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果寶簡整-
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 出處:
- 《長阿含經‧世記經》(卷18,CBETA, T01, no.1, p.118c)有明確描述三界眾生差別。
- 《俱舍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卷8,詳細解釋三界的範圍與特色。
- 《中阿含經‧梵志品》也有關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分別說法。
《俱舍論》卷八:三界範圍與特色
- 欲界 (kāmaloka):
- 範圍: 包含從地獄、餓鬼、畜生,到人道、修羅道,以及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特色: 眾生受「欲」(飲食、睡眠、男女等)的驅使,具有較強的感官慾望和情感。此界眾生具有「質礙」的身體,會經歷生、老、病、死等過程。欲界天的眾生雖然壽命長、福報大,但仍受欲界煩惱的束縛。
- 色界 (rūpaloka):
- 範圍: 位於欲界之上,由修習「禪定」(jhana)所感得的果報。包含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 特色: 眾生已經斷除了欲界的粗重煩惱(如男女等欲),但仍有「色」的身體(但非物質的「質礙」),以及細微的「想」(處所、色相等)。色界天的眾生壽命更長,身光明顯,且較為寂靜、安樂。
- 無色界 (arūpaloka):
- 範圍: 位於色界之上,是最高一層的輪迴境界,由更深的禪定(無色界定)所感得。包含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 特色: 眾生在此界已斷除了色界的一切「色」,僅存「心」或「識」。他們沒有實體的身體,壽命極為漫長,但仍未證得解脫,最終仍會因定力消盡而墮入輪迴。
- 界與地的劃分: 詳細說明每個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下又細分為多少個「地」( Existence realms/planes),以及這些地的層次和相互關係。
- 眾生的類別與差別: 說明不同界的眾生在壽命、形體、感受、苦樂等方面的顯著差異。
- 煩惱的斷除與生界的關係: 解釋眾生如何透過戒、定、慧的修行,斷除不同界的煩惱,進而提升所處的境界,直至最終解脫。
- 業力與生界的相應: 說明眾生的「業」是如何感召其在不同界中的果報。
二、九地(五趣雜居 + 四禪天 + 四空定)
- 出處:
-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卷27)提到九地的分法。
- 《俱舍論》卷8、卷11有系統闡述九地的定義。
- 《瑜伽師地論》也多次出現「九地」的分別,屬於瑜伽行派的重要觀念。
《大智度論》的九地分法
《大智度論》卷27 確實有提到九地(或稱九地種性)的說法,這是龍樹菩薩對菩薩修行道次第的一種劃分。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眾生因其根性(種性)的不同,在修行上會有不同的進程和潛力。九地的說法通常是指:- 信行地: 初信位的菩薩,以信心為主要動力修行。
- 戒行地: 嚴持戒律,以戒律為主要修行。
- 善根地: 已經具備較深的善根,能夠積極修習各種善法。
- 信解地: 能夠理解佛法深義,並生起真實的信解。
- 決定地: 對佛法深信不疑,獲得決定不退轉的果位。
- 出離地: 已經獲得出世間的解脫,但尚未究竟。
- 具足地: 圓滿具足菩薩的萬德。
- 菩薩瓔珞地: 進入菩薩的更高階位,具備莊嚴的功德。
- 佛地: 成就佛果,圓滿究竟。
《俱舍論》與《瑜伽師地論》中的「九地」
《俱舍論》(世親菩薩造,玄奘譯)卷8,確實詳細解釋了 三界的範圍與特色。然而,《俱舍論》中主要依據的是 七十二心所法 以及 定、慧、戒 等角度來分析心識的運作和境界, 較少直接使用「九地」這樣的菩薩修行位次劃分。它更側重於分析眾生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不同生存狀態(如九地眾生、九無想等)以及業報的流轉。《瑜伽師地論》 則是另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它廣泛地涵蓋了菩薩修行的各個層面。在 《瑜伽師地論》 中,確實多次出現 「九地」 的分別,這屬於 瑜伽行派 的重要觀念。這裡的「九地」通常指的是 菩薩的九個修行位次,與《大智度論》中的九地有類似之處,但涵蓋更為系統和詳盡,是瑜伽行派對菩薩道次第的闡述,例如:- 暖、頂、忍、世第一法: 這四個是「資糧道」、「加行道」的四個位次。
- 見道、修道、無學道: 這三個是「見道位」之後的位次。
- 《大智度論》 提到了九地的菩薩種性或位次劃分。
- 《俱舍論》 主要闡述三界的眾生境界,較少直接使用「九地」的修行位次。
- 《瑜伽師地論》 則有非常系統的「九地」菩薩修行位次劃分,是瑜伽行派的重要概念。
《瑜伽師地論》中的「九地」
這「九地」通常指的是:- 五識身相應地 (Pañca-vijñāna-kāya-pratisamyukta-bhūmi): 與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相應的境界。
- 意地 (Manobhūmi): 指的是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所運作的領域,包括其相應的煩惱。
- 有尋有伺地 (Savitarka-savicāra-bhūmi): 禪定中,仍有尋(粗略的思維)和伺(細緻的審慮)的階段。
- 無尋唯伺地 (Avitarka-vicāramātra-bhūmi): 禪定中,已經沒有粗略的尋,但還有細緻的伺。
- 無尋無伺地 (Avitarka-avicāra-bhūmi): 禪定中,尋和伺都已經止息的境界。
- 三摩呬多地 (Samāhita-bhūmi): 指專注、一心不亂的禪定境界。
- 非三摩呬多地 (Asamāhita-bhūmi): 與定相違,散亂的心境。
- 有心地 (Sa-mano-bhūmi): 指有意識(第七識)運作的境界,與染污煩惱相應。
- 無心地 (A-mano-bhūmi): 指沒有意識(第七識)運作的境界,通常指無想天等。
- 《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中,除了這九地之外,還有其他地,例如: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以及有餘依地、無餘依地等,合稱為「十七地」。
- 這「九地」特別強調了心識的運作層次以及禪定的境界,是瑜伽行派理解心、識、定、慧的重要基礎。
三、對照整理
- 欲界 = 五趣雜居地
- 出處: 《俱舍論‧世間品》明確記載「欲界中,五趣雜居。」這指出欲界是眾生(包括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混雜居住的區域。
- 色界四地(四禪天)
- 出處: 《長阿含經》、《大智度論》以及阿含部諸經中,反覆闡述了四禪天的次第。色界是修行者透過禪定所能達到的、有色質但離卻欲界眾多煩惱的境界,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 無色界四地(四空處定)
- 出處: 《雜阿含經》(卷14)清楚說明了無色界的四種境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是超越了色質的境界,完全依賴於極為精深的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