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自己已及中年階段,對於未來的花費開始感到一些徬徨及不安,開始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以參考甚麼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為未來的退休預做準備。
我一開始是抱著想要更深入的膫解金錢及工作的意義來讀這本書,但這本看似以青少年讀者為目標客群以及談金錢以及工作的漫畫書, 看似能輕鬆愜意的閱讀,但最終卻給我一個需要深入思考人生真正要事的機會。(好啦,就是一本令我感到驚喜的書)
作者: 池上彰
譯者: 周子琪
繪者: 佳奈, モドロカ
出版社:采實文化
這本書試著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一個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問題:「錢」到底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錢幾乎是所有選擇的前提。我們為了薪水而工作、為了價格而衡量物品的價值、為了未來的安全感而努力存錢。然而,當我們真的停下來問自己:「這輩子需要多少錢才夠?」時,答案往往沒有那麼單純。
社會告訴我們的標準
在台灣,常聽到媒體、理財文章或各種演講中的所謂專家強調:「退休至少要準備一千萬到兩千萬,否則晚年生活會很辛苦。」
這樣的數字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但對許多人而言卻沉重得令人窒息。因為在現實裡,大部分人光是養家、繳房貸、教育支出,就已經感覺錢永遠不夠,更遑論存下一大筆「安全金額」。
這些建議及標準帶來的結果是:我們很容易陷入焦慮與比較。彷彿沒有達到那個金額,就等於人生失敗。可是,真的有多少人能實際達到? 而真的達到了,又是否就能保證往後人生幸福快樂?
每個人都不一樣
其實,金錢需求的答案永遠沒有一個固定數字。因為生活方式不同、價值觀不同,花費自然也不一樣。
對一個嚮往簡樸生活的人來說,也許只要能住在一個安穩的小屋裡,每天有時間泡一壺茶、沖一杯咖啡、看看書,就已經足夠。 但對另一個人來說,夢想可能是環遊世界、經常嘗試新鮮事物,吃遍所有吃到飽潮店, 那麼所需要的金錢條件就完全不同。
錢只是工具,它本身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
真正的重點是:因每個人對生活的期待以及花費不同, 自己的錢是否能支撐我們想要過的人生?
錢之外的問題:活著的意義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談錢,也邀請我們思考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乍看之下,這樣的問題出現在一本談工作與理財的書中似乎有些突兀。但仔細想想卻非常合理。
如果我們把人生比作一場遊戲,規則是「累積最多的分數或金錢的人就是贏家」,如大多數的人真這麼做?那麼到最後,這樣的人生風景是否會很荒謬?
或許銀行存摺多好幾個零, 但是由於幾乎將時間都用在金錢的累積, 但少了陪伴家人的時光、少了與朋友共享的笑聲、少了對世界的探索與好奇。那麼,這樣的人生真的值得嗎?
我的心得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多少錢才夠」不是一個財務計算題,而是一個人生選擇題。
我們不斷被告知必須追逐某個金額目標時,很容易忽略了真正想要的生活樣貌。可是,若能先釐清「我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再來反推「需要多少錢來支撐這樣的生活?」答案就會清晰許多。
就現實而言, 錢可以帶來安全感,沒錢在現代社會確實也萬萬不能, 但如果累積再多的金錢它也無法直接兌換成幸福。幸福更多來自於心安、陪伴、夢想,以及那些金錢買不到的價值。
也許,與其問「需要多少錢才夠」,更該問的是:「怎樣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而當這個答案越清楚,金錢在我們心中的份量就會自然地回到它該有的位置。
說到底, 讓我想到, 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鐫刻著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或許更值得我們花時間來細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