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公司包場,觀賞了紀錄片《造山者》,看完內心感觸良多。
從決心到分歧
首先,最令我震撼的,是早期台灣政府與產業界的奮鬥精神。40、50年前,那一代人有勇氣,敢把國力押注在沒人看好的半導體產業上。那是一種帶著孤注一擲的豪情,也是對國家前途的承擔。
對照2025的今天,這樣的視野與決心卻顯得有些模糊,我們聽見更多的是意識形態的鬥爭。這樣的差距,讓我不禁感嘆:當年的眼界與使命感,如今還存在嗎?取而代之的,真的剩下躺平以及小確幸嗎?台積電的兩難
片中劉德音的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外部的人真的不會懂,台積電每天面臨的是國外來的龐大競爭壓力,真的要將台灣競爭力提升,真的要走出去!」然而現實是,台積電只要在海外布局,往往需要面對的不是支持,而是國人輿論與檢視,因為它已經不只是企業,而成了國家安全、甚至民族情感的象徵。當一家公司承載著這麼多的期待與矛盾,它的每一步都變得沉重無比。
眾所皆知的能源隱憂
紀錄片揭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潛在危機:到2028年,台積電極有可能面臨台灣電力不足的問題。這讓我反覆思索:台灣真的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嗎?離岸插著這麼多的風車、曬著這麼多的太陽能板,就是解決之道了嗎?
如果未來的電力都要優先供給給台積電,那麼台灣的民生用電要受到多大的影響?如何在滿足產業發展的同時,又確保全民的生活品質?
這樣的疑慮縈繞心頭,也讓我更加意識到,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的商業問題,更像是國家治理的試煉。
傳承與感動:不應被遺忘的歷史
許多前輩看完《造山者》都表示感動,我想那份感動,源至對於當年去RCA取經的半導體大佬們、以及政府所展現的勇氣與決心的敬佩。那是一段屬於台灣的血淚奮鬥史,是經歷戒嚴、退出聯合國、能源危機之下,一群人用無比堅毅所造出來的一座令人難以跨越的山。
腦裡的聲音
看完電影後我腦裡最大的聲音,是未來的世界只會更加紛亂複雜!呼應張忠謀說的:「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已死!」全球又進入了一個分裂的自私時代!而晶片與台積電早已不是單純的商品與公司,反而成為台灣國家安全的基石,以及強權們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又讓台灣面臨更大的考驗!台灣如何面對能源、國際政治與產業升級的挑戰,將決定我們能否在「造山者」奠定的基礎上,繼續攀登新的高峰。
這部電影也許在提醒我們:台灣需要重新凝聚共識,再次展現當年的決心與膽識。唯有如此,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中,持續守護我們的競爭力,並在未來寫下新的「造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