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這件事,曾經是我生活裡最熱血的一部分,後來卻成了最安靜的陪伴。
從球場到跑道,從群體到獨處,它的形式一直變。
我內心那個「想動起來」的念頭,始終沒變過。
求學時期的我,熱愛競爭、喜歡對抗,只要能流汗、有輸贏、有團隊的運動,我幾乎都來者不拒。
球類活動是我最熟悉的語言,和同學、朋友們下課約場球,週末一起去河濱打棒球,彷彿是青春該有的日常配置。
那時的運動不只是身體的釋放,更是熱血、友情與年輕氣盛的象徵。
出了社會,節奏完全不同,工作抽走大半心力,朋友各自分散,尤其是輪班工作更難與人配合時間,我被迫轉向那些「一個人也能完成」的運動,像是游泳、單車、跑步。
不需等待、不需遷就、自由安排行程,沒有團體後,我才開始真正與自己相處,也重新認識什麼是「持續」這件事。
後來,隨著年紀與身體狀態的轉變,我又被健身房的團體有氧課吸引,飛輪、拳擊,隨著音樂節奏踩踏腳步、揮灑汗水,台上老師賣力引領,台下學員各自奮戰,彼此間沒有對話,卻有一種沉默的陪伴氛圍。
它不像從前那種需要彼此配合的隊友關係,而是一種在同個空間裡努力,卻不互相打擾的默契。
這樣的過程讓我明白,運動對我而言已經不再是「贏或輸」「合或群」的事,而是一種節奏的陪伴、自我對話的儀式。
不管形式怎麼轉變,我始終沒忘記想動起來的念頭。
運動的動力,不再來自團隊、他人邀約,而是來自內在某種單純的渴望:我想動、我想流汗、我想感受自己的存在。
或許這就是成長——從對抗的場域,走向一場與自己好好相處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