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是一趟輕鬆的小旅行,旅途中才發現,三觀合不合,一起出門就知道。😭
旅行真的是個照妖鏡🔍
前陣子才學到,三觀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認識了一陣子的同事,一直很熱情,說很喜歡我,什麼活動都想跟我綁在一起。
雖然不算有深交,但經不住幾次熱情邀約,最後還是決定,給新旅伴一個機會。
殊不知,我忘了:一起旅行,就是個照妖鏡!!
出發前,其實隱隱覺得有點負擔,因為她似乎打算完全依賴我。而且我才剛從另一趟旅行回來,還沒休息好,卻硬著頭皮答應了。結果真正踏上旅途後才發現,那些小小的不安,其實就是老天的暗示。
平常沒密集相處,只覺得她是個對我熱情、喜歡我的同事;
真正24小時密集相處後,三觀的落差就一點一點顯現出來了。
🌍 世界觀
旅行時,我找到一個超美的水上村莊民宿,很適合在陽台上坐著放空、看看河景、吹吹風、曬曬太陽。
但旅伴卻一直待在房間,連出來十分鐘享受陽光的興致都沒有,只不斷地問:「什麼時候去下一站?」「待會要去哪裡?」
我喜歡跟當地人聊天,聽他們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為什麼選擇一直住在水上;而她因為語言不通,對這些交流完全沒有興趣,也不打算嘗試。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好奇心,顯然完全不同。
我想,我們愛的旅行,真的很不一樣。

民宿陽台的夕陽,旅行的不同模樣
下篇會介紹這間舒服的民宿 🏡
🏖 人生觀
平常只覺得她有點沒禮貌,沒想到密集相處後才發現,根本不是「沒禮貌」三個字能概括的。
對人的體貼、互相尊重、基本的社交感知,幾乎是零。
有一次,我站在交岔路口打開 Google 地圖確認方向,汶萊的太陽非常熱情,而我的不體貼旅伴…自己默默打開了傘,站在旁邊等我決定。
這真的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當這樣的小事情每天持續累積,我的小惡魔就在心裡每天不斷翻白眼~~~~🙄
這些細節,說穿了就是一種「人生態度」
她的人生觀,似乎就是「自己顧好自己就好」,沒有想到旅伴,也沒有「我們一起」的概念。 而這種態度,偏偏在旅行這種需要互相照應的場合,被放大到極致。
每一天相處下來,心裡的疲憊和無力感也一點一點堆疊。
🚀 價值觀
我們在汶萊河的水上村莊住了兩天,簡單又舒服的環境讓我覺得很放鬆。
船夫大哥載我們一趟,只收大約 25~50 台幣,旅伴卻一直強調:「他們收入不高。」「他們收入不高。」
但我心裡想的是——收入不高,會怎麼樣嗎?
汶萊全國國民享有免費醫療、免費教育。
我看到的,是船夫大哥一家笑容滿滿,快樂自在地生活著。
👉 收入高不高,是衡量人生幸福的標準嗎?🤔
可惜我的旅伴,只能看到冰冷的數字,卻看不到生活裡的美好。
我對這位船夫大哥特別有印象,他後來還讓水上村莊之行多了一個小插曲,讓整趟汶萊旅行更立體完整。(小插曲之後有機會再分享)
💡 補充小知識
還有一個從one day tour導遊那裡聽來的小知識
導遊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汶萊華人,卻只有黃卡身份。黃卡國民甚至連汶萊護照都不能申請,只能拿永久居留證出國;真正的公民身份者則持有紅卡,待遇差很多。
像他這樣的黃卡身份,看私人醫生仍需自付一半費用,甚至必須和汶萊人(非華人)結婚,才可能有機會拿到紅卡。
聽到這裡,我才意識到,在這個看似富足的國度,華人依然面臨著不太公平的對待。
🌵 旅伴守則 🌵
這趟旅行讓我很清楚一件事:我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樣的人能成為旅伴。
未來想跟我一起旅行的人,必遵守:
1. 沒旅行能力,至少要說請、麻煩你、謝謝! (是的,我連這個都沒收到😤)
- 我不介意幫忙排行程或翻譯,但不要把別人的付出當理所當然。導遊在外面可是有價的。
3. 行程不是你排的就不要質疑! 連行程都不懂就質疑更令人想大翻白眼🙄
4. 謝絕需要幫忙拿行李的,我陪你旅遊不是為了當車夫...
5. 最重要:一定要有分開行動的能力!有地圖卻不願意自己打開的人,勘弁してよ。
我只想要,願意放慢腳步看看世界的旅伴。
而有些人,只適合跟團。專業導遊收了錢,至少怨氣不會這麼重🥲。
💭 旅行後記
我跟其他共同朋友說:
旅行,完全讓我提早認清,這個人真的不值得。
我還是盡責地完成了這次的旅行
(雖然心裡罵了一百次髒話,害我造了好多口業 😤)
我本來還帶了一本書打算放空,結果為了應付妖魔鬼怪根本沒時間打開。
朋友還開玩笑叫我中途丟包,我…只好當作做滿今年的功德了!
⚠️ 想起十多年前在尼泊爾與印度,也曾遇過最糟的旅伴。那時我明明下定決心,不要再和不熟的旅伴出門,結果我又忘了...
無論那時候,還是這幾天,我都更想念獨旅的自己。

帝國酒店海灘,想起最自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