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補給包07》,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阿斯卡隆戰役(Victory Schnetz,1847年)
神聖羅馬帝國的敘任權鬥爭才剛落幕,另一邊的東方正受新興的穆斯林勢力步步蠶食。塞爾柱突厥人的鐵蹄直逼歐洲,君士坦丁堡在伊斯蘭的浪潮中岌岌可危。為此,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親筆寫下求援信,送往遙遠的羅馬教廷。對教宗烏爾班二世而言,這封信提供了重塑教廷威望的良機。於是他答應了請求,並號召所有人參與征途,信仰凝聚成一股洶湧的力量,一場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聖戰:十字軍東征,即將拉開序幕。
歷史上共有八次大規模的遠征,以及數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十字軍的主要目標是收復聖城耶路撒冷,這場跨越世紀的征途,究竟能否如基督徒所願,就讓我們看下去。
摘要
- 十字軍東征為何而起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十字軍東征為何而起
11世紀歐亞局勢

1092年處於鼎盛時期的大塞爾柱帝國(MapMaster;維基百科;CC BY-SA 4.0)
談起十字軍的由來,不免俗要先說明當時的歐亞局勢。11世紀,來自中亞的賽爾柱突厥人西遷,他們先後掌控了波斯地區、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和小亞細亞,建立賽爾柱帝國。
曾經是拜占庭惡夢的阿拉伯帝國已名存實亡。多數地區早已脫離阿拔斯掌控,整個「穆斯林世界」也只是名義上的統一。哈里發則淪為賽爾柱蘇丹手中的傀儡。
小補充:當時的塞爾柱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蘇丹」。筆者的理解是,理論上伊斯蘭世界的最高領袖是哈里發,兼具政教統治權;然而,塞爾柱的拳頭太大了,他們逐步掌握原屬於阿拉伯的伊斯蘭領地。因此蘇丹的世俗權利已高過哈里發,哈里發等於變成吉祥物。
在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的敘任權鬥爭剛到一段落,烏爾班二世理應上為繼任教宗,但亨利四世早任命其他人選。此時教廷和皇帝關係並不佳,對立教宗的出現使烏爾班的威望大受打擊。
至於拜占庭,無論是南義的諾曼人或是多瑙河的佩切涅格人,都企圖入侵巴爾幹。但眼前最急迫的外敵仍是佔領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
小補充:羅姆蘇丹國是塞爾柱帝國的一個分支政體。「羅姆」意指「羅馬」,因為這個政權建立於原本屬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領地上。
求援與聖戰

曼齊克特戰役,戰鬥者穿著當代西歐的盔甲(15世紀)

小亞細亞地理範圍(Golden;維基百科;CC BY-SA 4.0)
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拜占庭遭塞爾柱突厥大幅削弱,失去了小亞細亞(安納托力亞)的控制權。為了尋求援助,皇帝阿歷克塞一世寫信向羅馬教宗烏爾班二世尋求軍事援助。
最初,阿歷克塞一世只是希望羅馬提供僱傭兵,以抵禦塞爾柱突厥在小亞細亞的威脅。然而他的請求卻被教宗烏爾班二世魔改一番。教宗雖答應提供援助,實則打算收復聖城耶路撒冷。於是他號召了歐洲基督徒參與征途,最終點燃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戰火。
為什麼教宗烏爾班二世會答應援助拜占庭,還要收復耶路撒冷呢?當時神羅才剛結束任命權鬥爭,理論上烏爾班是教皇繼任者,但亨利四世早在與額我略七世對峙時,就任命克萊孟三世作為對立教宗。回顧額我略七世的下場,烏爾班自然不敢輕易挑戰皇帝。而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讓他看見了一個可以重新樹立威望的機會。
耶路撒冷一直是基督教世界的聖城,如果能奪回這裡,將是一大壯舉,或許還能統一東正教。無論如何,奪回耶路撒冷能大幅提升教宗的聲望,獲得普世認可,從而鞏固其地位。

教宗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會議(Jean Colombe,1474年)
於是,他以奪回聖地為目標向歐洲徵兵。在法國克萊蒙會議上,他向信徒宣講,呼籲大家投身這場正義之戰,強調宗教使命,並提出多項誘因,例如參軍可赦罪、抵消債務。這些福利對當時生活困苦的平民尤其具有吸引力。最終,這股力量匯聚成十字軍的雛形,甚至超出了烏爾班二世的預期,在歐洲迅速擴散並逐漸失控。
平民十字軍

