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談的場合裏,我看見了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我們習慣在網路上看劇、刷短影音、聽 podcast, 習慣用文字記錄生活、在線上課程中獲得知識。
但你有多久,沒有和一個人,真正地、面對面地,好好說一段話了?
關於孤獨的感覺、與親人之間的疏離、或者在這個透明又過曝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有隱私而不感到隔絕?
這些不容易開口的話題,在這場深度對談中,一點一點被打開,也一層一層照見我自己。

那天我參加了一場深度對談的活動,主題探討的是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問題:

一個人可以同時愛兩個人嗎?

你更害怕被人完全看透,還是永遠不被理解?恐懼的背後原因是甚麼?

人類注定要在某種程度的孤獨中生活嗎?

這些問題不追求標準答案,而是透過開放的對話,讓每個人從自身經驗出發,拼湊出一種更加接近真實的理解。

現場十來個人圍成一圈,每個人發言時,其他人靜靜聽著,不打斷、不批判,也不急著給建議。那是一種很難得的尊重與空間,讓我也更願意把內心的東西拿出來說。

有道題目是:可以與家人斷絕關係嗎?

我分享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從自戀型人格的角度談起,如何在理解與界限之間來回摸索,以及在儒家文化下的孝順枷鎖中掙脫出來,最後以自我界線劃清的歷程。

每個人來到這裡的目的都不同,有人想練習開口說話,有人只是想靜靜地聽,有人想被理解,也有人單純聽看看別人怎麼處理人生的難題,而我,是帶著一種想與人靠近的渴望來的。

其實我能夠這樣說出來,不是因為我天生擅長表達,而是因為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寫作、整理自己。

那些過去看過的書、寫過的文字、想過的問題,如今終於有了一個出口。

知識不是裝備,而是陪我撐過那些時候的某種力量,也成為我現在能靠近他人的語言。

我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了過去的自己,也看見自己已經走出來的地方。

那種共鳴,不只是認同,而是一種「我懂你」的沉穩。

原來,當我們真的開始能夠坦然說出自己的故事、觀點、困難,甚至改變,也就代表我們已經慢慢站穩自己的位置。

這種互動的能量是非常充沛且療癒的。

閱讀固然是吸收知識的過程,但唯有與人產生連結、透過對話輸出,這些知識才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觀點。

