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幕後(二)以紀錄新書座談為主,同時避過所有劇情爆雷和枝蔓,以求在一個小時之內根據提問來好好說明這本書在幹嘛。大家不知道的是,問題本身也有雷,我們也需要自行閃避。這篇寫作幕後,專為完讀之人準備,給不怕爆雷的你。
往下滑的人,要不是已經讀完《客製死亡》的後記,就是整本書都沒打算讀。

防雷分隔用圖片
從起點開始
一、為何彼時彼刻寫了彼個故事去投島田獎?
時機
我的小說寫作起點在鏡文學,一個開宗明義要為影視改編找本子的平台。第一本出版的長篇小說就因為編輯的要求,直接改變背景,不然很難拍攝。一切提案都以能改編為前提,否則很難通過。
後來我就想反骨一下,寫個絕對很難拍的東西,例如內心戲。《客製死亡》之所以會從頭到尾都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而且主角想超多,主要都是因為作者反骨。之前不能寫的東西,合約結束我就大寫特寫。
合約結束之後才能投稿給其他單位,所以才是那一年去投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所以投島田,大概不脫三個理由:
- 我覺得自己適合寫推理跟科幻。這兩個類型的讀者都重視概念創意勝過故事技巧,對我來說是有利條件。
-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長期是華文界的推理最大獎,專收長篇且有大師背書,難得。
- 朋友前一年有投這個獎,提醒了我應該要開始寫推理這個類型。
選題
投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那年,第一次由台灣犯罪作家聯會主辦,由犯罪小說家舉辦的推理獎項,要寫犯罪還推理?我從未寫過任何推理,也不知道推理小說跟犯罪小說差在哪裡,只是懷著一個天真的創意:不然就前半本在推理、後半本是犯罪好了,一兼二顧。偵探主角最後去犯罪,就這麼簡單。很多時候,複雜計畫的起點終究是非常簡單的構想。
只因為這麼簡單的類型期待,才演變成主角受迫從偵探轉身去做兇手。基礎設定靈感來自一則法語短片《調音師》,那種主角陷入死境,不得不掙扎求生的行動力,張力飽滿。我決定讓偵探陷入死局,不動手就會被動手。
初稿叫做「被害動機」,非常明確揭露結局,是個敗筆。而且初稿一開始就透露梅勝霜的強大嫌疑,根本沒有任何懸疑。是一個自知還不會寫推理跟懸疑的人,想盡辦法要用詭計拼一個獎項的努力。幸運的是,故事的詭計自首至尾都沒有被嫌棄,連島田莊司本人都給予肯定。

分隔線用圖
二、詭計!詭計!詭計!
心知肚明,當時我的敘事能力還不太能用懸疑感寫出好故事,但創意跟研究力足以寫出又好又新鮮的詭計,在開發新人為主的獎項中被看見。入圍決選但沒得首獎,對這故事是最好的結果:獲得青睞,但有改稿機會,還逼島田莊司本人讀完我寫的推理,幸運。
從報獎到出版,從編輯到讀者,大家對詭計真的都沒什麼意見,給過。第一次寫推理,能把最關鍵的環節顧好,已經用盡我所有腦力。
從島田莊司獎的複選評審,到新書對談會的與談人,都提了同一件事:機率殺人!但這個太爆雷了,我跟瀟湘神很有默契地在現場對談中略過不提。畢竟一本使用敘述性詭計的推理小說被連上「敘述性詭計」這個字串之後,讀者就沒辦法好好享受被騙的安心感了。
雖然無知的我心裡沒有「機率殺人」這個字眼,但我的確一開始就設計成機率殺人。
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殺法清晰簡明,只要找出兇器、手法、犯人、動機就好,死亡的真相終究是線性,只有敘事會多線進行。但如果真相本就不是單一線性呢?
人性、正義、真相,本就是推理小說無論如何都會折射出作者本心的面向,寫多了都逃不脫。我不是「真相只有一個!」的書迷。本格派大師們往往喜歡「排除所有可能性之後,最後剩下的,再不可思議也是真相」的手法。如果真相本身就會搖晃,我想反映出它搖晃的倒影。
複雜性 Complexity
推理小說往往是一個分析後純化的過程,從撲朔迷離的真相一路收窄故事,直到結局給一個確定性來帶給讀者安心感。Simplicity 能給人美好的感受:我能輕易掌握全局。可惜我的信仰是 complexity,複雜性。我認為現實終究複雜到讓人難以一眼掌握全貌,才令人敬畏。
複雜性說起來複雜,講起來倒可以很簡明:因果之間不是線性關係,有一因必有一果;而是多因可能導致多果,在現實裡發生之前,誰都無法篤定系統裡有什麼未知條件會影響結果。簡單講,所有的藥物實驗、所有的廣告投放、所有的教育手法,以及所有的癌症成因,都是這樣。我認為現實所服膺的模型是複雜性,不是簡單性。雖然故事總是現實的簡化版,但我還是想讓簡化的模型呈現出複雜性。
第五道心法的原初章節名稱叫做「重複推銷,提升成交率」,就是在應對機率殺人這份質疑。機率可以透過重複事件來提升到實用程度。

