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下來,我發現真正決定寫作效率的,不是花俏的工具,而是背後的「方法」與「心態」。很多人問我:「你怎麼下班後還能穩定寫文章?」其實我沒有特別厲害,只是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高效率寫作流程。今天,我就整理出心得,分享我的高效率寫作心法,給也在努力寫作的你。
1. 效率來自方法,而非靈感爆發
過去我也曾以為,要寫出一篇文章,一定要等靈感、等心情,但那樣往往一等就過了一週。現在的我,已經習慣「方法先行」,也就是先有架構再動手寫。有了明確的架構,不管心情如何、靈感多寡,都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一篇文章。
我把這個方法叫做「大綱先行」。例如,我在寫作前會先列 3–5 個重點段落,把重點句子打在手機筆記裡,然後才開始延展內容。這麼做的好處是:寫作變成「填空題」,而不再是一張白紙的「創作恐懼」。
2. 三大高效率寫作關鍵
(1)拆解大綱:減少卡稿時間
每一篇文章,我都會先把開頭、中段、結尾的重點列好,再用子彈點列出關鍵字。例如:開場要講什麼故事、中段要分享哪些技巧、結尾要有什麼呼籲。這樣在動筆時,腦中有一個「地圖」,寫起來非常快。
(2)靈感隨手記:不怕靈感流失
靈感最容易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搭捷運、走路、洗澡。我會隨時用手機或隨身小本子記下來,累積一個「靈感庫」。等到需要寫文章時,只要打開靈感庫,就能快速找到題材。這招比臨時想主題快太多,也能保持文章的新鮮感。
(3)時間區塊化:固定寫作時段
下班後或假日早晨,我會固定給自己一段「寫作時段」。例如,每天晚上 9:00–9:40,只做一件事:寫文章。手機放一邊、不刷社群。當時間被框起來,專注力會大幅提升,寫作效率自然就上來。
3. 我的實戰流程:30 分鐘完成草稿
很多人以為寫文章要花很久,其實不然。我常用的「30 分鐘流程」如下:
- 第 1 階段(5 分鐘):列出大綱、關鍵字、要點。
- 第 2 階段(15–20 分鐘):不修飾、不回頭,快速寫出草稿。
- 第 3 階段(5–10 分鐘):潤飾、調整段落、加入實例或數據。
這樣的節奏雖然看似緊湊,但能讓我在有限時間內持續產出內容。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降低「完美主義」帶來的拖延。只要先有草稿,後面隨時可以修改得更好。
4. 心態調整:持續比完美更重要
剛開始寫作時,我也常卡在「要不要公開這篇」的掙扎裡,總覺得不夠完美。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持續輸出比追求完美更重要。一週有一兩篇文章表現不錯就足夠,其他的則是「基礎建設」,幫你建立讀者對你的信任感與熟悉感。
所以現在的我不再追求「每一篇都爆紅」,而是專注在「每一篇都有價值」。只要能幫到讀者、能累積經驗,就是一篇值得的作品。
5. 寫作變輕鬆的小技巧
- 固定格式:把自己常用的開場、結尾、CTA 模板存起來,寫作時直接套用,節省思考時間。
- 重複利用靈感:同一個題材可以切不同角度寫,不用每次都從零開始。
- 設定計時器:用 30 分鐘或 40 分鐘的計時器,讓自己在時限內完成一篇草稿,壓力反而讓效率更高。
這些方法看似簡單,卻能大大減少寫作負擔,也讓你更容易維持長期產出。
6.方法+心態=穩定產出
回顧這一週,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工具只能輔助,真正決定效率的是「方法」和「心態」。當你願意提前規劃、固定時間、持續累積靈感,你也可以在下班後短短的時間裡,穩定產出高品質的內容。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寫作,不妨試試看「大綱先行+靈感庫+時間區塊」這三個方法,把它們套進你的生活裡。也許不用多久,你就能發現自己寫作速度和品質的明顯提升。
❤️ 行動呼籲(CTA)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