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想,
如果「吃苦當吃補」是真的,
那麼這些年來我早該補得跟仙人一樣。現實是,只要你肯吃苦,你就會有吃不完的苦;你願意受氣,那氣就會像梅雨季一樣源源不絕;你肯幹活,活就會如同Sisyphus推石上山,永遠不會少你那一份。
這是社會給的「獎勵」邏輯,說穿了只是提醒我們設界限,比默默承受來得更有力。
死亡這件事,我最近有些體會。
參加的喪禮夠多了,慢慢會分得出誰是「真正的連結」,誰只是社交性的「禮數出席」。
有些人過世的消息一來,會讓你胸口瞬間抽痛、無法釋懷,因為你們有太多畫面、回憶、還沒說出口的話;
但也有些人,就算手裡拿著香,心裡其實只在想:「等等晚餐吃什麼?」
人活著最大的成就,不是賺多少錢、走多高的位置,而是你跟誰創造了什麼樣的連結。
這連結,就是日後死亡到來時,你為何會那麼痛的原因。
說到連結,兩性之間的關係也一樣。
不是我單方面決定什麼,而是雙方都要有意識,準備好,
並且主動邀請對方靠近。
否則,貿然靠近只會帶來徒增的煩惱與焦慮。
與其期待一個還沒準備好的人給出承諾,
寧可穩穩守著現狀,這樣比較舒服。
至於生育,這是另一個常被拎出來的致命問答題。
如果只是用理性評估,那答案很簡單:我不想生。
人世間本來就充滿變數,並不打算主動生一個孩子,
然後逼他來替代我還沒還清的業力債。
若有自願投胎來歷劫的 我也是不反對
因為....根據人口紅利是有需要下一代 這是對社會的發展
說不定就是那個投胎靈魂的偉大抱負...
只是,這個選擇是他的,不是我的。
若來了,請對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
就跟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對自己的選擇一樣。
若真的哪天我有了孩子,那孩子也未必是來享福的,
可能是來幫忙收拾我們這代甚至上上代沒收完的局,
又或者乾脆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幫,其實也沒關係,
畢竟自己的後事,本來就該自己安排好,
只是讓其他人可以依據收尾。
說到底,少子化不一定是災難,反倒可能讓資源匯流,
不是「多分的人少」,而是「少分的人多」。
只是我們這一代 可能真的得吃苦當吃補
除了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外
等到快退休勞健保可能都倒了
孩子們也可能都移民
自己要學著自力自強,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很重要
靈媒媽媽說:
「靈性覺醒的第一課就是你不會想花錢去上靈性覺醒的課。」
很多人會跳腳,因為他們把靈性當作商品,把通靈當成階級。
可真正的靈性,不是買來的。
是一次次地把自己拆解,面對那個最脆弱卻真實的自己,
在愛與恐懼的邊界上,一次次選擇誠實與勇敢。
這世界太吵、太快、太亂。
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怎麼認真連結關係、怎麼誠實活著、怎麼創造自己的故事,那麼慶幸的就是,此刻的自己是還沒被磨平的靈魂。
既然還在路上,不用急著懂完人生。
就不用太早放棄自己,天知道未來的某一刻突然被治癒
突然的前陣子煩惱的卡關的,就煙散雲消。
前幾天看到threads的一篇分享文
棋魂把離別描述得很好。
沒有轟轟烈烈的告別,這種悄消地離開,才是分離的常態。
真正的離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進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常一樣的清晨,只是,有的人永遠留在了昨天
當長大,越聽了更多別人的故事,
越覺得自己沒活明白。
後悔,才是人生最真實的路徑。
人活著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不停創造畫面與連結,當死亡和離別的那一刻即便悄然到來,都能瞬間帶來衝擊與不想放手的糾結感,這時就會明白……值得了。
特別是在水逆期間,播著2000年前後的金曲,
那股時間流逝的情緒會一口氣湧上來
回憶裡的蠢事、笑聲、有點傻的戀愛、荒唐的堅持……
回想起來都還算溫柔,只是心底還是會擔心,
很多時候還是挺擔心自己沒法一笑而過,眼神裡沒藏住打自靈魂深處的悲傷與脆弱
畢竟要活的異於常人或離經叛道,不是要有強大的內核,
就是得用其他辦法來交換與現實磨擦後的代價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成熟的大人
更多時候是包裝成大人的小孩
故事就只差捅破那說不出口的就能有新的可能性或下一步,但為什麼做不到……
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怕被拒絕,怕的是自己無法接受被拒絕,真的自己沒有資格。
最後補上
前些天車上聊的一個話題
是現代年輕人職場整頓及不主動
我的看法是
剛開始確實...當和自己價值觀牴觸,難免會想要說兩句,想要引導,讓下一代去改善。後來漸漸我也跟著躺平,思考誰都沒錯,那麼有需要特別維護誰的觀點嗎?當我開始在下指導時,我維護的是1.老闆的經營管理2.我的價值觀權利3.晚輩的前程與經驗累積
過去已經過去
未來還沒發生
今天還是未知
那麼老闆的經營管理我真的打心理認同嗎?
晚輩的未來學習我有權干涉打擾嗎?
有理解過她們的生活教育本來就會長成這樣,那又矛盾錯在那?
那能調整的就是自己
另外兩個朋友開玩笑回應
走時代尖端,好的不學,壞的學很快
本人笑笑回,是呀~
有毒的環境,只有跟著一起做,才有機會調整,
也能讓晚輩感到我們的認同,站在一線的親切,
況且我更輕鬆,和樂不為。
穿上了「大人該有的樣子」,
來講責任感,
其實更多時候
只是我們把控制慾換個名字。
所謂靈性,不單單是「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而是「放過自己,承認這樣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