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九地-佛學常見詞彙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raw-image



-果寶簡整-

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出處
    • 《長阿含經‧世記經》(卷18,CBETA, T01, no.1, p.118c)有明確描述三界眾生差別。
    • 《俱舍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卷8,詳細解釋三界的範圍與特色。
    • 《中阿含經‧梵志品》也有關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分別說法。

      《俱舍論》卷八:三界範圍與特色
    《俱舍論》是由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翻譯的佛教論典,是佛教「說一切有部」的代表作,對佛教教義,特別是構成有情眾生的「法」(現象)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其中,卷八是專門探討「三界」的內容。三界(Trailokya)是佛教對眾生所處的生死輪迴之境的劃分,包括:
    1. 欲界 (kāmaloka):
      • 範圍: 包含從地獄、餓鬼、畜生,到人道、修羅道,以及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特色: 眾生受「欲」(飲食、睡眠、男女等)的驅使,具有較強的感官慾望和情感。此界眾生具有「質礙」的身體,會經歷生、老、病、死等過程。欲界天的眾生雖然壽命長、福報大,但仍受欲界煩惱的束縛。
    2. 色界 (rūpaloka):
      • 範圍: 位於欲界之上,由修習「禪定」(jhana)所感得的果報。包含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 特色: 眾生已經斷除了欲界的粗重煩惱(如男女等欲),但仍有「色」的身體(但非物質的「質礙」),以及細微的「想」(處所、色相等)。色界天的眾生壽命更長,身光明顯,且較為寂靜、安樂。
    3. 無色界 (arūpaloka):
      • 範圍: 位於色界之上,是最高一層的輪迴境界,由更深的禪定(無色界定)所感得。包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 特色: 眾生在此界已斷除了色界的一切「色」,僅存「心」或「識」。他們沒有實體的身體,壽命極為漫長,但仍未證得解脫,最終仍會因定力消盡而墮入輪迴。
    《俱舍論》卷八的重點分析,通常包括:
    • 界與地的劃分: 詳細說明每個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下又細分為多少個「地」( Existence realms/planes),以及這些地的層次和相互關係。
    • 眾生的類別與差別: 說明不同界的眾生在壽命、形體、感受、苦樂等方面的顯著差異。
    • 煩惱的斷除與生界的關係: 解釋眾生如何透過戒、定、慧的修行,斷除不同界的煩惱,進而提升所處的境界,直至最終解脫。
    • 業力與生界的相應: 說明眾生的「業」是如何感召其在不同界中的果報。

二、九地(五趣雜居 + 四禪天 + 四空定)

  • 出處
    •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卷27)提到九地的分法。
    • 《俱舍論》卷8、卷11有系統闡述九地的定義。
    • 《瑜伽師地論》也多次出現「九地」的分別,屬於瑜伽行派的重要觀念。

      《大智度論》的九地分法

      《大智度論》卷27 確實有提到九地(或稱九地種性)的說法,這是龍樹菩薩對菩薩修行道次第的一種劃分。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眾生因其根性(種性)的不同,在修行上會有不同的進程和潛力。九地的說法通常是指:
      1. 信行地: 初信位的菩薩,以信心為主要動力修行。
      2. 戒行地: 嚴持戒律,以戒律為主要修行。
      3. 善根地: 已經具備較深的善根,能夠積極修習各種善法。
      4. 信解地: 能夠理解佛法深義,並生起真實的信解。
      5. 決定地: 對佛法深信不疑,獲得決定不退轉的果位。
      6. 出離地: 已經獲得出世間的解脫,但尚未究竟。
      7. 具足地: 圓滿具足菩薩的萬德。
      8. 菩薩瓔珞地: 進入菩薩的更高階位,具備莊嚴的功德。
      9. 佛地: 成就佛果,圓滿究竟。
      這個劃分強調了眾生根性的差異,以及修行過程中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俱舍論》與《瑜伽師地論》中的「九地」

      《俱舍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卷8,確實詳細解釋了 三界的範圍與特色。然而,《俱舍論》中主要依據的是 七十二心所法 以及 定、慧、戒 等角度來分析心識的運作和境界, 較少直接使用「九地」這樣的菩薩修行位次劃分。它更側重於分析眾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不同生存狀態(如九地眾生、九無想等)以及業報的流轉。《瑜伽師地論》 則是另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它廣泛地涵蓋了菩薩修行的各個層面。在 《瑜伽師地論》 中,確實多次出現 「九地」 的分別,這屬於 瑜伽行派 的重要觀念。這裡的「九地」通常指的是 菩薩的九個修行位次,與《大智度論》中的九地有類似之處,但涵蓋更為系統和詳盡,是瑜伽行派對菩薩道次第的闡述,例如:
      • 暖、頂、忍、世第一法: 這四個是「資糧道」、「加行道」的四個位次。
      • 見道、修道、無學道: 這三個是「見道位」之後的位次。
      《瑜伽師地論》的「九地」更側重於菩薩在修行過程中,從凡夫地逐步邁向成佛的 見、修、無學 等不同階段的細緻劃分。總結來說:
      • 《大智度論》 提到了九地的菩薩種性或位次劃分。
      • 《俱舍論》 主要闡述三界的眾生境界,較少直接使用「九地」的修行位次。
      • 《瑜伽師地論》 則有非常系統的「九地」菩薩修行位次劃分,是瑜伽行派的重要概念。
      這三部論典都是佛教修行和論理上的重要經典,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修行和境界的內容。由彌勒菩薩(Mahā Maitreya-nātha)所說,玄奘法師翻譯。其中,「九地」是《瑜伽師地論》中「本地分」的重要概念,屬於瑜伽行派(唯識宗的前身)的核心理論之一。
    《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是論典中最核心的部分,它詳細闡述了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同精神境界或心識運作的層次。這「九地」是瑜伽行者所觀的內容,用於描述心識的運作和禪定的層次。----------------------------------------------------------------------------------------------------