平民十字軍的戰敗(Jean Colombe,1474年)
最初的十字軍主要由平民、落寞貴族、修道士,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組成,被稱為「平民十字軍」。這股由民間自發組織的力量,與教廷並沒有太大聯繫。我們都知道一場戰爭的策畫是需要時間的,但對於這些缺乏教育與軍事經驗的人而言,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只憑信仰與熱情就踏上征途。
途中,他們穿越德意志的萊茵蘭地區(包括美因茨、科隆等城鎮),屠殺了當地猶太社群,由此可見這場征途極度失序。隨後,他們又穿越匈牙利王國,最終抵達拜占庭。
阿歷克塞一世看到這群人恐怕是一臉問號,據說他相當厭惡地將十字軍送往戰場。面對佔據優勢的突厥人,平民十字軍必定慘敗,多數人死於戰場,部分被賣為奴隸。綜觀來看,平民十字軍大概就是來湊熱鬧的,他們就像一群不知所以而聚集的烏合之眾,帶著滿腔熱血跟期待然後就莫名其妙地被送去當炮灰了。
2.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096-1099年
貴族十字軍

土魯斯伯爵雷蒙四世(Merry-Joseph Blondel,1843年)
在平民十字軍出發的同時,歐洲還有一支十字軍正在籌備,他們主要由貴族與騎士組成,被稱為「貴族十字軍」。這組軍隊的領袖有雨果(法國王族)、雷蒙德(南法貴族)、戈弗雷(洛林公爵)等人,甚至羅貝爾的兒子博希蒙德(西西里諾曼貴族)也有參一咖。相比平民十字軍,貴族十字軍裝備精良,擁有較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們在充分準備後才踏上征途。
小提醒:以上領袖沒有用全名,不要和其他人物搞混喔。
尼西亞圍城
抵達拜占庭後,十字軍的首要目標是攻下羅姆蘇丹國的重鎮尼西亞。這次的軍事規模達到7萬5千多人(包含有的沒的人)。前線部隊主要由歐洲貴族組成,拜占庭則擔任後勤與支援。羅姆蘇丹可能沒想到的是這次的十字軍和上次的完全是不同級別。在十字軍的猛攻下,尼西亞馬上就陷入困境,最終被迫投降,尼西亞回歸拜占庭手中。
安條克圍城

安條克圍城戰(Jean Colombe,1474年)
收復尼西亞後,拜占庭基本就退場了(目標已達成),十字軍則繼續向耶路撒冷前進,他們經過亞美尼亞、橫跨荒野,最終抵達安條克。由於此前行軍缺乏補給,十字軍試圖進城搶奪物資,最後成功收買了當地一名軍官,城門被打開。然而進城不久,賽爾柱援軍隨即抵達,雙方僵持了數月之久。
正當十字軍以為自己即將耗盡,一位名叫彼得的修士聲稱在教堂下找到了傳說中的「聖槍」。後來十字軍挖呀挖,還真的挖出個東西來。雖然不知道聖槍是否屬實,但這個發現重新鼓舞了十字軍,使他們士氣大振殺出城外,擊潰突厥大軍。
▶︎延伸閱讀:超級聖物,貫穿耶穌的聖槍
耶路撒冷圍城

十字軍攻占耶路撒冷(Émile Signol,1847年)
當十字軍抵達耶路撒冷時,這裡已經由埃及法蒂瑪王朝掌控了。和先前的幾次的圍城戰一樣,十字軍無法突破耶路撒冷城牆,資源也即將耗盡。好在熱那亞艦隊及時登陸沿海地區,運送補給給十字軍。十字軍利用資源建立了武器、攻城塔,並在城門四周發動攻擊,最後成功征服耶路撒冷。

1135年近東的耶路撒冷王國和其它十字軍國家(MapMaster;維基百科;CC BY-SA 3.0)
十字軍成功從穆斯林世界奪回聖地,並在這裡建立政權,包含耶路撒冷王國、埃德薩伯國、安條克公國和的黎波里伯國。
3.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047-1049年

圖盧茲伯爵雷蒙德在安條克迎接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15世紀)
耶路撒冷王國的和平並未持續太久。由於埃德薩伯國地處偏遠、鄰近賽爾柱版圖,最終在1144年陷落。埃德薩的陷落象徵著穆斯林對基督教勢力的反撲,雙方衝突再度升溫。
聽聞埃德薩陷落的消息,教廷再次招募十字軍。這次除了集合各地貴族外,還將由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與神聖羅馬皇帝康拉德三世親自率軍,陣容十分豪華。

