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有過這種時候:待辦清單明明都勾完了,卻還覺得彷彿還有事情沒做完,心裡空空的不踏實?白天努力把工作一項項完成,晚上回到家還要處理生活的細瑣。好不容易有片刻安靜,卻發現心依舊晃呀晃地懸著。中年之後,這樣的感覺更常來敲門。父母需要照顧、孩子要牽掛、自己身體也開始傳來訊號,提醒我們:再怎麼堅強,也不能忽視心靈的重量。每天睡前,想著明天又要再開始一樣的循環,心裡有時候難免會浮出疑問 :「我的心,到底該安放在哪呢?」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需求層次理論》中說過,安全感與歸屬感,是人類最核心的需求之一。特別是對中年朋友與銀髮長輩來說,我們比誰都更清楚:如果心裡沒有安住的地方,就算外在再豐盛,也還是會覺得不安。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長達 85 年的追蹤更發現,人生幸福感的關鍵,不在財富與地位,而在「有沒有一個能讓心安頓的所在」。
那個所在,可能是一群老朋友,也可能是一個陪你走過高低起伏的社群。也許是家人,也許只是家附近的一處安靜角落。總之,它能讓我們放心,能讓心暫時放下。我們都在尋找「歸處」。有人走進山林,用呼吸與大自然對話;有人選擇規律運動,把焦慮化作汗水;也有人在宗教信仰或靈性修習中,找到一份安定的力量。共通的是:我們都需要一個歸處。一個能提醒自己「我並不孤單」、能讓心暫時卸下負擔的所在。哪怕只是片刻閉上眼睛,或在疲累時回首望去,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有一個安心的依靠,有一份不會消失的歸屬感。
在南投,有一份願心正悄悄展開。無聲無息,唯願佛法安住人心。陳老師立下願心,要建立一處大眾能安心學習佛法的道場。不為名、不求利,只希望佛法的慈悲智慧,能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讓佛法與日常沒有距離。這座寺院的設計,象徵性極強:以佛手為型,以金字塔為心,象徵在佛的手心裡,蓋一座穩定的心塔。佛手,是守護與承接;金字塔,是堅固與不動搖。當兩者合在一起,就是在提醒我們:即使外在世界再怎麼動盪,心還能找到安穩。
這裡希望成為:
- 初學者認識佛法的起點:在這裡,佛法與生活沒有距離
- 苦難者安身歸心的所在:在這裡感受到安穩,沉靜,自在
- 發願者修行不退的道場:發願的毅力也需要支持,總有人伴著你
不論你走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這裡都能點亮一盞燈,陪你不再徬徨。
一座道場的建立,不只是磚瓦木材的累積,更需要眾人的心意。透過群眾集資,每一份護持,都是一塊穩固的磚,一盞點亮的燈。或許我們不會天天走進寺院,但因為有我們的一份支持,這座心塔就能長久存在,陪伴無數需要力量的人。你的支持,不只是捐贈,更是與這份善念結緣。當我們將小小的願力投入其中,這些願力將會匯聚成一道強大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也為後世子孫,建一座心靈的歸處。心靈的安住,不是奢侈,而是必要。願我們都能在生活裡,找到那份安穩。
人生這條路,最遠的不是距離,而是心與心的隔閡。此刻護持,願力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