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與組織裡,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問題出在「人不夠努力」,於是加班、加會議、加流程,但結果卻只是讓大家更疲憊,效率反而下降。我們不時在想,到底怎麼做,才能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做事效率要如何提高。
《高效槓桿力》要挑戰的,就是這種慣性思維。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突破不是做更多,而是找到能以最小力氣撬動最大成果的「關鍵支點」,再重新分配資源,讓變革自然發生。
這本書是由樂金文化所出版,作者丹.希思,是杜克大學社會企業成就中心的資深研究員,也曾任職於哈佛商學院與亞斯本研究所顧問。過去也有過多本著作,像是《零偏見決斷法》、《你可以改變別人》、《關鍵時刻》與《上游思維》。
故事從美國西北大學紀念醫院的收發室開始。那裡有一台紅色電話,幾乎每天被打爆,因為包裹從收發室送到同一棟樓的三樓,要花三天甚至五天。護理師乾脆重複訂貨、改限時快遞,或要求直接送到科室門口,導致成本飆升、庫存混亂。這樣的低效成了多年來的「常態」,沒人覺得有什麼好改的。
直到績效經理保羅.蘇特加入,他先問團隊最困擾的是什麼,有人提到推車輪子老是卡住,他二話不說就換新的,傳達「我願意聽你們」的訊號。接著提出挑戰:包裹到院當天送達。他用「浪費」的概念讓大家檢視流程,甚至錄下工作影片讓員工看到自己反覆搬同一個箱子五次的情況。這種視覺衝擊讓大家開始重新思考:哪些步驟真的有價值?
最關鍵的突破,是改掉「批次處理」的習慣。他用簽便條紙的小比賽,讓大家體會到即時流動比一次處理一批更快。改革後,六週內,90%的包裹能當日送達,每年省下超過2000萬美元,紅色電話從此安靜下來。
這個案例揭示了兩個核心:第一,找到關鍵支點,例如改批次為即時處理;第二,重新配置資源,把有限的時間、金錢與人力集中在影響最大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加碼投入。
全書的第一部分,就是教你如何找到支點。包括:親自到現場觀察,而不是只看報告;問「目標的目標是什麼」,用更高層的目的來重新定義工作;從成功的亮點出發,複製有效的方法;找出最大的限制,集中突破;以及跳脫本位思維,從全局看問題。
第二部分談資源的重新配置。因為大多數團隊沒有閒置資源,要新增在A,就得從B減少。作者提出六種策略:集中火力、回收浪費、做得更少和更多、用動機驅動行動、放手授權、加快回饋循環。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用最小的痛苦換取最大的進展。
有趣的是,推動變革最有效的動力,不是升職加薪,而是「進步感」。哈佛商學院的研究顯示,76%的人在有進步的日子最開心,但多數主管根本沒意識到這點。保羅成功的關鍵,就是讓團隊親眼看到每天「房間空了」的成就感,進而自發地維持新流程。
書中還收錄了許多不同領域的案例:從瀕臨崩潰的圖書館、流失客戶的公司,到陷入僵局的婚姻與醫院過勞問題,甚至如何拯救五百萬隻貓、讓小孩主動整理房間。這些故事共同的訊息是:不要妄想一次推翻整個系統,而是先找到那顆能撬動巨石的小石頭。
這套思路對個人也適用。很多人卡在職涯或生活困境時,會陷入「再努力一點」的迴圈,但如果努力方向錯了,只會更耗能。與其無限加碼,不如先找出影響最大的那一步,再調整資源支持它。也許是換掉一個工具、調整一個流程、砍掉一個低效會議,或是改變自己一天中最有精神時段的安排。
書中提到許多重點,譬如建議從低價值的活動中移除資源,同時在關鍵支點投注更多資源,在低度優先的活動投注更少。不少企業常會過度關照最糟的客戶,又疏於關照最好的,這無疑是自我毀滅,畢竟前20%的客戶或許能帶來150%的利潤。
還有一種重新分配資源的方式是「放手領導」。讓成員擔負起更多責任,發揮更高層次的技能,培養自主性,同時可以減少微觀管理所造成的浪費。在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環境,我們不免會想要掌控一切,但這樣的直覺是錯的,應該要放手讓團隊成員領導。
《高效槓桿力》不是要你盲目追求效率,而是讓你用更聰明的方式改變現狀。當你能在小處下手,撬動整個系統,你會發現變革不需要翻天覆地的大工程,而是從一個個有策略的小改變開始。最終收穫的,不只是效率提升,還有對自己「我做得到」的信心,以及持續前進的動力。
如果你正感覺卡住,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關鍵支點在哪?我能怎麼重新配置資源支持它?一旦找到答案,你就已經在推動那顆巨石了。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7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