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在社群的討論有感,許多人在評價創作中的女性角色時,似乎會陷入某種盲區,那就是只要一名女角「很堅強」,確切來說,是套上陽性模板的堅強,就稱得上是刻畫深刻、打破性別框架。這些走向陽性旅程的「反傳統」女角,真的是塑造完整的角色嗎?還是,我們仍舊陷入男性體系價值觀的窠臼呢?
針對這個議題,其實近年在國外社群已有不少討論。在此分享個人有感的一支影片,短短數分鐘便將近年影視「堅強女子」的弊病歸納透徹,私以為同樣能延伸至各類型的創作。
【比起「堅強女子」,我們更需要「複雜女子」】
影片(由於該影片無法在YouTube外的網站觀看,歡迎點選「影片」連結觀賞)的觀點認為,近年作品對於「堅強女人」的定義,即是她們要武力值強大、絕頂聰明、擁有全然的掌控力,以及將「單身」與「獨立」劃上等號 — 沉溺於戀愛是脆弱的,一點都不「獨立」。然而,這些宛如鋼鐵般堅不可摧、無欲無求的女角,充其量只是套上陽性模板的贗品,經由父權主導的娛樂生產線所輸出的樣板人物。近年影視圈及文學著重女性視角、強調女性敘事,固然是值得樂見的現象,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女性角色,不是千篇一律的「堅強女子」(strong female character),而是「複雜女子」(complex female character)。
一名堅強的「複雜女子」,她們會憤怒或哭泣、會徬徨無助、能穿著女性化並熱愛時尚(一名角色愛打扮,與該角色被性化完全是兩回事,莫忘「時尚」同樣深受父權體系貶抑)、能欣然地墜入愛河,甚至她們能盡情使壞,而不被貼上厭女(misogyny)標籤或遭受道德譴責。「堅強女性」的面貌應該是多元的,而非以行事、穿著陽剛為基準,陰柔的女子一樣能果敢、獨立。
影片舉了兩個深刻的例子,《刺客聯盟》(Wanted)和《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刺客聯盟》由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飾演的刺客女主角,既剽悍又身手矯健,但隨著劇情發展,觀眾得以見到該人物的更多面向,最後的犧牲反倒顯現她的果決,而非刻板印象認定的「軟弱」。《傲慢與偏見》慧黠聰穎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Bennet),從初期的抗拒,到深陷愛情的漩渦,觀眾不會認為女主角一談戀愛便失去自主性,相反地會為勇於坦承愛意的她喝采。
【不同特質的女性,其實都是不斷奮鬥的「堅強女子」】
個人非常喜歡的另一個佳例,是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主演的《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女主角葛蕾絲(Gracie Hart)起初即是「我和普通的女人不一樣」的典型,以女性探員之姿,在男性為主的聯邦調查局闖出一片天的她,十分鄙夷陰柔的氣質與打扮。直到接獲選美大賽的臥底任務,在與其他佳麗相處的過程中,葛蕾絲逐漸打破偏見。原來,這些乍看服膺父權的佳麗,並非個個都嬌弱又無腦,而是有各自的夢想與才華,葛蕾絲更靠著佳麗們的友誼和幫助,才能順利揪出隱身選美大賽的恐怖分子。
葛蕾絲的成長之旅,從「我和其他女人不一樣」轉變為「我和其他女人沒什麼不同」。結尾學會妝扮、打理外表的葛蕾絲,沒有削弱原先精明幹練的特質,反而體悟到,即便每位女子的個性、專長大相逕庭,但彼此沒有優劣之分,而是能因共同的性別經歷結為同盟。身為女性,她們既不同也相同,都想在父權社會證明自身能力,都期許世界充滿愛與和平。
《麻辣女王》給予我的最大啟發,即是不同特質的女性,都是努力生存的勇敢女子,根本不該有什麼僵固的標準,來定義所謂的「堅強女性」。
【強行讓女性角色複製陽性模板,不是突破框架】
回到本篇主題,一名女角驍勇善戰、摒棄婚戀與時尚、厭惡縫紉與烹飪、挑戰體制帶領革命,確實擺脫父權對女性的身分約束,但這就代表該角色刻畫深入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都厭倦社會加諸於女性的枷鎖,不想受限母職及照護責任,想要恣意探索興趣及志向,選擇自我偏好的穿著風格,不願被當成次等公民…於是我們會期望創作能展現「不一樣」的女性形象,回應在現實中遲遲未實現的願景。只是翻轉既定的性別形象,不等同於角色塑造豐滿。評斷人物描寫優異與否,主要仍是依據其性格的立體度、是否隨著故事進展而成長,而非她「不像傳統的女人」。
如同前述,優秀的女性形象不該侷限於一種基準,一名女子之所以堅強,並非是因為她「和男人一樣強大」。誤以為讓女角踏上陽性旅程便是翻轉敘事,可是大錯特錯,充其量僅是把老套的陽剛英雄反寫成女性,更不該將「堅強」與「陽剛」強行掛勾。試想,若直接將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早年主演的西部片反英雄[1]改寫成女性,而沒有深刻描繪人物幽微的情感、女性的普世經驗,難道就是有魅力的女角嗎?這僅是複製陽性模板的偷懶,不是突破框架的顛覆。
因此,縱使茉琳.莫德克(Maureen Murdock)撰寫的《女英雄的旅程》(The Heroine's Journey: Woman's Quest for Wholeness)至今出版已三十多年,依舊值得一讀再讀。當然要補充,《女英雄的旅程》雖是與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對應的陰性歷程,卻不專屬於女性或符合每位女性的需求,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皆能從中探索自身的心靈成長,達到陰性與陽性特質的整合。
只是,近幾年許多以女性為主體的創作,美其名曰「打破傳統」,文本仍停滯在陰性旅程的初階。這些希冀在父權體系獲得名望的女角,連試煉之旅都尚未踏上,就稱自己已完成對父權的革命。《女英雄的旅程》再次提醒我們,「否定母親」、「賤斥陰性特質」僅是對父權價值觀的內化,無法使英雌的生命圓滿。
【《她們》的陰性敘事心語】
本文結尾,附上《她們》(Little Women)的經典台詞,這部改編自名著《小婦人》的電影,藉由性格不同的四姊妹,展現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女性觀眾皆能在四姊妹中,尋找自己的身影及投射。而女主角喬(Josephine "Jo" March)對母親的真摯告白,更是觸動銀幕前無數觀眾的心︰
「女人,她們有思想,有靈魂,正如同她們有感情;她們有野心,有天賦,正如同她們有美貌。我好厭倦聽到人們說,愛就是女人的全部,我聽得好厭煩,但我非常寂寞。」[2]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I'm so sick of it. But I'm so lonely.
喬無疑是堅毅有抱負的女子,這段鏗鏘有力的獨白,道盡普天下厭倦父權桎梏的女子心聲。不過,精華卻是最後那句“I'm so lonely”,正因為喬坦承自己的脆弱與迷惘、坦承想要被愛的渴望,才真正使人物形象生動有力。一名「堅強女子」,能因愛而柔軟,也能因理想而奮鬥不懈;能當舉止陽剛的tomboy,也能成為嬌柔的公主。
倘若在現實中,受夠了社會賦予女性的枷鎖,那麼更不應該在作品中(或要求他人的作品),不停複製數以萬計、「強悍無欲」的平面女角。
[1] 塞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執導的「鏢客三部曲」(Dollars Trilogy)即是典型代表,「鏢客三部曲」分別為《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2] 引用「地下電影」的翻譯版本,但筆者稍作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