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 🕰️ 判定死亡時間總表
📊summary
初階死亡時間判定
- 時間判斷:提供「死亡初期(2–48小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 姿勢判斷:能判斷屍體是否被移動或翻轉。
- 死因線索:顏色變化可提示特定中毒或環境死因。

圖片來源:截圖自《Intro to Forensic Science-A survey of general forensics》講師: Dr. Adrienne Brundage 本圖用於非商業性學習分享,輔助說明文章主題。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白色的空白區域,可能是由於衣服,可能是由於壓在床墊上的東西。
1️⃣ 定義與原理
- 定義:屍斑是因死亡後心臟停止,血液失去循環動力,單純依重力沉降,積聚於低處皮下血管與毛細血管所造成的顏色變化。
- 形成區域:靠近地面的部分(背部最常見)。
- 阻擋效應:若有物體壓迫,血液無法流入,會形成「白色空白區」。
2️⃣ 顏色特徵
- 一般:藍紫色(常被誤認為瘀青)。
- 特別狀況:
- 一氧化碳中毒(CO poisoning):櫻紅色。
- 氰化物中毒:櫻紅色。
- 凍死 :暗紅色。 👉 顏色可提供死因線索。
3️⃣ 死亡時間判定

🎯 案例 —屍體被移動?
- 情境設定
現場發現一具屍體平躺在床上,背部有大片屍斑,但胸口也有明顯固定屍斑。 - 推估步驟
- 屍斑正常應累積於「背部」(因平躺時背部朝下)。
- 胸口同時存在屍斑 → 表示死後初期曾俯臥,屍斑生成後再被翻轉成仰臥。
- 依屍斑顏色與固定程度,研判移動發生在死亡後 6-8小時內。
不會更早,因為需要久到足以讓屍斑固定接著才被翻過來。
👉 此案例顯示 — 屍斑能揭示屍體死後是否被翻轉或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