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公車上,我看見一張公告,寫著:
「司機不會通靈,下車請提前按鈴。」
一句話,讓我忍不住笑出來。明明只是規定,卻寫得像是調侃,把乘客和司機之間的誤會一語道破。==
這張公告一上傳,群組裡瞬間熱鬧了起來。有人立刻補了一句:
「我們那時候要走到司機旁邊說下車。」
另一個人馬上「+1」,彷彿在對時代點名。
64 歲的人回憶更遠:「我那個年代有一條線,拉一下就叮咚一聲。」那清脆的聲音,像是車廂裡的背景樂。
39 歲的人則說:「我經歷過紅色壓條、還有上面一條黑線。」
29 歲的人插話:「小時候也搭過壓線的公車!」
41 歲的人笑著補刀:「三種都試過,但紅色壓條真心難按。」
一個從南部上來念大學的人說,他一直到北部才第一次看到下車鈴,忍不住笑著虧:
「你們這群城裡人~~~」
有人提到票價:「以前月票比較便宜,有些投 12 元,有些 17 元。」
另一個人追憶:「我搭的時候,上車投錢會拿到一片長條塑膠片,一段二段三段,顏色不同,下車還要繳回。」
有人接著說:「這讓我想起高中回憶。」
還有人笑著分享浪漫回憶:
「我的高中同學後來和公車司機結婚了,所以我總覺得走到司機旁邊等下車,還是比較有人情味。」
但另一個人立刻接話,語氣裡透著無奈:
「我阿姨就是為了跟公車司機離婚,拋下兩個小孩。所以還是按鈴比較安全。」
最妙的是,45 歲大姐的經歷。
她有一次特別有禮貌地站到司機旁邊說:
「辛苦了,我要下車了。」
結果司機卻照樣一路往前開。
她疑惑地問:「怎麼沒停?」
司機淡淡回:「你又沒有按鈴。」
那一刻,好像鈴聲取代了語言。
從拉繩子、走到司機身邊,到紅壓條、塑膠片,再到今天公告上的一句「司機不會通靈」幾個世代的記憶,就這樣在對話裡拼湊成一段公車史。
叮咚聲響,不只是上下車的信號,也是我們各自時代的背景音。
有時帶著笑意,有時卻暗暗藏著人生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