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 判定死亡時間總表
📊 summary
初階死亡時間判定
- 12-12-12法則:出現-維持-消退(僅為粗略參考)
- 由小肌群→大肌群依序僵硬,也依序鬆弛(反向進行)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1️⃣ 肌肉僵硬原理
— 鈣讓肌肉縮起來,ATP(三磷酸腺苷)讓它放下來。
- 活人時
- 肌肉收縮需靠鈣離子釋放與ATP供應。
- ATP 使肌動蛋白與肌凝蛋白分離,肌肉得以放鬆。
- 死後變化
- 呼吸與新陳代謝停止 → 無法合成ATP。
- 鈣離子滲入肌纖維 → 肌動蛋白與肌凝蛋白結合 → 肌肉持續收縮。
- ATP 不再生成 → 肌肉「卡死」無法放鬆 → 屍僵產生。
- 待屍體開始腐敗、蛋白質分解後 → 肌肉鬆弛 → 屍僵消退。
2️⃣ 屍僵變化時間表

3️⃣ 僵硬部位順序
- 眼皮、豎毛肌( →「雞皮疙瘩」)
- 下巴、後頸
- 肩膀、手肘
- 臀部、膝蓋
- 手、手指
- 腳、腳跟
📌 肌肉量多者屍僵現象較明顯且持久。
4️⃣ 特例狀況
1.Cadaveric Spasm_屍體痙攣 —無屍體柔軟期,瞬間僵直
- 發生於極端情緒或劇烈活動後猝死(如溺水、自殺、戰爭)。
- 常侷限於一部分肌肉群(如手部)。
- 死者可能緊握物品(如兇手頭髮、葉片、衣物)
- 中毒_番木鱉鹼
- 高溫_提高體溫的藥物、發炎感染 敗血症、發燒、中暑
2.屍僵緩慢甚至無
- 寒冷
- 肥胖(原因不明)
5️⃣ 比較 —抽筋和屍僵

🎯 案例 —環境影響下的誤判
- 情境設定
一具屍體在冬季戶外被發現,死後超過 24 小時,但仍有僵硬現象。 - 推估步驟
- 正常情況:屍僵應在 24–36 小時逐漸消退。
- 不過 低溫環境會延遲屍僵的開始與消退,使僵硬現象持續更久。
- 若僅依屍僵判定死亡時間,可能誤以為死者死亡時間較短。
👉 此案例顯示 — 環境因素(如低溫)會延長屍僵時間,判定死亡時間需綜合其他徵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