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ISO 14068-1 看見淨零實踐的現況與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因緣際會之下,我參加了 ISO 14068-1 內部稽核員訓練課程。透過課程的講解與案例探討,我對碳中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同時課堂上的互動討論讓我有機會從不同角度思考,進一步體會到組織在邁向淨零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責任。這些收穫啟發了我許多新的想法,本篇主要稍微介紹一下ISO 14068-1,另外我也會分享一些我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一、ISO 14068-1 簡介

ISO 14068-1 是2023年發布的新標準,提供了一套方法來確認組織或是產品是否碳中和。而這準則的核心邏輯是有層次性的

  1. 先進行自主減量——它希望先從源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 再進行碳捕捉——利用技術手段將已經產生的排放回收。
  3. 最後才是購買碳權——作為無法避免排放的補充措施。

但若要進行ISO 14068-1之前,你要先確定碳中和的標的是什麼,ISO 14068-1 並不是所有情境都適用:

  • 若標的物是組織,則要先進行 ISO 14064-1 的溫室氣體盤查,建立基線後才能談碳中和。
  • 若標的物是產品,則是透過 ISO 14067 的產品碳足跡來界定排放量。
  • 但一個國家或是地區,則不在本標準的適用範圍內。

換句話說,要進行 ISO 14068-1 之前,必須先明確「標的物是誰」,並完成相應的盤查。

詳細節紹可以看這篇文章 (p.s 我不是這間公司的員工,但這篇寫得很清楚)

https://www.weeerohs.com.tw/service/2/7

二、課程中討論到的問題點

在課程中我們有討論到一些議題,大家可以想想看

  1. 自主減量非常有限:許多企業的減排空間其實有限,尤其是在以「電力為排放大宗的企業」,可以試想當你的設備換成節能設備、電燈全廠換成LED燈、冷氣不准開超過26度、製程改善成更有效率,這些措施都實施完後組織的排放量能減低到甚麼程度呢? 而再做這些節能措施時,若改善的成本又太大時,高層是否同意時行呢? 想到這裡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有個答案,自主減量的空間非常有限。在ISO 14068-1的標準當中有兩個名詞「未削減的溫室氣體」及「殘餘溫室氣體排放」,用一個公式解釋這兩者關係 【未削減的溫室氣體排放 = 有機會減少的溫室氣體 + 殘餘溫室氣體】。那為何會有殘餘的溫室氣體呢? 在條文中是這樣說明的「在實施了所有技術和經濟可行的溫室氣體減量活動,剩餘無法削減的就是殘餘溫室氣體」,所以說這些無法削減的就是目前企業營運中必定會產生的,這很像是節儉到極致,但總還是要吃喝拉撒睡吧。
  2. 基線的動態性:假若有一間企業它的訂單非常的好,持續的擴張設備蓋新的廠房,你認為這家企業的溫室氣體會下降嗎? 答案是不會,就如同剛剛提到的那一點,蓋了廠房後總有基本排放吧,所以基線也可能不斷修改,圖形可能會在高原上上下下,而不會像是下圖中這麼漂亮的往下降。

三、我的心得與看法

聽完這門課程,我的感覺是「全球減碳的進度其實還在非常前期的階段。」

要做到「絕對減量」,我認為還是相當有限,因為只要工業需求存在,溫室氣體排放就難以真正下降。我們從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數據早已證明了這一點。這讓我想到為什麼很多電影中的反派角色會「為了地球環境,要消滅人類」,雖然是極端的戲劇化表現,但也反映出人類對於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性。

那若要在不犧牲人類發展的前提下,要怎麼真正緩解全球暖化,我覺得目前最有潛力的方向就是「碳捕捉」。它至少能在持續生產的同時,把排放再拉回來,形成某種平衡。

總結來說,ISO 14068-1 和相關標準(ISO 14064-1、ISO 14067)就像是一個「參考地圖」,告訴我們現在排放很多,需要去減量。但從現實層面來看,減量活動的效果可能很有限,有機會大規模突破,可能還得等碳捕捉技術更成熟、成本更低,才有機會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十而立
7會員
13內容數
職場大小事 投資與理財心得 隨便看看,喜歡就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其實我也只是看完 ICT Mentorship 2016、2017 影片和一部份的 2023 , 也去付費上了兩個 ICT 課程,前前後後到現在大概七個月了。 而且我做筆記的量是認真的大, 保守一點,一天平均 4-6 小時以上會花時間學習和覆盤, 要解構知識、理解脈絡、覆盤推演、實盤
Thumbnail
其實我也只是看完 ICT Mentorship 2016、2017 影片和一部份的 2023 , 也去付費上了兩個 ICT 課程,前前後後到現在大概七個月了。 而且我做筆記的量是認真的大, 保守一點,一天平均 4-6 小時以上會花時間學習和覆盤, 要解構知識、理解脈絡、覆盤推演、實盤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總結一下目前有的素材: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3:資料集載入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4:定義資料清洗的函數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5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總結一下目前有的素材: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3:資料集載入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4:定義資料清洗的函數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5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圓一般式化標準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圓一般式化標準式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延續 xxx 提到,既然提到訓練,就表示要有一套衡量基準供大家遵守,有鑑於此,以下繼續介紹幾類衡量方式: MCC: 首先介紹 True (T) Positive (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延續 xxx 提到,既然提到訓練,就表示要有一套衡量基準供大家遵守,有鑑於此,以下繼續介紹幾類衡量方式: MCC: 首先介紹 True (T) Positive (
Thumbnail
中學數學基礎練習—整數減法練習
Thumbnail
中學數學基礎練習—整數減法練習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根式化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