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10倍成長思維:成功者獲得時間、財富、人際圈、目標自由的高效成長法則
作者:丹.蘇利文(Dan Sullivan)、班傑明.哈迪 博士(Dr. Benjamin Hardy)
譯者:陳文和
出版商:商周集團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別開生面的十倍成長思維
作者是 Ben Hardy 博士,他被譽為個人成長界的權威。
講述了十倍成長思維的概念,並以米開朗基羅的生平為例進行了闡述。
米開朗基羅的成長經歷:米開朗基羅從17歲時因創作赫拉克勒斯雕像而對人體解剖學產生濃厚興趣,冒著生命危險解剖屍體。他透過這種方式,提升了自己的技藝,最終創作出了《聖殤》和《大衛像》等傑作。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為他贏得了聲譽和財富。
米開朗基羅的成長歸因於「十倍成長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核心是追求「質」而非「量」,並強調透過簡化和專注於核心目標來實現飛躍。這與大多數人習慣的「二倍成長思維」(線性思維,單純增加努力)形成鮮明對比。心理彈性與自由:「心理彈性」的概念,即在困境中仍能朝著目標前進的能力。作者認為,米開朗基羅具備這種彈性,並透過不斷挑戰自我來擴展了四種基本自由:時間自由、財富自由、人際圈自由和目標自由。
大幅改變人生品質的思維方式
作者的個人經歷:作者班傑明·哈迪博士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包括他從事組織心理學研究、出版書籍以及領養和生育孩子,經歷了多次「十倍轉化」。他與傳奇創業教練丹·蘇立文的合作,更是他實踐十倍成長思維的體現。
十倍成長思維VS.二倍成長思維框架
大多數人追求的是「2倍成長」,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加倍努力。但這種線性思維會導致複雜性增加、回報降低,而「10倍成長思維」則要求設定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宏大目標,因為這會迫使人們放棄80%無關緊要的事務,專注於20%最具影響力的核心事務。
「80/20法則」的應用:帕雷托法則(80/20法則),強調80%的成果來自於20%的努力。要找出這20%的關鍵要素,首先必須設定一個明確且足夠遠大的目標,這樣才能篩選掉80%的「雜訊」或無效路徑。
真實案例分享:
Carson Holmquist 的創業故事:Carson 是一位建築運輸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他最初每天工作50小時,事必躬親。在接觸「10倍成長思維」後,他意識到自己是公司成長的瓶頸。他決定專注於服務公司5%的高利潤「高風險貨運客戶」,而非佔客戶總數95%但利潤低的「日常貨運客戶」。結果,公司在兩年半內客戶數量減少,但年營收卻增加了近2倍,利潤更增加了14倍。
Linda McPhee-Waggoner 的房地產事業:Linda 從一個負債累累、對房地產一無所知的家庭主婦,透過不斷應用「10倍成長思維」來發展事業。她首先聘請助理處理80%的瑣碎行政事務,專注於20%的核心銷售工作,這讓她的收入快速增長。接著,她又放棄了80%不喜歡的買家業務,轉而專注於賣家業務。每一次的「10倍躍進」,都伴隨著她放棄舊的80%業務,專注於新的20%核心事務。最終,她從一個經紀人變成了房地產加盟店主,再到區域合夥人,事業規模和收入都實現了多次「10倍成長」。
「10倍成長思維」的關鍵原則包括:設定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專注於20%的關鍵人與事、放棄80%會造成停滯的瑣事、並接受徹底的個人和事業轉化,最終獲得時間、財富、人際關係和目標的自由。
若想凡事品質躍進十倍,務必擺脫二倍成長思維,堅持不懈地專精你的優勢
如何擺脫「兩倍成長思維」,並專注於「十倍成長思維」來達成事業和個人生活的非線性成長,而非僅僅是線性的漸進式進步。書中透過三位成功人士的案例來闡述這一概念:
理財顧問查德 (Chad):他選擇專注於服務高淨值客戶,並不斷提高自己的最低服務標準。他通過授權團隊處理日常雜務,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最能創造價值的20%核心事務上。他證明了專注於品質而非數量,能帶來驚人的十倍成長,甚至最終管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
知名YouTuber吉米 (Jimmy Donaldson):他分享了成功的秘訣,即「憑一支影片獲得500萬觀看次數比用50段影片拿下10萬點閱數更輕而易舉」 [26:24]。他強調要用指數型成長思維,著重於「質」而非「量」,並建立團隊來處理80%的瑣事,從而將自己的精力集中於創作更高品質、更具創新性的內容。
暢銷書作家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他闡述了如何透過不斷提高自己的標準、專注於寫作這20%的關鍵核心事務,最終創作出銷量超過千萬冊的《原子習慣》。他強調,即使是微小的改變,若能專注於最終目標並不斷優化,也能產生巨大的非線性成果。
總結:追求十倍成長需要勇於放棄舒適圈、擺脫「兩倍成長思維」的慣性,並將精力集中在少數關鍵事務上。這種思維方式能讓你超脫競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從而獲得不成比例的巨大回報。
發掘過往的十倍成長藉以闡揚未來的十倍成長
書中深入探討了「落差心態」(the gap)和「收穫心態」(the gain)這兩種思維模式。
落差心態:指的是用理想狀態來衡量實際成果,導致不滿、挫折感和負面情緒,即使有所進展,也因為達不到不斷變動的理想標準而感到不快樂。這種心態會侵蝕自信和動力。
收穫心態:指的是將自己當前的進展與過去的自己進行比較,從而看到自己的成長和收穫。這種心態能帶來自信、智慧、靈感和興奮感,使人們能從所有經驗中學習,並將其轉化為成長。
10倍成長的實踐:
回顧過去:回顧自己過去經歷過的「10倍成長」,並將其具體命名和闡述,例如從爬行到行走、學會說話、學會開車等。
專注於「20%關鍵要素」和「捨棄80%非關鍵事物」:每一次的10倍成長都伴隨著對核心關鍵要素的專注,以及對阻礙前進的非關鍵事物的捨棄。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分享了他在不同人生階段如何應用這個原則,包括投身教會服務、進入大學、結婚和攻讀博士學位等。
展望未來:
事性函數(Fitness Function):這是一個幫助人們釐清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達成的目標和衡量標準的工具。它強調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目標和使命,不應與他人比較。
夢想支票(Dream Check):這是一個具體化未來10倍成長目標的方法。金·凱瑞的故事被用來舉例,他開了一張給自己的千萬美元夢想支票,並最終實現了它。夢想支票的關鍵在於釐清自己需要提供什麼樣的獨特價值,才能讓這個看似荒謬的目標變得合理。
總結:教導人們如何透過收穫心態來肯定過去的成就,並利用事性函數和夢想支票這兩個工具,專注於20%的關鍵要素,並勇敢地捨棄80%的非關鍵事物,從而有意識地規劃和實現未來的10倍成長。
打造每年超過150天的自由日,擺脫傳統工作時間安排
時間的品質而非數量:書中強調,要達成十倍成長,必須重視時間的品質而非數量。它引用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將時間分為主觀、非線性、非固定的「關鍵時刻」(kairos)和客觀、線性的「量化時間」(chronos)。建議人們應該活在關鍵時刻,因為它能帶來更深層次的轉化和成長,遠超過量化時間所能達成的成果。
三種時間安排:為了實現十倍成長,像頂尖表演者一樣,將時間分為三種
自由日(喚回活力日):這是為了恢復活力而設計,目的是達到心流狀態和提升高績效。這段時間應完全脫離工作,以便產生創造性洞察,因為重要的想法往往在非工作時間產生。成功的企業家,如比爾·蓋茲,也會為自己安排「思考週」,持續數週的時間全不與任何人聯繫、不使自己分心,並堅持不懈地閱讀許多文章和書籍。思索、反省、默想、構思,最終獲致不可思議的創意和突破。
專注日(表演日):這一天用於創造具體成果,專注於能帶來最高報酬和影響力的關鍵活動。