我從這場活動中收穫了多層次的滿足:認知的鞏固、思維的面向、人際的連結等,以及那種只有「我活著並與他人真實互動」才會產生的充實感。

這段經驗讓我再次確信:輸出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祝福。

而我,會持續走在輸出與連結的這條路上,讓累積的知識與觀察,成為可以點亮他人的語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語焰者
0會員
21內容數
在制度裡工作,也在混亂中拆解節奏。 這裡紀錄的是那些難以言說的制度困境與內在拉扯,透過書寫找回秩序與自我主權。 如果你也曾在工作裡感到疲憊、卡住,懷疑這一切是否合理——我在這裡寫下那些日常裡難以言說的結構困境與自我覺察,陪你一起理出頭緒。
語焰者的其他內容
2025/07/12
從團體球類運動到一人獨行的跑步、游泳,再到健身房的沉默團課,我的運動習慣隨著人生階段不斷轉變。 從對抗與熱血、到節奏與自我對話,我漸漸學會享受與自己的相處。 運動不再是為了贏、為了社交,而是單純的「我想動」。那是一種與身體連結的儀式,也是一段與自己並肩的旅程。
2025/07/12
從團體球類運動到一人獨行的跑步、游泳,再到健身房的沉默團課,我的運動習慣隨著人生階段不斷轉變。 從對抗與熱血、到節奏與自我對話,我漸漸學會享受與自己的相處。 運動不再是為了贏、為了社交,而是單純的「我想動」。那是一種與身體連結的儀式,也是一段與自己並肩的旅程。
2025/07/12
每天在同一個健身房裡,總會遇見那些陌生卻熟悉的面孔——彼此不認識,卻默默共存於同一個場域。 沒有寒暄,沒有交集,只有各自專注自己的節奏與鍛鍊。 偶爾心裡想釋出善意,卻又選擇保持那份剛剛好的距離。 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無聲陪伴,成為生活裡一種溫柔的存在。有些相遇,不需要認識,只是一瞥。
2025/07/12
每天在同一個健身房裡,總會遇見那些陌生卻熟悉的面孔——彼此不認識,卻默默共存於同一個場域。 沒有寒暄,沒有交集,只有各自專注自己的節奏與鍛鍊。 偶爾心裡想釋出善意,卻又選擇保持那份剛剛好的距離。 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無聲陪伴,成為生活裡一種溫柔的存在。有些相遇,不需要認識,只是一瞥。
2025/05/18
偶然被一句廣告文案戳中,我報名了一場陌生人配對早午餐。來自不同職業的人圍坐共桌,自主聊起職涯與興趣,氣氛自然。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工作狂卻不自覺的金融高管,引起全場熱議與調侃。雖然餐廳空調不佳、餐點平平,散場後也感到疲憊,但這場聚餐以剛剛好的節奏,提醒我人與人的連結不需延伸太遠,只要剛好同桌,就已足夠。
Thumbnail
2025/05/18
偶然被一句廣告文案戳中,我報名了一場陌生人配對早午餐。來自不同職業的人圍坐共桌,自主聊起職涯與興趣,氣氛自然。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工作狂卻不自覺的金融高管,引起全場熱議與調侃。雖然餐廳空調不佳、餐點平平,散場後也感到疲憊,但這場聚餐以剛剛好的節奏,提醒我人與人的連結不需延伸太遠,只要剛好同桌,就已足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最近比較有不同的機會更走向 內在覺察 跟 自我對話 的層次,發現起承轉合還是蠻有趣的,而對於一些人事物的清除還是有持續進行,更加勇敢正視跟選擇合適的,感恩這樣的自己。 慢慢的,不再只是人云亦云,也更加精進自己的口語表達和思維方式。當然,還是要先做好 ‘’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療癒
Thumbnail
最近比較有不同的機會更走向 內在覺察 跟 自我對話 的層次,發現起承轉合還是蠻有趣的,而對於一些人事物的清除還是有持續進行,更加勇敢正視跟選擇合適的,感恩這樣的自己。 慢慢的,不再只是人云亦云,也更加精進自己的口語表達和思維方式。當然,還是要先做好 ‘’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好好療癒
Thumbnail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懶得打文章,還記得以前的自己很喜歡看一些心靈成長的文章,透過別人的成長與反思似乎在我的生命當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些共鳴,因此每當看到相關的影視作品,總會透過文章的形式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緒,彷彿要告訴別人:喔喔這個東西我懂 或者 哎呀阿呀~這個大概就是長大的過程吧 然而有一段時間不知
Thumbnail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懶得打文章,還記得以前的自己很喜歡看一些心靈成長的文章,透過別人的成長與反思似乎在我的生命當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些共鳴,因此每當看到相關的影視作品,總會透過文章的形式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情緒,彷彿要告訴別人:喔喔這個東西我懂 或者 哎呀阿呀~這個大概就是長大的過程吧 然而有一段時間不知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人們往往多問外在狀況,卻少探問內在感受。文章探討社會對話中常見的話題,呼籲人們注意個人內心真實感受,而非只重視外在條件。通過真誠的對話,讓人們找到內心最在乎的東西,並記錄下自己的歷史,展現真實自我。
Thumbnail
人們往往多問外在狀況,卻少探問內在感受。文章探討社會對話中常見的話題,呼籲人們注意個人內心真實感受,而非只重視外在條件。通過真誠的對話,讓人們找到內心最在乎的東西,並記錄下自己的歷史,展現真實自我。
Thumbnail
在這個世代,你分享什麼,就成為什麼。 當你沒有去分享,就彷彿只有自己停留在原地,甚至會有種不進則退的感覺。
Thumbnail
在這個世代,你分享什麼,就成為什麼。 當你沒有去分享,就彷彿只有自己停留在原地,甚至會有種不進則退的感覺。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Thumbnail
增加與人的接觸,看見的是大環境讓許多人得正視自己的內心。環境造成許多人內心的匱乏。也許是早就存在的課題,只是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又或者是因為面對自我太堅難了,大家找盡各種理由暫時的逃避。 但是時間到了,該面對的仍然是無法閃躲。活在覺知裡,並不是沒有課題要面對:而是提前知道,比起後知後覺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