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人人都在追求快樂,為何越追越苦?
每個人都渴望快樂,厭惡痛苦,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拼命工作賺錢,希望財富帶來安全感;我們追求愛情,渴望被愛被理解;我們購買名牌,期待物質提升自我價值。然而,奇怪的是,越是努力追求,痛苦卻似乎越多。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常說「苦盡甘來」,但苦的盡頭真的就不苦了嗎?還是只是安慰的話?
我們也常聽到「吃苦當吃補」,但真的是這樣嗎?
比如說,你要去台北,卻走錯路或上錯車,坐到開往高雄的車。這個過程是苦的——你焦急、懊悔、不安。如果你沒有認清方向、沒有改變行程,只是在苦中作樂安慰自己「反正高雄也很美」,那麼當你真的到了高雄時,你會開心嗎?
恐怕不會。因為這不是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同樣地,如果我們對人生的方向搞錯了,對快樂的定義弄錯了,那麼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追求,多麼樂觀地安慰自己,最終還是會到達錯誤的終點。
真正的問題不是苦本身,而是我們是否搞清楚了:
- 我們真正要去哪裡?
- 我們搭的是對的車嗎?
- 我們承受的苦是有意義的苦,還是無謂的苦?
讓我們從最普遍的人生追求開始,探索苦的真相。
第一章:俗世的苦海——金錢、物慾、感情的陷阱
金錢之苦:永無止境的空虛
追求階段的苦:
- 為了賺錢,犧牲健康、家庭、興趣
- 工作壓力、競爭焦慮、失業恐懼
- 看到別人更富有時的嫉妒與不平
得到階段的苦:
- 錢賺到了,發現快樂並沒有如期而至
- 開始擔心失去財富,患得患失
- 發現有錢後朋友變多了,卻不知道誰是真心
失去階段的苦:
- 投資失敗、生意倒閉的絕望
- 從富有跌落時的巨大落差
- 晚年發現金錢買不到健康和時間
一個企業家曾說:「我以為賺到第一個一百萬就會快樂,結果我想要一千萬;賺到一千萬後,我又想要一億。現在我擁有數十億,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快樂過。」
物慾之苦:永遠填不滿的黑洞
現代人被消費主義洗腦,相信「買了就會快樂」:
購買前的苦:
- 看到廣告、朋友炫耀時的羨慕
- 存錢期間的煎熬與等待
- 比價、選擇時的糾結
購買時的短暫快感:
- 刷卡那一刻的滿足(通常只維持幾分鐘到幾天)
購買後的苦:
- 新鮮感很快消退,物品變成負擔
- 看到更新款式時的後悔
- 債務壓力、儲藏空間不足的煩惱
- 發現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好的東西
一位時尚部落客坦承:「我的衣櫃塞滿了衣服,但每天早上還是覺得沒衣服穿。買新衣服的快樂越來越短,但空虛感卻越來越長。」
感情之苦:愛恨糾纏的輪迴
感情是人類最深層的需求,也是最大的苦源:
單身時的苦:
- 孤單寂寞,渴望被愛
- 看到情侶時的羨慕與自卑
- 相親、交友軟體的挫敗感
追求階段的苦:
- 患得患失,猜測對方心意
- 為了討好對方而委屈自己
- 被拒絕時的痛苦與自我懷疑
戀愛階段的苦:
- 吃醋、猜疑、控制慾
- 為了維持關係而妥協
- 害怕失去對方的不安
分手時的苦:
- 心碎、絕望、憤怒
- 回憶的折磨,無法放下
- 對愛情的不信任與恐懼
即使在婚姻中,也有各種苦:
- 婆媳問題、教育理念分歧
- 經濟壓力、外遇背叛
- 激情消退後的平淡與厭倦
第二章:尋找苦的根源——執著與無常的對撞
為什麼追求金錢、物慾、感情會帶來痛苦?根源在於兩個根本性的錯誤認知:
錯誤認知一:以為外境能帶來持久的快樂
我們總以為:
- 有了錢就會安心
- 買了想要的東西就會滿足
- 找到真愛就會幸福
但現實是:外境帶來的快樂都是暫時的。錢會花完,東西會壞掉,感情會變化。當我們把快樂的希望寄託在會變化的事物上時,痛苦就不可避免。
錯誤認知二:執著於「我」和「我的」
所有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強烈的「我執」:
- 我要有錢(我執)
- 我要被愛(我執)
- 我的東西不能被損壞(我所執)
- 我的愛人不能變心(我所執)