分隔用圖片
三、70%大改稿計畫
寫作幕後(一)有講這個故事在出版前收到多少回饋意見,我都改了。但那都只是情節,故事結構還得作者自己想辦法。
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故事要重寫。除了屍體設計跟詭計大致保留之外,需要直接換個故事框架來包裝這些詭計,尤其是主角。梅勝霜是個成功的神秘女子,但初稿的程遠,不僅不討喜,還缺乏魅力。主角缺乏魅力是致命傷,連行為動機我都掰得有點勉強,是為了寫出殺人魔傳記,證明自己超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好親闖魔女巢穴採訪業界人稱梅杜莎的梅勝霜。很爛吧?
第一次改稿
第一次大改稿的力氣都花在改變主角設定跟主角關係進展上了。為了讓充滿對話的故事有趣一點,所有對話都直接重寫,而且設定梅勝霜得要是個講話很有趣的人,最好是一本正經講幹話。於是才有了屎尿譬喻跟雞雞迴圈這種充滿垃圾話感的對話模式,用銷售女王來扛喜劇效果。
程遠從記者到當過記者的代筆,其實是以我的一位室友為原型,很多代筆和記者的經驗都是我跟室友在餐桌上和廚房裡聊過的。感謝室友憑人生經驗成為本書的影子寫手,讓程遠的學習歷程變得合理,不需要靠梅勝霜步步逼近的恐懼。
因為梅勝霜一開始就說「你賣我個東西」,有一陣子這故事在我心裡的標題就是「你賣我個東西」。因為「銷售女王的五道心法」實在太像商管書了,怕書籍分類錯誤,被消費者幹譙到死,所以只在紙本書的書眉上繼續沿用,打造一個內文與封面不符的錯覺。
當初設定的改稿目標是:書中的每一句對話都有第二層意涵,知道真相後讀第二次,所有對話都會變成另一場對話。
第一次改稿,完全改變了敘事方式和主角設定。
第二次改稿
本書責任編輯和接下這單的木馬文化總編都只看過第一次改稿的後果,他們不知道初稿的程遠有多囉唆、多不善解人意。換言之,他們沒有看過《被害動機》,只看過《銷售女王的五道心法》。給木馬文化出版提案之前,我的羞恥心讓我先把稿子改成能見人的樣子。
總編回信的時候說心理操控跟後設寫作很有趣,我決定把這兩件事搞得更有趣一點,才有了第二次大改稿。各位在《客製死亡》讀到的目錄使用方式,就是在第二次改稿時定案,此前的目錄只有章、沒有節。
第一次改稿後的章節目錄只有〈筆者序〉跟五道心法,以〈目錄〉跟〈後記〉為結尾的玩法還沒出現。一整章由作者親身說明如何從成書過程中逐漸歸納出的章節結構,是後設寫作的一環。至於後記所展現的作者意圖,則是把讀者納入寫作計畫跟主角行為動機的玩法,需要以書為媒介,以代筆人為作者才能成立。就像《咒》這部 2022 年現象級國片,以如同「在觀眾開擴真實境坐雲霄飛車的時候,播放雲霄飛車安全帶解開的內容」的刺激恐怖感,拉觀眾稍微脫離現實一樣,玩弄一把現實與虛構的分野。
本次改稿目標:目錄總共會被使用三次。第一次是騙人這是本商管書,由銷售女王展示他的心法;第二次是程遠發現這些心法完全可以解釋梅勝霜的殺人手法,一石二鳥;第三次是程遠發現這套心法也是梅勝霜訓練他成為無痕殺手的教程,一魚三吃。用結構來敘事。
第二次改稿,把故事的虛實層次拉出來玩,讓完讀的人,回去翻一下目錄,會讀出非常不同的況味。
閱讀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