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察覺」是學會語言的關鍵?
當我剛開始讀 Harry Potter 原文的時候,我一直有個困惑:「為什麼我讀了這麼多英文,還是講不出來?」 直到我接觸到 Noticing Hypothesis(察覺假說),我才理解問題在哪裡。
心理學家 Richard Schmidt 提出:學習者只有『意識到』語言中的新元素,才有可能真正習得。
換句話說,不是「看到一次」就會學會,而是要「注意到差異、理解它、再用它」。什麼叫「察覺」語言差異?
舉個 Harry Potter 的例子:
It was a strange sight, seeing Harry standing there with the Sorting Hat on his head.
如果只是「略讀」,你可能只會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看到哈利頭戴分院帽站在那裡很奇怪』。」
但「察覺」就不一樣了:
- 意識到差異:
- 中文思維可能會說: 「看到哈利戴著帽子站在那裡很奇怪。」
- 但英文卻不是直接翻成 Seeing Harry… was strange.,而是用了 It was… + 動名詞片語。
- 理解原因:
- 英文常用「It was…」結構引出評價或感覺,這樣語氣更自然。
- It was a strange sight, seeing… 是母語者常用的模式。
- 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 模仿造句: It was a wonderful surprise, meeting my old friend at the station. It was a bit scary, walking alone in the dark.
這裡的「察覺」,就是從「我看懂意思」 → 「我注意到英文有不同說法」 → 「我理解並模仿它」。

It was a strange sight, seeing Harry standing there with the Sorting Hat on his head.
如果沒有「察覺」,會發生什麼?
- 只讀過,卻沒學到。
- 永遠用直翻思維講英文:說成 Seeing Harry… was strange,雖然不是錯,但就缺少母語者的自然感。
- 大量輸入卻停留在「被動懂」,無法「主動用」。
怎麼在精讀時刻意練習「察覺」?
- 標記奇怪的地方任何你覺得「咦?為什麼這樣寫?」的字、片語、句型。
- 比對母語表達 問自己:「如果是中文,我會怎麼說?」再想:「為什麼英文不用那樣說?」
- 查字典 & 例句 尤其注意 collocations(搭配用法),這往往是語言差異所在。
- 模仿造句 最少 2–3 個,讓腦袋「輸出一次」,語言才真正進來。
再來一個範例
原文:
The Dursleys had everything they wanted, but they also had a secret.

The Dursleys had everything they wanted, but they also had a secret
中文思維可能會說:「德思禮一家什麼都有,但他們也有一個秘密。」但如果仔細「察覺」:
- 為什麼用 had everything they wanted,而不是簡單的 had everything?
- 這個 they wanted 是關係子句,表示「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 模仿造句:
- She had everything she needed, but still felt lonely.
- I have everything I dreamed of, thanks to my family.
注意到「had everything + 關係子句」的用法,這就是一個「察覺」瞬間。
總結
- Noticing Hypothesis 告訴我們:語言不是靠「大量接觸」自動學會,而是靠「刻意察覺差異」轉換成自己的知識。
- 精讀的關鍵:不在於懂多少意思,而在於「有沒有注意到不一樣的地方」。
- 方法:標記 → 比對母語 → 查字典 → 模仿造句。
換句話說,每一次察覺,就是把「別人的語言」變成「我的語言」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