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 判定死亡時間總表
📊summary
死後時間推估_初階:角膜透明度變化是重要參考徵象之一。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1️⃣ 特徵與時間
血液沉積現象
- 死亡後眼部微血管破裂 → 血液沉積 → 可見「血射狀」紅絲或斑點,與瘀傷相似。
角膜變化進程
- 數分鐘內:角膜開始失去光澤,變得乾燥、表面出現白色薄膜(睜眼屍體更明顯)。
- 2~3 小時內:角膜混濁加劇,失去透明度。
- 數小時後:若環境乾燥、風大或眼睛未閉合 → 混濁及乾裂會更快、更嚴重。
- 閉眼狀態:角膜變化延後、混濁速度較慢。(可能經過二十四小時才會發生)
2️⃣ 判斷原則
—角膜混濁主要來自乾燥與失水,特別是在死者睜眼時更明顯。
影響因素
- 是否睜眼
- 環境溫度、濕度、通風狀況
- 有無外傷或化學性刺激
👉 因此角膜混濁僅能作為「死後數小時內」的輔助判斷,需與其他徵象(屍斑、屍冷、屍僵等)綜合比對。
3️⃣ 比較 —角膜混濁與鉀濃度
- 角膜混濁的主因是乾燥與失水,屬於屍體外部物理性變化。
- 玻璃體鉀離子的上升屬於內部化學變化,並不直接造成角膜混濁。兩者是獨立指標。
🎯 案例 —
情境設定
在一間密閉公寓內發現一具屍體。現場溫度 26°C,環境乾燥,死者雙眼睜開。
觀察
- 角膜表面呈現白色薄膜,透明度下降。
- 細看可見眼球表面微血管呈放射狀紅絲。
- 無明顯腐敗氣味,屍斑尚未完全固定。
推估步驟
- 角膜在數分鐘至 2 小時內就會開始混濁,且睜眼情況加速乾燥。
- 目前混濁程度屬「中度」,推測至少死亡 2–3 小時以上。
- 綜合屍斑尚未完全固定 → 推估死亡時間落在 3–6 小時內。
👉 此案例顯示 — 角膜混濁是一個「快速出現的短期徵象」,特別適合用於判斷死亡初期(0–6 小時)。但必須與其他屍體變化交叉比對,避免單一依據造成誤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