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不會買錯書,因為……
1. 人生有限,讀什麼書才對
選書的起點,應該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唯有讀自己喜歡的書,才能真正觸動內心,產生持久的閱讀動力。比起強迫自己讀「應該讀」的書,從「想讀」的開始,更能讓人走得遠,也讀得深。
2. 刻意閱讀與自己相反的見解
書籍是思考的素材,它不僅能鞏固我們原有的觀點,也能幫助我們打開視野、發現盲點。當你讀到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論點時,不妨思考: 「這個觀點為何成立?我反對的理由真的站得住腳嗎?」 透過對立觀點的刺激,能促進自我認知與成長,讓你思考得更深、更廣。
3. 看書,為你說的話找到專家認證
當你腦中已有某種想法,而書中的專家也支持這個觀點,這份認同感會讓你更有信心。
即使作者專長領域不同,只要他的話能支持你的立場,那就是為你的想法添加了「權威認證」。
4. 相同道理的不同探索路徑,總讓人興奮
閱讀跨領域的書籍,能讓你驚喜地發現:原來不同領域的人,竟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如茂木健一郎從腦科學談人的多樣性,作者從憲法角度提出尊重差異的重要——不同路徑,卻通往同一核心,這種「共鳴」往往讓人感動又振奮。
5. 你習慣從終點思考,還是從起點?
若你有明確目標,從終點思考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以考公務員為例:先閱讀「已經考上」的經驗分享,了解他們的準備方式、時間規劃與心態,找出適合自己的路徑。 這樣的逆推法,比單純地「努力就好」來得實際,也更具行動力。
6.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先讀那個人的書
① 想要未來的自己做什麼工作,然後去讀那個職業代表人物的著作。例如,想當律師,就讀律師寫的書。
② 若想考上某類國考,先讀考上的經驗談。
③ 閱讀「達成目標之後想成為的人」生活樣貌,從書中吸取那種人的生活哲學與行動邏輯。
7. 沒人能套用一流人物如何成功,而是故事值得深思
為了鍛鍊自己成長,作者建議閱讀超一流人物的著作。
- 馬雲曾落榜、當過車夫,他對畢業生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
- 張致遠10歲到美國一句英文不會,最後創辦Yahoo。他鼓勵年輕人:「走出自己的框架,不要停留在熟悉的地方,在別人未曾踏足之地留下自己的足跡。」
這些故事,未必能被複製,但每一段歷程都是值得反思的成長素材。
8. 立刻能派上的用場的書不能永留
很多實用書看起來立刻能派上用場,作者認為很快就沒有效能。
真正能表現功用的是有「涵養」的人,而「涵養」的基礎正是——哲學、歷史或文學。
9. 買錯書,其實你正形成自己的見解
選錯書並不浪費,而是一種學習,所以買書切忌猶豫,只要讀二十到三十本書,你就能形成一定程度的見解。
若要讀專業書,建議先從2-3本入門書讀起,為正式閱讀打好基礎。
10. 先讀厚重的書苦如修行,但助你豁然開朗
學一個全新主題者,從輕薄入門書開始是自然的選擇;但也有人像出口治明那樣,直接挑戰厚重的專業書。雖然一開始艱難,卻能帶來豁然開朗的體驗。閱讀難書,是一種精神的鍛鍊。
作者不認同開始先讀厚重的書。
11. 入門書之後,就是一流的專業書
讀完入門書後,不要停下腳步。這時應該挑戰更深、更經典的專業書。
從有興趣的輕書開始,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自然就能攻下那些難啃卻值得的知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