這個「我」像一個無底洞,永遠無法被填滿。我們越是餵養它,它就越是膨脹,要求也越來越多。
苦的三個層次
佛法將苦分為三個層次,恰好對應了我們的追求:
- 苦苦:明顯的痛苦 賺錢時的勞累 失戀時的心碎 破產時的絕望
- 壞苦:快樂消失時的痛苦 花完錢後的空虛 新鮮感消退後的無聊 蜜月期結束後的失落
- 行苦:一切都在變化的根本不安 即使有錢也擔心會失去 即使被愛也害怕會分離 即使擁有也知道無法永恆
第三章:在家修行——帶著責任覺醒
認識了苦的真相後,有些人會想:「那我就出家修行,遠離這些誘惑吧!」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現實。我們有父母要孝養,有家庭要維持,有責任要承擔。
在家修行的特殊挑戰
在家修行者面臨著出家人沒有的考驗:
經濟壓力與修行理想的拉扯:
- 要賺錢養家,但又不想被金錢奴役
- 工作需要應酬,但又想保持清淨心
- 投資理財必須關注,但又不想太執著
感情責任與出離心的平衡:
- 要愛家人,但又不能太執著
- 要盡夫妻責任,但又要修行梵行
- 要教育子女,但又不能太控制
社會角色與真實自我的協調:
- 在職場要扮演專業角色
- 在家庭要扮演不同身份
- 在修行中要回歸本真
在家修行的轉化智慧
對金錢的轉化:
- 不是不賺錢,而是不被錢綁架
- 將工作視為修行,在工作中培養專注、忍耐、慈悲
- 賺錢是為了護持家庭和道業,不是為了滿足無限慾望
- 學會布施,破除對金錢的執著
對物慾的轉化:
- 需要和想要分清楚,只買真正需要的
- 珍惜現有,不追求最新最好
- 將簡樸生活視為修行,體驗少慾知足的快樂
- 定期清理不需要的物品,練習放下
對感情的轉化:
- 愛而不執著,關心而不控制
- 將對家人的愛擴大為對眾生的慈悲
- 在親密關係中修忍辱、修包容
- 學會無條件的愛,不求回報
對人際關係痛苦的轉化:
- 被騙時修智慧,學會分辨而不失慈悲心
- 被利用時修布施,給而不求回報
- 被威脅時修無畏,以正念對治恐懼
- 被背叛時修寬恕,理解眾生皆有佛性
- 被霸凌時修慈悲,憐憫對方內心的痛苦
- 被壓榨時修忍辱,在逆境中增長修行
- 需要偽裝時修真誠,逐漸展現真實自我
責任之苦的深層意義
在家修行者的責任之苦,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作為壓力時:
- 逼迫我們不敢懈怠,保持精進
- 讓我們體會眾生的不容易,增長慈悲心
- 在困難中磨練意志,培養堅韌
作為動力時:
- 為了家人而努力,培養無私的愛
- 承擔責任本身就是布施和持戒的實踐
- 在世間歷練中增長智慧和定力
老法師常說「生活苦一點好」,因為適度的壓力能讓我們保持清醒,不至於在安逸中迷失。
第四章:出世修行——徹底的解脫之道
出家的真正意義
出家不只是剃髮披衣,更是內心的徹底出離:
出家的「出」:
- 出三界火宅
- 出生死輪迴
- 出煩惱束縛
出家的「家」:
- 不只是世俗的家庭
- 更是執著的「我家」
- 以及所有貪愛的對象
出世修行對苦的徹底對治
對治貪慾:
- 持戒律,斷除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 修禪定,體驗內在的喜悅,不再依賴外境
- 觀不淨,看破身體和物質的虛幻美好
對治瞋恚:
- 修慈悲觀,對一切眾生生起平等的愛心
- 修忍辱行,在逆境中不起煩惱
- 觀緣起性空,了知一切境界都是心的投射
對治愚痴:
- 聞思修佛法,破除對人生宇宙的錯誤認知
- 修般若智慧,直見諸法實相
- 證悟空性,徹底斷除我執和法執
出世修行的次第
初發心階段:
- 深刻體認世間的苦,生起出離心
- 皈依三寶,正式踏上解脫道
- 持戒清淨,為修定慧打下基礎
修定慧階段:
- 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修四聖諦,從苦集滅道中領悟解脫的道理
- 修八正道,在正見、正思維等八個方面下功夫
出世間的究竟安樂
出世修行的目標,是證得涅槃寂靜。這種安樂:
- 不依賴任何外境條件
- 不會因為無常而消失
- 是內心本有的清淨本性
- 超越了苦樂對立的二元思維
正如《心經》所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第五章:從世間到出世間——修行的圓滿之路
兩種修行路徑的互補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看似不同,實則互補:
在家修行的優勢:
-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修練慈悲
- 在工作壓力中培養忍耐和專注
- 在照顧家庭中學習無私的愛
- 在社會責任中實踐菩薩道
出家修行的優勢:
- 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內心的淨化
- 較少外緣干擾,容易入定
- 能深入經藏,成就法師身份
- 為眾生作出離相,啟發他人
修行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
無論在家出家,修行的根本目標都是:
- 認識苦,不再被苦所迷
- 斷除苦因,不再造作苦業
- 證得苦滅,體驗究竟安樂
- 實踐八正道,幫助他人也得解脫
從追求到覺悟的轉化
回顧我們開始時談到的追求:
對金錢的覺悟:
- 從追求財富到知足少慾
- 從被錢奴役到善用資財
- 從個人享受到利益眾生
對物慾的覺悟:
- 從無盡消費到簡樸生活
- 從外求滿足到內心充實
- 從佔有執著到隨緣受用
對感情的覺悟:
- 從佔有的愛到無私的愛
- 從情執煩惱到慈悲智慧
- 從個人情愛到普度眾生
結語:苦盡甘來的人生智慧
苦不是敵人,而是老師。它教會我們:
- 不要把快樂的希望寄託在會變化的事物上
- 不要餵養永遠無法滿足的我執
- 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清淨和智慧
無論我們選擇在家修行還是出家修行,都要記住:
- 修行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更智慧地面對現實
- 出離不是冷漠無情,而是更深層的慈悲
- 解脫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該做的事而不執著結果
從俗世的追求到出世的覺悟,這是一條從苦到樂、從迷到悟、從凡夫到聖者的轉化之路。
修學路上的真實體悟
我的修學過程如同我問心18 她的經歷,她沒有明說,但我能察覺體會那是扎扎實實的苦與感悟換來的成長之路。
有人問:「修行不是要讓生活變更好嗎?不是要離苦得樂嗎?」
答案是肯定的。
但這個「好」的標準,如同喝水一樣——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能體會,無人可代受。
世俗認為的「好」,往往是:有錢、有權、有名、有情。但修行人體會到的「好」,卻是:心安、知足、清淨、自在。
世俗害怕的「苦」,是失去、被拒、挫敗、孤獨。但修行人明白的「苦」,卻是覺醒的契機、成長的養分、智慧的源泉、慈悲的催化劑。
真正的離苦得樂,不是逃避苦難,而是在苦難中找到不苦的心。
我秉持老法師的教導: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生活啊,苦一點好。
這裡說的「苦一點」,不是刻意折磨自己,而是降低物慾,維持基本生活就好。不追求奢華,不貪圖享受,簡樸度日,把省下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修行上。
這種「苦」其實是一種選擇:
- 選擇簡單而不是複雜
- 選擇夠用而不是過多
- 選擇內在充實而不是外在炫耀
- 選擇精神富足而不是物質堆積
不是自虐,不是享受痛苦,而是明白:
- 苦能讓人保持清醒,不在安逸中迷失
- 苦能增長慈悲,體會眾生的不容易
- 苦能破除我執,在困難中看清虛假的自我
- 苦能促進成長,就像種子破殼才能發芽
- 苦能斷貪念,在簡樸中體驗知足常樂
當我們不再害怕苦,不再逃避苦,而是在苦中修行,在苦中覺悟,那麼苦就不再是苦,而是道。
這條路,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走。師父可以指路,經典可以明理,但那一步一步的腳印,那一滴一滴的淚水,那一分一分的覺悟,都必須是自己的。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人修道,苦樂自明。
願所有在苦海中掙扎的眾生,都能認識苦的真相,找到解脫的道路,在苦中成長,在苦中覺悟,最終證得究竟的安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