    《瑜伽師地論》中的「九地」

    這「九地」通常指的是:
    1. 五識身相應地 (Pañca-vijñāna-kāya-pratisamyukta-bhūmi): 與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相應的境界。
    2. 意地 (Manobhūmi): 指的是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所運作的領域,包括其相應的煩惱。
    3. 有尋有伺地 (Savitarka-savicāra-bhūmi): 禪定中,仍有尋(粗略的思維)和伺(細緻的審慮)的階段。
    4. 無尋唯伺地 (Avitarka-vicāramātra-bhūmi): 禪定中,已經沒有粗略的尋,但還有細緻的伺。
    5. 無尋無伺地 (Avitarka-avicāra-bhūmi): 禪定中,尋和伺都已經止息的境界。
    6. 三摩呬多地 (Samāhita-bhūmi): 指專注、一心不亂的禪定境界。
    7. 非三摩呬多地 (Asamāhita-bhūmi): 與定相違,散亂的心境。
    8. 有心地 (Sa-mano-bhūmi): 指有意識(第七識)運作的境界,與染污煩惱相應。
    9. 無心地 (A-mano-bhūmi): 指沒有意識(第七識)運作的境界,通常指無想天等。
    補充說明:
    • 《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除了這九地之外,還有其他地,例如: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以及有餘依地、無餘依地等,合稱為「十七地」。
    • 這「九地」特別強調了心識的運作層次以及禪定的境界,是瑜伽行派理解心、識、定、慧的重要基礎。

三、對照整理

  1. 欲界 = 五趣雜居地
    • 出處: 《俱舍論‧世間品》明確記載「欲界中,五趣雜居。」這指出欲界是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混雜居住的區域。
  2. 色界四地(四禪天)
    • 出處: 《長阿含經》、《大智度論》以及阿含部諸經中,反覆闡述了四禪天的次第。色界是修行者透過禪定所能達到的、有色質但離卻欲界眾多煩惱的境界,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3. 無色界四地(四空處定)
    • 出處: 《雜阿含經》(卷14)清楚說明了無色界的四種境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是超越了色質的境界,完全依賴於極為精深的禪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6會員
108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修仙界是玄幻的世界,有靈根或仙根的人才能修仙:透過運行法訣,吸收天地間的靈氣,讓自己逐漸脫離凡體,朝仙人進化。最終能移山倒海、飛天遁地,甚至可長生不老! 修仙界由三大聖地共治,維持修仙宗門與勢力之間的秩序。 另有四大王朝各據一方,根據王朝的位置所在,由不同的聖地管理......
Thumbnail
修仙界是玄幻的世界,有靈根或仙根的人才能修仙:透過運行法訣,吸收天地間的靈氣,讓自己逐漸脫離凡體,朝仙人進化。最終能移山倒海、飛天遁地,甚至可長生不老! 修仙界由三大聖地共治,維持修仙宗門與勢力之間的秩序。 另有四大王朝各據一方,根據王朝的位置所在,由不同的聖地管理......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修行不外乎兩大綱領,修福、修慧。換句話說,我們就修這兩種,福慧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要福慧圓滿,得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到西方世界沒幾天就圓滿了。為什麼圓滿?因為那裡的緣太好了,念念都能供養諸佛,念念都能聽佛說法,福慧同時成就,不可思議。
Thumbnail
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世間一切不善都從這裡生出的,佛法稱它為五毒。貪婪感應的是水災,海嘯是貪婪所感;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這是瞋恚所感;愚痴感得的是風災,颶風、龍捲風;傲慢對應的是地震,心不平,大地就震動了;疑,則是對於聖賢教誨的懷疑,懷疑就不信,就不學習,貪瞋痴慢就出現了。
Thumbnail
貪瞋痴慢疑是根本煩惱,世間一切不善都從這裡生出的,佛法稱它為五毒。貪婪感應的是水災,海嘯是貪婪所感;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這是瞋恚所感;愚痴感得的是風災,颶風、龍捲風;傲慢對應的是地震,心不平,大地就震動了;疑,則是對於聖賢教誨的懷疑,懷疑就不信,就不學習,貪瞋痴慢就出現了。
Thumbnail
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風聲、水聲、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會說法,這是妙聲功德成就。因為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得到圓滿的利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Thumbnail
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風聲、水聲、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都會說法,這是妙聲功德成就。因為極樂世界六塵都說法,所以無論是耳根利也好,眼根利也好,鼻根利也好,不管是哪一根,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具足。因此諸佛剎土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隨其根性之不同,得到圓滿的利益,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Thumbnail
我們世間的香雖然能使身體舒暢,但不能斷煩惱、破無明、開智慧,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香與光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地方。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有三不退,我們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退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生煩惱,生貪瞋痴慢;西方極樂世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Thumbnail
我們世間的香雖然能使身體舒暢,但不能斷煩惱、破無明、開智慧,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香與光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地方。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有三不退,我們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退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生煩惱,生貪瞋痴慢;西方極樂世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Thumbnail
一介光頭,二介看醫,三介血,四介理髮,五介算數,六介店用餐,六介童欺親餵孔雀,八介胡總結。
Thumbnail
一介光頭,二介看醫,三介血,四介理髮,五介算數,六介店用餐,六介童欺親餵孔雀,八介胡總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