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08》,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醫院騎士團1291年阿卡防衛戰(Dominique Papety,1840年)
隨著第四次東征結束,十字軍不久後再次踏上征途。然而,此時的伊斯蘭勢力正在不斷變化,後續的舞台將轉向埃及。面對新的挑戰,十字軍是否能再度掀起波瀾,奪回屬於基督徒的榮耀,這回揭曉。摘要
-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 十字軍全面小補充
1.第五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217年-1221年

弗里西亞十字軍攻擊埃及杜姆亞特(Cornelis Claesz van Wieringen,1627年)
繼上次的東征結果,教宗英諾森三世的臉都綠了。十字軍既沒有完成使命,還打了自家基督教的勢力,根本是給自己留了臭名。於是他再次籌集軍費,並號召貴族參軍。
英法因領土爭議局勢緊張未參戰,神羅則遇上繼承內亂,導致腓特烈二世無法立即籌組兵力(但他曾口頭宣布參軍)。目前主要的代表有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和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六世,他們將前往阿卡城協助耶路撒冷國王布里昂的約翰作戰。另一方面,薩拉丁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在他去世後開始分裂,埃及作為王朝的核心區域,由其姪子卡米勒繼承統治。
抵達阿卡的貴族們正討論是否立即出兵到耶路撒冷,還是要等腓特烈二世抵達再一起行動。然而,當初腓特烈僅口頭承諾參軍,並未給出明確的出發時間,讓領袖們誤以為他很快就會現身。結果十字軍遲遲等不到皇帝,士氣低迷,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和部分貴族也提前返國了。
小補充:直到十二年後的第六次東征,腓特烈二世才率兵出征。
留下的利奧波德六世則決定帶兵前往埃及的杜姆亞特城。杜姆亞特位於尼羅河與地中海的交會處,是埃及重鎮,也是通往開羅的戰略要地。雖初期有望取得這裡,但利奧波德六世不久後也返回歐洲。幸運的是,埃及蘇丹卡米勒率先向十字軍求和,願意歸還耶路撒冷並停戰三十年。面對這麼好的條件,怎麼可以不答應呢,但萬萬想不到十字軍因內部爭執,最終沒有和埃及達成共識。
利奧波德六世離開後,十字軍因為沒有領袖,內部對於提議出現分歧。耶路撒冷國王認為應接受提議,但樞機主教佩拉吉烏斯主張繼續進攻,兩人僵持許久仍沒有決定。此時埃及軍隊早已棄城,布里昂的約翰也決定撤退,後期十字軍改由佩拉吉烏斯帶領(這感覺不妙阿)。
佩拉吉烏斯並非正規軍人,也缺乏實戰經驗,他之所以率兵,是憑藉教廷號召,自認為十字軍領袖。向開羅進軍途中,他們來到曼蘇拉,並在尼羅河三角洲紮營。卡米勒得知後都快高興死了,趕緊下令開啟水閘,將十字軍困住。由於補給中斷、軍力耗損,十字軍被迫投降,交還杜姆亞特,並與埃及簽訂停戰協議。總而言之,十字軍明明有機會可以翻生,卻在一系列翻車事故下慘敗收場。
2.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228-1229年

《鷹獵的藝術》中腓特烈二世與其獵鷹(13世紀)
在教宗一次次的催促下,腓特烈終於準備前往耶路撒冷王國,順便迎娶耶路撒冷公主以取得當地王位繼承權。此時的腓特烈同時掌控西西里與神聖羅馬帝國,面對這位強大的君主,卡米勒也不想與腓特烈開戰。所以雙方協議休戰十年,耶路撒冷交由腓特烈接管,但基督徒與穆斯林皆可自由進出聖城,穆斯林聖地則仍由穆斯林社群自行管理。

(左)腓特烈二世會見(右)蘇丹卡米勒(14世紀)
腓特烈看似不戰而勝,名聲卻顯得尷尬。由於身分與權力問題,腓特烈與教廷的關係一直很緊張;再加上多次推遲出征,中途甚至跑去那不勒斯療養,最後直接被教宗革除教籍。另一方面,十字軍內部可能對這次成果也不滿意(可能人家就是想要打仗吧)。由於遭教廷勢力排擠,最後耶路撒冷牧首拒絕為他加冕。不過腓特烈根本不在意這些舉動,索性為自己戴上王冠,耶路撒冷國王的名號就是這麼來的。
▶︎延伸閱讀:神羅皇帝如何贏得教宗加冕
3.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248-1254年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的路易九世(14世紀)
腓特烈與卡米勒所簽下的十年休戰協議即將走向終點。同一時期卡米勒去世,使阿尤布王朝陷入繼承紛爭與內亂。
總之又是老劇本,聖城再度陷落,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決定親自率軍,並於1248年展開第七次十字軍東征。一開始他們就輕鬆占領了杜姆亞特,隨後決定打向開羅(應該是看重開羅的戰略地位)。好笑的是,法王途中也在曼蘇拉札營,這次他遇上了埃及軍隊,弟弟戰死在曼蘇拉。由於缺乏補給,法王宣布投降,十字軍被俘。
差不多時間,阿尤布王朝被馬木路克推翻。馬木路克隨後與路易九世談判,索求高額贖金釋放他們。路易九世後來留在東地中海數年,並與埃及保持同盟,協助其牽制敘利亞勢力。此後,他並未再度發動大型戰事,並將重心放在加固十字軍在阿卡等地的防禦工程,然後就回歐洲了。
小補充:馬木路克原本是阿尤布王朝的精銳奴隸兵,但在卡米勒去世後,埃及陷入內亂,沒有統一的蘇丹。此時馬木路克成為埃及的主要勢力,掌握軍事大權,因此才得以與路易九世進行談判。
4.第八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270年