緩衝日(組織和準備日):這一天用於組織、規劃和準備,以確保專注日能順利進行。
團隊自主管理
書中指出,增加自由時間不僅對個人有益,也能優化團隊流程和系統。當創業者從日常管理中抽身,團隊成員便能學習自主管理,這對於實現十倍成長至關重要。
目標設定:每天的目標不應超過三個,且這些目標必須是明確、具體並能帶來回饋的。這些目標應具有挑戰性,能促使個人超越現有技能,從而實現自我轉化。
創客日程表:採用「創客日程表」,將時間分成大塊來進行深度工作和創新,而不是像經理人那樣將時間分割成許多零碎的會議 。
要實現十倍成長,必須擺脫傳統的「朝九晚五」模式,重視時間的品質而非數量,透過優化時間安排來專注於高價值的活動,並賦予團隊自主權。
打造自主管理的公司從微管理者進化到變革型領導者
進化為變革型領導者: 當企業家不再是公司發展的瓶頸時,利潤可以增長四成。這需要從過度活躍的微觀管理者,轉變為變革型領導者,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處境並專注於重大問題。
蘇珊與賈奈特的故事: 書中以蘇珊·齊丘的故事為例,說明她如何幫助一家名為「定向策略有限公司」的公司,從原本的困境中實現十倍成長。蘇珊的四個步驟是:穩定、優化、成長、轉化。她透過這四個步驟,幫助公司在四年內實現十倍成長,並將公司轉變為自主管理的模式。
提姆·史密特的故事: 書中也分享了美國隱蔽協槍協會創辦人提姆的故事。提姆從一個精力充沛的個體經營者,經過十年的努力,將一家年營收僅30萬美元的公司,轉變為年營收超過2.5億美元的組織。他的成功在於從專注於「方法」轉變為專注於「人才」,並確立了公司的七大原則,包括故事、意識形態、象徵、共享的儀式、敵方/對手、語言和領導者。
企業家的四個進化層級:
第一級: 屬於精力充沛的個體經營者或微觀管理者。
第二級: 從專注於「方法」進化為專注於「人才」的領導者。
第三級: 擺脫日常營運,讓公司實現自主管理。
第四級: 建立自我擴展的獨特能力團隊,讓每個成員都能專注於其獨特才能。
核心應用原則: 強調了「成事在人不在於方法」的核心應用原則。這意味著企業家應該聘用人才來處理80%的非核心事務,讓自己專注於20%的核心業務,從而獲得自由並實現十倍成長。
變革型領導力的四大要素: 變革型領導力的四個核心原則,包括理想化的影響力、啟發式的激勵、智識的啟迪和個人化的關懷。這些原則有助於建立信任,激發團隊成員發揮潛能,並最終實現自主管理。
十倍成長比二倍成長更簡單
意識能量地圖:引用大衛·霍金斯博士(David Hawkins)在《心靈能量》一書中提出的意識能量地圖,該地圖將人類的意識能量分為不同層次,從最低的「恥辱感」到最高的「開悟」。書中指出,大多數人的意識能量停留在恐懼和憤怒的層面,且終其一生僅進步約五級。
十倍成長的必要性:強調要達到更高的意識層次並徹底轉化人生,必須從「投入」和「勇氣」做起,敢於追求「十倍夢想」。這意味著要剝除表象,展現真我,並基於內在動機(拉力動機)而非外在壓力(推力動機)來行動]。
槓桿效應:用一個虛構的核電廠故事來比喻槓桿效應的重要性。故事中,一位頂尖工程師僅用一隻麥克筆畫了個叉,就解決了數月來困擾核電廠的難題。這象徵著,找到並專注於「二成關鍵要素」,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四兩撥千斤」。
羅德代爾傳道部的案例,說明了「限制理論」的應用。傳教士們發現,他們投入約20%的工作時間(與教友協作、善用社群媒體等)卻帶來了將近80%的成果。這印證了「十倍成長的關鍵是更優質的品質和更少的數量」,鼓勵人們放棄無關緊要的「八成雜務」,專注於核心任務,以達到指數型成長。
結論:十倍成長比二倍成長更簡單,因為二倍成長需要重複做同樣的事並投入更多蠻力,而十倍成長則是在全新的願景下,做截然不同的事情,並解決發展中的瓶頸。最終,這個瓶頸始終是我們自己。
承承の最後總結
我們處在資訊爆量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的文章、新聞、短影片,把我們的專注力給吸走,AI工具也一直成長,再怎麼努力學習,好像永遠追不上更新的速度。透過本書的內容,讓我們知道,這個時代下,我們更要好好把握我們的專注力。
最後我整理三個我看完書中內容,結合自己的關點,列出的三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