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owmi!今天要和大家聊一個最近在澳洲引起轟動的貓咪新聞:一隻名叫 Patrick 的 Bengal 貓,被當地議會誤認為流浪貓,結果在捕捉後短短一小時內就被安樂死。這件事不僅讓主人心碎,也讓許多動物愛好者、政策制定者深思:我們到底該如何平衡流浪動物管理與家貓保護?
🐾 Patrick 的悲劇:一隻家貓如何被誤判為流浪貓
事件發生在 南澳州 Barunga West Council 的管轄區。Patrick 是一隻 3 歲的 Bengal 貓,有晶片、也在官方登記。牠的主人是當地警員 Drew Shepherd,Patrick 還是家人送給他的父親節禮物,對 Shepherd 一家有著特別的意義。
今年 7 月,Council 在居民投訴流浪貓過多的背景下設置陷阱,Patrick 不幸被捕獲。牠被送到 Port Pirie 的獸醫診所,初次掃描晶片時未讀取成功,因此被誤認為無主流浪貓,隨即在捕捉後 一小時內就被安樂死。直到之後再次檢查,才發現 Patrick 其實有晶片、也有完整登記。
這一連串失誤,不僅摧毀了一個家庭的心,也暴露了當地動物管理系統的漏洞。最諷刺的是,Patrick 的家就在捕捉地點附近,牠其實離家並不遠。
⚖️ 政策檢討:流浪貓管理與飼主權益的拉鋸
事件曝光後,Barunga West Council 立刻遭到輿論批評。CEO Maree Wauchope 也公開道歉,承認「這件事不應該發生」。同時,Council 宣布幾項改革:
- 停止外包動物管理工作,改由 Council 自行負責。
- 「rehoming-first」政策:在考慮安樂死之前,先嘗試讓被捕捉的貓隻重新安置或送養。
- 強化晶片掃描與檢查流程,避免再有「漏讀晶片」的情況。
這些措施聽起來不錯,但數據顯示,2024-25 財年,該區就有 19 隻貓被安樂死,僅 8 隻被重新安置。進入 2025 新財年的前 3 個月,更有 20 隻被安樂死,只有 1 隻被送養。這樣的比例,讓許多人質疑政策是否真的有效。
這反映出一個更廣泛的矛盾:如何在保護野生動物、控制流浪貓數量的同時,保障飼主的合法寵物不被誤傷? 對於澳洲這樣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育與寵物管理的平衡一直是敏感議題。
💔 主人與社會的反應:情感、補償與制度信任
Patrick 的主人 Shepherd 在採訪中表示,這隻貓不只是寵物,更是家庭的一份子。Council 最後提供了 AU$4,000 的補償(約新台幣 8 萬元),其中包含情感損失的賠償。但對 Shepherd 家來說,金錢無法替代失去的家人。
這起事件也引發社會大規模關注:
- 許多飼主開始擔心,即使幫貓咪植入晶片,也未必能確保安全。
- 動保團體則呼籲,應該建立更嚴謹的安樂死程序,例如 等待期制度,在處理前給主人機會認領。
- 一些專家則指出,晶片資料庫的整合與掃描設備的標準化,是避免悲劇重演的關鍵。
這件事也讓人想起 2019 年另一隻 Bengal 貓 Tyga 的案例,當時同樣因為誤判而被安樂死。可見問題並非偶發,而是制度長期存在的漏洞。

💡 Meowmi 的小感想
身為貓奴,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超心痛!Patrick 本來應該在家裡開心打滾,結果卻因為一連串的行政失誤,被奪走了生命。這提醒我們,晶片雖然重要,但不是萬無一失。飼主除了要確保晶片資料更新,平常也要注意貓咪的安全活動範圍。
我也希望各地政府能把「動物不是東西」的觀念放在政策核心,尤其是當程序只差一步就能避免悲劇時,更應該慎重。對我們來說,貓咪就是家人啊~
🐱 想跟更多貓奴朋友一起討論嗎?
如果你喜歡這類的貓咪新聞與深度分析,記得追蹤 Meowmi の 貓世界!未來我還會帶來更多關於貓咪的趣聞、飲食、行為小知識,一起守護我們最愛的毛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