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兒子,從國小開始便有情緒上的問題,會突然發怒而且非常難以平復,這讓國小老師不斷地找我們想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兒子這樣的情緒問題,會影響班上其他同學,老師因此「診斷」我兒子有ADHD,也經常要求我們去看兒童心理諮商,希望我們用藥來控管我兒子的情緒。
一個才小學二、三年級的男生,就得用藥讓他安安靜靜地變成老師喜歡的樣子嗎?
我是直接否定了這個方案。但我家夫人很用心,為了證明兒子沒有問題,帶了兒子去看兒童心理諮商,去了耕莘與慈濟,醫師給出的結果都是沒有ADHD或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但兒子的情緒問題並沒有獲得解決,在班級裡面被老師貼標,搖身變成了問題兒童。兒子也常在家嚎啕大哭,跟他媽媽哭訴在學校是如何被老師誤會,如何跟同學處不來。
我們和兒子在國小撐了2年,發現這條路真的不行,兒子不但沒進步,還開始非常排斥去學校,每天早上無精打采的厭世程度,比他社畜老爸還嚴重!
我跟夫人深覺繼續這樣下去不行,因此決定讓兒子回到「實驗學團」看看。
說「回到學團」是因為我們讓大女兒在學團裡學習過,但她認為學風自由雖然好,但她更希望有一個確定的進度可以遵循,所以回到了體制內的小學。但我們猜想,讓兒子來學團試試看,也許自由、多樣化、不填鴨的教育,可以更適合兒子。
剛到學團的前2-3個禮拜,兒子依然有同樣的問題,容易對同學生氣、發怒且久久不能釋懷,但學團的老師和國小老師不同(國小老師只會第一時間打電話來告狀),他們會主要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幫助孩子排解內心的委屈、難過、與憤怒。慢慢地,1-2個月過去,兒子回到家不再嚎啕大哭,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熱情分享在學團發生的事情,更不可思議的是,兒子變得每天都很期待上學!
雖然有很大的進步,兒子還是存在情緒的問題,所以學團老師有特別找了時間,與我和夫人做了深度的對話。
對話中,我「承認」了兒子的情緒應該是受到我的影響,因為從小到大,我以責罵的方式對兒子居多,甚至有時出現歇斯底里的情緒,因此我必須責怪自己做了最差的示範。
學團的老師不但可以陪伴孩子的情緒,還可以處理我的XD!老師說,我們當家長的,本來就是一直在學習怎麼當父母,犯錯是天經地義,但這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無法覺察,而我能即時覺察這樣的狀況,一切都來得及!隨後便與我們擬定計畫,一起重新陪伴孩子成長!老師也介紹我「薩提爾」方法,推薦我幾本書來看,李儀婷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就是其中的一本。
在閱讀《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時,我特別有共鳴的一點,是薩提爾強調「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要」。過去我很容易只看見兒子「發怒、失控」的表面樣子,腦中冒出的第一反應就是「要鎮壓下去」,所以我常常用責罵、規定、罰站的方式來處理。但其實,兒子的那些情緒只是訊號,背後藏著兒子在當下無法表達的需要——被理解、被接納,或者是想要得到一點安全感。
當我在書裡讀到「先回到孩子的內在狀態,再談行為規範」時,我不禁想起學團老師的做法。他們不是急著要求孩子守規矩,而是先陪著孩子哭、先理解孩子的委屈,然後才慢慢帶孩子走回團體的互動。這跟薩提爾模式的核心精神幾乎一模一樣:情緒的表達並不是問題,而是進入孩子世界的入口。
更讓我感觸的是,書裡提醒父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狀態。因為父母的情緒,就像家裡的溫度計,會直接影響孩子。我不得不承認,兒子會用憤怒來反應,某種程度就是在「學我」——我過去的歇斯底里、責罵,其實早就種在孩子心裡。當我看到這一點,真的很心痛、很愧疚,但也感覺到希望:既然問題是由我傳遞的,那麼改變也能由我開始。
讀完這本書,我試著放下「立刻糾正」的行為,而是練習同理孩子。當兒子情緒爆發時,我提醒自己不可以立刻開罵,而是說:「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是不是受了委屈?你願意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雖然還不完美,但我可以慢慢開始接住兒子的情緒,我真心希望能好好地走進他的內心。
也很重要的是,我已經知道自己並不是「失敗的爸爸」,而是一個「在學習中的爸爸」。就像老師所說,沒有人一開始就懂得怎麼當爸爸或媽媽,重點是我們有沒有願意看見自己,願意在一次次失誤後重新調整。
如果有跟我一樣困擾的爸爸媽媽,這本書推薦給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