%,30 年期更逼近 5%。儘管股市接近歷史高點,避險基金在 9 月初仍保持謹慎,顯示出對市場脆弱性的擔憂。相較於歐美市場,日本市場則呈現獨特現象,儘管日經指數和東證指數大幅上漲,但主要動能來自外資,日本國內投資人反而持續撤資,這場「再通膨交易」中,日本央行升息與企業改革吸引了外資,但日本機構投資人因先前在美債的鉅額虧損,選擇將資金留在海外。
川普政府的政策立場對全球經濟產生廣泛影響。墨西哥與智利等國為因應中國電商平台的衝擊,紛紛提高小額進口關稅,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與美國政策保持一致。然而,巴西經驗顯示,即使提高關稅,中國電商平台仍可透過在地化生產等方式應對,使得政策效果尚不明朗。川普對企業的干預,與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所說的「國家控制」與「獨裁式領導」趨勢不謀而合。達里歐更警告,美國正瀕臨一場由「失控債務」引發的經濟危機,巨大的財政赤字可能導致債券供過於求,最終推高利率。
歐元區製造業則呈現「一區獨秀」的復甦態勢。八月 HCOB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至 50.7,創下自 2022 年中以來首度跨越 50 榮枯線的紀錄,主要得益於強勁的內需與產出增長,即使面臨美國關稅威脅,歐元區製造商仍對未來一年抱持樂觀態度。歐元區八月通膨率微升至 2.1%,市場普遍預期歐洲央行(ECB)在九月會議上將維持利率不變。然而,ECB 內部對未來政策走向存在分歧,部分官員擔憂美國關稅可能推升通膨,而部分則認為歐元升值與能源成本下降可能帶來進一步降息的空間。
相較之下,亞洲主要經濟體的製造業則顯著承壓,主要受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日本八月製造業 PMI 降至 49.7,韓國製造業 PMI 連續七個月萎縮至 48.3,台灣製造業 PMI 也連續第三個月萎縮至 47.9。中國製造業數據則出現矛盾,官方 PMI 顯示萎縮,但民間調查的 RatingDog PMI 卻意外回升至 50.5。這種差異主要源於樣本不同:民間調查多涵蓋出口導向型企業,而官方調查則側重大型上游企業,顯示中國正努力將貿易重心從美國轉移至東南亞與歐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談並簽署逾 20 份雙邊合作文件,也顯示中國正努力強化非西方貿易夥伴關係。
在汽車產業,中國市場競爭白熱化。八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 130 萬輛,年增 24%,但競爭加劇導致部分品牌銷量下滑,例如特斯拉中國八月批發銷量年減 4.04%。特斯拉在印度市場的首秀也出師不利,訂單量遠低於預期。上週盛大開幕的成都國際車展,中國本土品牌強勢崛起,推出多款新車型並重塑豪華車市場標準,而合資品牌則加速本土化布局。
科技與金融領域也正發生變革。德國軟體巨頭 SAP 憑藉其穩固的企業客戶基礎和雲端與 AI 轉型,即使股價因財報不如預期而回檔,其長期成長潛力依然看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從虛擬資產投機轉向實體資產(RWA)的價值落地。星巴克發行價值 120 億美元的 RWA 代幣,將巴西咖啡園「上鏈」,讓小額投資者也能參與,這為農業資產提供了新的流動性與透明度,預示著區塊鏈技術正逐步走出虛擬世界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