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 判定死亡時間總表
📊summary
死後時間推估最常用的指標之一

1️⃣ 冷卻速率
- 死後體溫由 37℃ 持續下降,至環境溫度時停止。
- 平均下降速率:0.83~1.11 ℃ / H(1.5~2 ℉ / H)。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2️⃣ 測量方法
- 直腸:最常用,插入 8-10 公分,停留 2-3 分鐘。
- 肝臟:更接近核心溫度。
- 腦部:部分案例使用,但較少。
- 計算公式(攝氏):
PMI = ( 37.2°C−屍溫 ) / 0.83
3️⃣ 判定區間
- 屍體與環境溫度達平衡需 16-20 小時。
- 因此冷卻速率法主要用於 死後前一日內 的時間推估。
4️⃣ 影響因素
- 體脂肪多 → 降溫慢,脂肪隔熱
- 體型小(兒童、瘦弱者)→降溫快
- 環境風大、冷氣→降溫快
- 屍體泡水→降溫最快(導熱比空氣快25倍)
🎯 案例 —
- 情境設定
警方發現一具男性屍體: - 環境溫度:22℃
- 直腸溫度:30℃
- 體型:中等偏瘦
- 屍體衣著:薄T恤,未泡水
- 推估步驟
- 代入公式:PMI=( 37.2−30 ) / 0.83 ≈8.7小時
- 考量體型偏瘦 → 降溫略快,實際 PMI 可能比公式 略短(約 7~8 小時)。
- 案件重建:若屍體於 06:00 被發現,死亡時間推估為 前一日晚間 22:00~23:00 左右。
👉 此案例顯示 —單純公式 ≠ 真實 PMI」,需搭配 屍斑、屍僵、腐敗階段 等多重指標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