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重看XX劇才發現某某配角才是正常人」這類感想在社群屢見不鮮,隨著時代變遷,價值觀自然會隨之異動,然而在許多類似的評論中,多半夾雜「哪像XX主角根本綠茶/婊子」(提醒一下,綠茶/婊子都是公認的厭女詞彙),讀來挺感慨的。我們終究難逃父權下的雌競分化術,女人不是「好女人」就是「無情婊子」,沒有中間和模糊地帶。
先不說「正常」的定義要如何界定,以及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標準(比如LGBTQ族群放到百年前都是異類),估且就算「言行舉止謹慎」、「不容易犯錯」好了。但配角之所以會被認為是「正常人」,是因為他們的設定多作為映照主角的反鏡,所以配角往往行得正坐得端,因為他們不像主角,尚有足夠篇幅的成長機會。
當然,要不要認同角色的描寫又是一回事。但私以為性平觀念更進步的社會,對於創作中「不完美女主角」的接受度會更高。創作的目的是說好一個故事,倘若要像對岸那樣事事講求「三觀」(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求主角當道德(兼婦德)楷模,那才是最可怕的。主角的所作所為,不一定要讓所有觀眾認可(大概也很難達到,世上有百百種人就有百百種價值觀),重點是角色塑造要有血有肉、性格立體,成長曲線完整。試想,如果角色毫無缺點,哪來的成長空間?戲也不用演了。我們自我介紹時,可以是任何人,但鮮少會自稱「我是好人」。畢竟活到一定歲數應該都能體悟,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好人」,總會有犯錯、傷害他人的時候。而成為「好女人」更是天方夜譚,因為社會認定的「好女人」代表「不違反父權秩序」。而女人在生活大小事都可能與父權既定價值碰撞,只要不順任何人的意,妳隨時都可能變成「壞女人/瘋女人/婊子」。
我這輩子大概永遠無法達到「正常的好女人」標準,因此我珍惜那些有著諸多不完美女性角色的作品。當我在螢幕上看到這群不討喜的女子時,我彷彿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換個媒介詮釋我那不完美的人生。
後記:
一直對社群「我早就看XX女角不順眼」、「覺得XX女角才正常」的雌競評論感到厭煩,偏偏這類貼文往往能獲得巨大的流量與迴響。背後的心理因素,是否為對「好女人獎章」的執念呢?
表面上在談論創作中的角色,實則是對於自身「符合秩序」的宣言:因為我認可這樣「正常」的角色,所以我是和「好女人」站在同一陣線的。否則這類「頓悟」多用在討論女角,對於男角似乎較少看到類似的評論。
看到這樣的發言總是不免同情和無奈,自我極力宣稱有何用?若父權體制不倒,就算是宣稱自己多麼「善解人意」的女性、唾棄婊子和綠茶,把好女人獎章掛在身上當成父權防護罩,終有一日都可能遭到父權反噬啊!
只要妳身為女人,在父權社會便是原罪了。而我們又怎麼能用僵固的標準,去定義「正常」呢(尤其是所謂「正常」的女人)?
(女人即社會「他者」,永遠被排除在體制之外。因此我總是喜歡創作中的「怪物」,怪物往往比父權社會「我是為妳好」的衣冠禽獸還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