位於敘利亞的伊納布之戰,安條克公國的領袖雷蒙德戰死於努爾丁率領的穆斯林軍隊(14世紀)
埃德薩陷落後,塞爾柱領袖贊吉打算南下打到耶路撒冷,其他王國也受到波及。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主要在大馬士革展開,當時這裡既不受塞爾柱統治,也不在十字軍掌控之下。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這座城市成為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小提醒:由於贊吉在中途去世,後來改由其兒子努爾丁接手對應。

大馬士革圍城戰(15世紀)
大馬士革起初與耶路撒冷保持合作關係,因為他們同樣不希望落入塞爾柱手中。然而,十字軍內部出現分歧,最後企圖攻入大馬士革,導致雙方合作破裂。大馬士革隨後改向投靠穆斯林。由於城牆難以攻破,加上十字軍內部問題及穆斯林的軍事支援,這次征伐未能成功。整場圍攻僅持續四天,便草草結束。
4.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169-1192年

哈丁戰役,薩拉丁領導軍隊攻下耶路撒冷(1474年)

1188年薩拉丁治下艾尤布王朝版圖(Gabagool;維基百科;CC BY 3.0)
自第二次東征後,十字軍王國每況愈下。在哈丁戰役,耶路撒冷失守大部分領地,剩餘勢力轉向阿卡城,十字軍搖搖欲墜。教廷收到消息後,再次向歐洲召集十字軍;領袖包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又稱紅鬍子,巴巴羅薩)、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獅心王)和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位於中央,兩側分別是他的兒子(約12世紀)
由於英格蘭與法蘭西之間尚有爭執未解決,兩國的出征行動一再延遲。相比之下,神聖羅馬帝國早已踏上征伐。腓特烈一世的驚人之處,莫過於在短短一個月內擊潰羅姆蘇丹國,消息隨後傳到了薩拉丁耳裡,令他十分震驚。
本來腓特烈一世有望改寫歷史,但萬萬沒想到,他竟然在小亞細亞的格克蘇河溺水身亡;有人說他是被急湍的水流沖走,也有人說是盔甲太重導致淹死。無論如何,德意志的十字軍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領袖,導致士氣大退,多數貴族們紛紛返國。

阿卡圍城戰(14世紀)
在巴巴羅薩去世不久後,英格蘭與法蘭西的十字軍終於出發了。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採海路抵達東地中海協助作戰,不過雙方在軍事上存在分歧,腓力最終決定提前返國,留下的理查一世則繼續抵抗薩拉丁的進攻。
由於雙方在戰事中未能取得突破性勝利,戰況陷入僵局。最終,薩拉丁與理查於1192年簽訂《雅法條約》,決定停戰三年。條約規定十字軍保有阿卡、雅法等沿海城市,並保障基督徒可以安全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雖然十字軍未能收復耶路撒冷,但相比第二次東征,結果還是可觀的。
5.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發生時間:1202-1204年

十字軍在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David Aubert ,15世紀)
第四次十字軍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起,並由法蘭西貴族參與(這次沒有像國王一樣等級的領導者)。領袖們最初的共識是先出兵渡海攻打埃及,再一路進軍耶路撒冷,物資與戰艦支援則由威尼斯共和國提供。
不過,十字軍並未向威尼斯付清其所提供的艦隊與軍事支援費用。威尼斯總督藉此要求十字軍攻打匈牙利王國的扎拉城抵債。隨後,拜占庭內部發生篡位,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向十字軍求助,承諾提供財力與軍事支援作為回報。受到誘惑的十字軍與威尼斯轉而攻向拜占庭,背離原定計畫。
1204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掠奪大量財物,並在此建立拉丁帝國,拜占庭一度失守。這場戰爭不僅沒有收復聖地,還攻擊了同為基督徒的拜占庭帝國,使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可以說是整個東征最脫序的一次。
▶︎延伸閱讀:不斷被外敵騷擾的拜占庭帝國
結語
自第一次東征的勝利之後,十字軍再也未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甚至在第四次東征偏離原定目標,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然而,十字軍的冒險並未就此終止。這群由歐洲信仰凝聚而成的力量,是否能再度突破重圍,重新書寫歷史篇章,就讓我們再看下去吧。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