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藏在心裡卻無處安放。
它們不是為了指責誰,而是被壓抑後留下的細碎聲音。
想說出口的時候,卻被理智攔下——
「算了,別講了,講了也不會有人懂。」
於是,它們滯留在胸口,越積越厚。
像小石子沉入湖底,表面看似平靜,卻在底層漸漸攪動起暗潮。
那不是單純的委屈,而是一種沒地方去的憤怒。
夜裡翻來覆去,眼睛盯著天花板,腦子一遍又一遍重播那些對話。
心裡冒出無數次:「如果當時我敢說……」的假想。
白天在人群裡,笑容端著,聲音壓著。
明明心口已經被話堵得生疼,卻依然假裝若無其事。
憤怒自己總是忍著。
憤怒別人從不懂得。
憤怒這些話,永遠只能在夜深人靜時,來回撞擊著自己的心壁。
其實,除了生死與病痛之外,多數的期望,大都是當下慾望的投影。
很多時候,憤怒來自於期望沒被看見、沒被滿足。
當別人沒有回應我們的需求,或沒有照著我們期望的樣子去行動時,期待落空的失望,在一瞬間就可以轉化成憤怒。
憤怒,其實是失望換了一件外衣,想被你看見。
說穿了,憤怒就是失望張牙舞爪的另一種模樣。
你呢?你沒有這樣的經驗嗎?
也許是一年前、五年前、十年前。
身體還記得那股熟悉的憤怒感,但你還能回想起當時的事件嗎?
細節呢?始末呢?後來又是怎麼收場的?
如果記不起來了,也沒關係,
那只是情緒留下來的殘響,它提醒著你:
有些事,也許當時沒出口,
但你一直都記得它的重量。
然而別人應該怎樣對我,那只是我的預設、我的想像;
別人真正怎麼對我,其實源自於他成長的背景與習慣。
我們沒有在同一片土地裡長大,思維、價值、利益衡量不同,甚至連彼此才智也不相同。
與其苛求對方符合我的標準,不如練習理解差異,或體諒他人能力不足(沒錯,請大方承認對方就是笨蛋或無能!)。
說到底,還是得把注意力轉回自己。
於是我提醒自己:做自己行為舉止的主人,也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同時,也要學會善待心靈。
有時候,情緒會悄悄堆積在心裡。
那不是你的錯,也不必因此懲罰自己。
別人的行為,不該變成你身體裡的壞心情。
我知道那些沒說出口的話,並不會平白無故自己消失。
它們在心裡留下印記,讓我知道哪裡是我的界線,我在哪裡執著。
有一天,或許能用更穩定的聲音,把它們委婉表達出來。
在那之前,讓這些話暫住在心裡,
像一盞小燈,照亮我最需要敏感守護的地方。
當我慢慢學會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期待, 憤怒也不再只是束縛。
它會轉化成自由的空氣,帶著一份清明,在耳畔輕聲告訴我:
不必凡事都依賴他人的認可, 我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安然呼吸,自在流動。
或許,憤怒也有分界。
當觸碰到大是大非,甚至法律的底線時,它是正當的火焰;
但若只是日常裡無止境的愛恨嗔癡,那些多餘的憤怒,終將回頭吞噬我們。
懂得收回力氣,讓心安靜下來,才是對自己最溫柔的守護。
那你呢?
曾經沒說出口的那句話,現在還藏在心裡嗎?
你會願意正視它、面對它,寫下它真實的模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