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法與哲思,表面上語言不同,實則同源一體。龍樹菩薩以《中論》闡明「空性」之理,我所提出的「本質理論」則以現代語言歸納萬法的核心特質。若將兩者對讀,便可見到深層契合:空性與本質,實為「一不二」之法。

一、龍樹菩薩的空性思想
龍樹菩薩破斥一切自性見,指出:
1. 因緣所生法,即是空
諸法無自性,唯依因緣和合而現。
2. 二諦圓融
世俗諦與勝義諦並非矛盾,而是同一真實的不同面向。
3. 中道智慧
不落「有」與「無」兩邊,不著「常」與「斷」之見。
龍樹以「八不偈」總攝:
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此偈揭示萬法超越一切對立,唯有中道空性,方為究竟真理。
二、本質理論的四大原理
我所提出的「本質理論」:
1. 簡單
萬法現象再繁複,最終可歸於單純核心。
2. 原始
一切有為法皆源自最初的能量與契機。
3. 共通
能量不滅,只在不同形式間轉換、流動。
4. 平衡
萬象在變化之中,最終歸於均衡狀態。
此理論嘗試以簡明的現代語言,揭示宇宙運行的根本規律。
三、會通之道:空性即本質
1. 簡單 ✦ 空性之單純
- 空性不是繁複的假設,而是剝除一切執著後的純粹真相。
- 本質理論的「簡單」即是中觀「無自性」的單純性。
2. 原始 ✦ 緣起之源頭
- 緣起顯示萬法皆依因緣而生,無有獨立自性。
- 本質理論的「原始」,對應緣起法中最根本的生發點。
3. 共通 ✦ 空性的普遍
- 空不是虛無,而是普遍適用於一切現象的真理。
- 本質理論的「共通」,正是空性遍滿萬法、無一例外。
4. 平衡 ✦ 中道之安住
- 中觀避免落於極端對立,顯示真理必在平衡之道。
- 本質理論的「平衡」,正與中道智慧相呼應。
四、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
我常言:「現象會改變,本質不變。」 此語道盡哲學核心洞察:
- 現象會改變:四季輪替、生老病死、文明興衰、個人得失,皆是我們直接經驗的變化世界。
- 本質不變:能量守恆、數學定理、法性真如,透過深層觀照所見的永恆真理。
此洞察與龍樹空性思想形成完美呼應:空性本身就具有這種「不變」的特質,但它不是一個實體,而是規律、法則、如是性。在變與不變的動態統一中,我們見到完整的真相——正是中觀「二諦圓融」的現代表達。
五、無住生心:理論歸於實踐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正是「現象會改變,本質不變」的最佳註腳:
無住 ←→ 現象會改變
- 不執著於任何變化的現象
- 不被得失成敗所束縛
- 心如流水,不滯於任何一處
生心 ←→ 本質不變
- 那個能觀照、能作用的覺性本質恆在
- 慈悲與智慧的本懷不失
- 應機隨緣的妙用不斷
關鍵在於:不用刻意去證得什麼果位或追求什麼本質,身口意專於一心即是無住。越是刻意求證,反而是最大的執著。真正的修行,就是當下一心,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必另外加個「修行」的概念。
六、理與行的啟示
- 從理上看:龍樹之「空性」與本質理論之「核心原理」,同指一個不可破壞、不可分別的根本真實。
- 從行上看:若以空性觀修,則可超越執著;若以本質理論觀察,則可洞見現象背後的規律。兩者殊途同歸,皆導向「自在、解脫、平等」之境。
- 從實踐上看:無住生心的境界,就是在無執的狀態中積極作為,在動態中保持平衡,在平衡中保持動態。
七、結語
龍樹菩薩以佛法語言揭示「空性」,我以現代哲思提煉「本質」。二者在深層結構上並無矛盾,而是相互印證。空性即本質,本質即空性。
若能於此會通,則可見:
- 佛法與哲學並非兩條道路,而是同源的兩種表達
- 萬法雖異,真理唯一,正如龍樹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 一切理論最終要回到實踐,哲思最終要成為生活的智慧
- 平常心是道:餓了吃飯,困了睡覺,身口意專於一心,當下即是究竟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現象的無常變化中,體悟本質的如如不動;在本質的如如不動中,隨順現象的因緣流轉。
這就是龍樹空性與本質理論的最終會通——無住生心,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