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時代,如何寫出「不可取代」的文案?關鍵是懂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每天都被無數訊息轟炸。AI 的確能生成大量看似完美的文字,句子流暢、結構完整,但讀者卻常常覺得「假」──缺乏人味、缺乏靈魂。這種「恐怖谷效應」正是我們寫作要小心的陷阱。
要寫出不可取代的文案,重點不是炫技,而是懂人:用真實情感拉近距離,並透過持續優化,讓文字真正走進人心。
避免「模板感」,讓文字更像一場對話
我們常看到某些品牌文案,看起來邏輯清晰,卻讀起來像是一篇教科書。大腦對這種內容會自動歸類為「低價值」,讀者往往只看兩句就滑掉。這就是「習得性忽視」:太像模板,反而讓人不想看。好的文案,應該像是朋友在和你聊天。它簡單、口語、易讀,不需要花太多腦力就能理解。
例如:
- 制式文案:「我們的產品領先業界,提供最頂尖的解決方案。」
- 對話文案:「是不是也常遇到這樣的困擾?我們找到一個方法,想跟你分享。」
差別很明顯。後者更有人味,也更容易引發共鳴。
注入「人味」,讓讀者感受到真誠
文案不只是資訊的傳遞,而是一種「一對一的交流」。當你把自己的語氣、觀點、甚至小小的脆弱寫進去時,讀者會覺得你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廣告機器。
最有名的案例之一,是品牌 Always 的 「Like a Girl」 行銷影片。它並不是單純推銷產品,而是透過真實故事,呈現「像女孩一樣」背後的社會偏見。這樣的情感連結,比任何產品介紹都更有力量。
對創作者來說,文案裡的一點點個人經驗分享,就能拉近距離。當我在文章裡寫下「其實我也曾經覺得自己不會寫文案」,讀者立刻覺得被理解,因為那也是他們的真實心情。
觸發同理與共鳴,讓人停下來思考
最能打動人的文案,往往不是華麗詞藻,而是能讓人「看到自己」。這需要描繪真實情境或創造對比,才能引發共鳴。
例如有一則公益廣告文案,只有短短一句話:
「真是美麗的一天,可惜我看不見。」
這麼簡單的對比,卻讓人瞬間停下來反思。
對創作者而言,你可以試著把讀者可能經歷的情境放進文案裡。例如:
-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很努力寫文章,卻沒人點讚?」
這樣的開場,能立刻勾起讀者的同理心。
持續優化迭代,讓文案更有力量
文案不是一次就能完美,它是一個不斷測試與優化的過程。每個字詞、每個標題、甚至 CTA 的一個動詞,都可能影響轉換率。
例如,有品牌在做 A/B 測試時發現,把 CTA 從 「立即購買」 改成 「搶先體驗」,點擊率竟提升了 40%。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要優化文案,我通常會檢視這幾個面向:
- 受眾精準嗎? 我寫的對象是誰?是使用者、購買者,還是決策者?
- 痛點夠深嗎? 我的文案是否直接碰觸到讀者的焦慮或渴望?
- 標題吸睛嗎? 一句話能不能讓人停下滑動的手?
- 內文有信任感嗎? 是否有數據、故事、見證來支撐?
- CTA 清晰嗎? 讀者看完後,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嗎?
每一輪檢視與修正,都能讓文案更有力量。
懂人,才是文案的底層邏輯
文案不是作文,也不是炫耀文字遊戲。它是一門以人性洞察為核心的藝術與科學:結合心理學、結構化思維與簡潔文字,讓讀者願意點擊、停留、甚至採取行動。
有一位創作者朋友經營電子報,起初他只分享工具技巧,結果讀者互動很低。後來,他開始寫下自己失敗的經驗與心情轉折,意外地收到了更多回覆。因為讀者追隨的,不只是知識,更是背後的真實人。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有持續注入「人味」,並透過優化迭代,才能讓文案在同質化的海裡被看見。
在 AI 時代,文案的競爭力不是誰寫得更快,而是誰更懂人。
👉 你在寫作時,有沒有刻意注入「人味」?還是常覺得卡在「模板感」?
歡迎在留言分享你的經驗,也別忘了訂閱專欄,和我一起練習如何在資訊爆炸的世界裡,寫出真正不可取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