路易九世在突尼斯逝世(Jean Fouquet,15世紀)

聖路易駕崩(14世紀)
路易九世對於第八次東征仍耿耿於懷,於是他打算再東征一次。不過萬萬沒想到,13世紀,蒙古人橫掃西亞,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滅亡,隨之而來的還有十字軍的安條克、埃及的大馬士革,整個西亞局勢陷入動盪。蒙古人並不隸屬於任何一方,也不打算和任何人合作。面對當前局勢,埃及蘇丹選擇槓上蒙古軍,最後打贏了,還順便整合了今以色列、敘利亞一帶。另一方面,十字軍重創,已經無從抵抗。
這次十字軍遠征,路易九世集結了自己的弟弟安茹的查理,以及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支援,但他們投入的意願並不高。按照計畫,遠征軍應在突尼斯集合,但最終只有法王到場。不幸的是,路易九世尚未等到其他人就染疫身亡了,遠征的目標遙遙無期。後來弟弟查理也沒接手;英王則將十字軍的事交給自己的兒子愛德華一世(長腿)。
雖然愛德華有前往阿卡,但實際影響有限。當時蒙古勢力與穆斯林之間互相制衡,使十字軍暫時得以喘息。但十年後的十字軍仍無法扭轉局勢,阿卡城在一個月便被穆斯林攻破。剩下的十字軍掩護兒童、婦女搭船撤離,誓死守衛阿卡城,為十字軍的故事畫上句點。
▶︎延伸閱讀:阿拉伯興衰史
5.十字軍全面小補充
以上是簡單的十字軍東征故事,由於當中有太多需要補中的東西,或者是看了可能會有的問題,一律放到這裡給大家參考,以下內容包含筆者的個人見解。
十字軍東征的敵人

1188年薩拉丁治下埃宥比王朝最大版圖(Gabagool;維基百科;CC BY 3.0)
我們常說十字軍東征是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戰爭,但很少強調十字軍其實是與哪些國家或政權作戰。原因其實很簡單:阿拉伯因外族入侵而喪失了各地控制權,雖然賽爾柱突厥起初掌控了大部分伊斯蘭領地,但帝國很快就分裂。因此從第一次到第八次東征,十字軍沒有統一或固定的敵人政權。從早期的羅姆蘇丹、法蒂瑪王朝,到後來的贊吉王朝、阿尤布王朝等,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信奉伊斯蘭教。
後期十字軍主要攻打埃及,除了因為穆斯林勢力主要集中於此,還有明顯的戰略考量。埃及的尼羅河及杜姆亞特城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尼羅河可用來運送物資,確保遠征補給不致中斷,而杜姆亞特則是控制通往聖地航道的關鍵港口。
作戰實際狀況
雖然我們在回顧歷史事件時,常會覺得每件事都在短時間內發生,但實際上時間都被拉長很久,少則幾個月、多則數年。所以有時候某一任教宗號召十字軍,但可能還沒等到結果人就已經死了。例如教皇英諾森三世還沒等到腓特烈二世真正出發,就已經去世。類似情況也出現在第一次十東征,雖然十字軍最終取得勝利,但烏爾班二世也來不及等到好消息。
打仗不僅需要動員人力,還要規劃行軍路線,考量氣候與海況。駐紮時間可能因季節而延長,戰鬥往往不是「說打就打」。而且途中還可能遭遇瘟疫、補給問題,或與駐紮地的政權產生摩擦,導致軍源減少。另外作戰非常耗錢,從募兵、裝備軍隊、日常開銷以及物資都需要龐大財力支持。這些錢多由貴族支付或是教廷向民間募資。教廷早期以赦罪等方式吸引人們參軍或貢獻,促使贖罪券成形。
而軍隊了領導者也十分重要,除了能統合內部意見,還是整個團隊的精神象徵,若沒有這樣的人物,可能會讓軍隊失去信心、士氣衰退。例如第四次就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國家級領導者,導致後面脫序的行為。而第五次的匈牙利和奧地利領袖也因中途退場,導致後來內部爭執,錯失收復聖地的良機。
三大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創始人雨果·德·帕昂(Henri Lehmann,1841年)

著條頓騎士團服的唐懷瑟,載於《馬內塞古抄本》(14世紀)

十字軍時期醫院騎士團使用的紋章及八角十字(公有領域)
十字軍除了包含有貴族、騎士、志願兵,還有被稱為「騎士團」的機構,這些團體最初以私人方式組成,後來受到教廷、貴族認可,主要有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聖殿騎士團最初成立於耶路撒冷,原本的使命是保護基督徒朝聖者的安全,他們收到了來自教廷、貴族的各種資源和特權,逐漸成為一支兼具軍事力量與龐大財富的組織。醫院騎士團則是以照顧傷者起家的慈善機構。至於條頓騎士團,他們是源自於德意志的醫療團體,起初任務與醫院騎士團相近,但隨後逐漸擴張勢力,甚至在東歐與波羅的海地區建立起騎士團國家。
其他十字軍

兒童十字軍(Gustave Doré,19世紀)
歷史上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十字軍,他們並沒有參與穆斯林的征途,而是剷除在其他地區的異教徒。例如北方十字軍就向波羅的海與東歐一帶尚未基督教化的部族進軍。而也有一些十字軍具備神秘色彩,例如兒童十字軍,據說這群兒童踏上東征之路,途中不少人餓死、病死,甚至被賣為奴隸,不過真實性有待商議。
結語
從第五次到第八次十字軍,連番遠征多因內部爭執與時局變化而失敗收場,歐洲最終也未能守住耶路撒冷。讓基督徒原本的滿腔熱血成為徒勞與遺憾,或許這場聖戰注定無法成功,但十字軍的傳奇也將載入歷史。而中世紀的故事,仍將持續下去。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