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政府積極推動在高雄設立金融專區,希望能複製新加坡、香港的成功模式,吸引國際資金進駐。然而,若從現實環境來檢視,台灣要走到那一步,仍存在多重挑戰。
國際資金在選擇投資地點時,首要考量往往是稅制。以新加坡與香港為例,兩地皆沒有遺贈稅,這讓資產傳承與家族財富管理更具吸引力。反觀台灣,遺贈稅仍是投資者最在意的門檻之一。若無法在制度上鬆綁或改革,海外人士就缺乏進場的誘因。
二、匯率穩定的挑戰
金融中心的另一大關鍵是匯率環境。新加坡能維持新幣在合理區間,既不完全自由浮動,也不過度干預,讓市場對其穩定性產生信任。台灣雖然擁有強大的科技製造業支撐,但在匯率政策上,既要避免劇烈波動,又要兼顧出口導向的產業利益,兩者之間難以取得平衡,成為打造金融專區的結構性難題。
三、標的與市場的不足
一個成功的金融中心,必須具備多樣化且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台灣市場規模有限,標的選擇不足,無法與香港、新加坡相比。這使得金融專區即使設立,也難以提供足夠的深度與廣度來吸引國際投資人。
四、資訊揭露與政府信任問題
在台灣的金融環境中,進場意味著更多資訊揭露,也意味著被政府徵稅的可能性提高。這種環境對於追求資產靈活與隱私的高資產族群而言,缺乏吸引力。相較之下,香港與新加坡的法制環境更透明、稅務更簡單,吸引了大量國際金融機構落地發展。
五、國際經驗的對照
目前在高雄設立據點的金融機構,多半是趣味性、參與性的,而真正將業務重心放在亞洲財富管理的,仍然是香港與新加坡。像是元大證券就在香港發展保險經紀業務,許多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也選擇透過海外分支處理高淨值客戶資產。這反映出台灣金融中心地位不足的現實。
六、未來展望:從限制到突破
台灣若真心希望高雄成為國際金融專區,必須先跨越三道關卡:
1. 稅制鬆綁:取消遺贈稅或提供國際化稅務優惠。
2. 匯率穩定:找到出口產業與金融穩定間的平衡機制。
3. 市場開放:引進更多投資標的,並提升金融商品的多樣性。
唯有在制度與市場同時改革的情況下,高雄才可能真正具備國際金融專區的條件,而不只是政策口號。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