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從 Intel 曾想收購 Nvidia,到 Nvidia 入股 Intel 的25年變奏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在快速迭代的科技產業裡,這句話再次被完美演繹。

一場錯過的併購:Intel 與 Nvidia 的 2000 年代起點

二十多年前,Nvidia(輝達)還只是專注於圖形晶片(GPU)的新創公司。

那時的 Intel(英特爾)正值鼎盛:PC 市場的 CPU 霸主,資金與技術都領先全球。據當時多方回憶與業界傳言,Intel 內部曾嚴肅評估是否以併購的方式把這家 GPU 公司收入麾下。

然而,估值拉鋸、公司文化差異,以及對 GPU 長期潛力的低估,使得這筆交易最終沒有發生。誰也沒料到,這個「沒有做的決定」竟改變了整個產業版圖。

GPU 與 AI 的時代:Nvidia 走出自己的路

錯過收購並沒有阻止 Nvidia 的崛起。反而,獨立成長讓它能夠更大膽地投入 GPU 架構、並在 2006 年推出 CUDA 平台。

這個決定奠定了今日 AI 浪潮的基礎:

  • 深度學習需要巨量平行運算,而 GPU 天生適合。
  • 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的快速擴張,把 GPU 從遊戲顯卡推向超級電腦與 AI 伺服器。

Nvidia 的市值一路超車傳統半導體巨頭,甚至一度突破 3 兆美元,成為全球科技界最有影響力的公司之一。

2025 年的驚喜逆轉:Nvidia 入股 Intel

時間快轉到 2025 年 9 月。Nvidia 宣布將以 50 億美元取得 Intel 約 4% 的股份,並攜手開發 Intel x86 + Nvidia RTX SoC 以及 資料中心客製化 x86 處理器

這不是全面併購,但象徵意義巨大:

  • 戰略結盟:雙方將把 Intel 在 x86 架構的優勢與 Nvidia 在 GPU / AI 加速器的領先地位整合。
  • 產業新平衡:過去競爭的兩家公司,如今在 AI 與雲端市場選擇合作。
  • 角色對換:當年被考慮收購的公司,如今成為投資者與技術主導者。

產業啟示:沒有永遠的領先者,也沒有永久的劣勢者

這段歷史的起承轉合,給科技與投資人幾個深刻啟示:

  1. 技術驅動下的權力更迭
    二十年前 CPU 是核心,如今 AI 與 GPU 成為新的心臟。科技潮流一旦轉向,既有優勢可能迅速被重寫。
  2. 企業命運不因一時失誤定生死
    Nvidia 沒被收購,反而走出更適合自己的成長曲線。反觀 Intel,雖曾因製程落後與策略轉型受挫,但仍可透過策略合作尋求新動能。
  3. 策略合作勝於大而化之的併購
    在監管更嚴、技術更複雜的今日,資本投資 + 技術結盟也許比完全併購更符合成本效益與政策需求。

結語: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

科技產業的劇本從來不按常理出牌。二十年前的「錯過」,成就了今天的王者;今天的「結盟」,可能又是下一場產業轉折的開端。

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不只是感慨,而是一條關於創新、策略與長期眼光的金律——

提醒每一位投資者、創業者與科技觀察者:

唯有持續創新與順勢而為,才能在下一次的風水輪轉中,站在浪潮之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tan Wu 吳信典
34會員
173內容數
我是 Stan Wu 吳信典。 我相信:「我們從程式設計的邏輯世界走來,以為萬物都能被預測與控制,直到遇見 AI,才發現智慧不只是規則的堆疊,而是滲透在無數經驗中的模糊與真實。」 我也始終堅信:「簡單,就是極致的美學。」
Stan Wu 吳信典的其他內容
2025/09/11
當迷航成為歸航的序章:人生是一場奇妙的圓形旅程。我們總是懷著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向外探索,以為答案在遠方,以為成功在別處。然而,當歲月積澱、智慧沉香,我們才驚覺:那個最初出發的原點,竟然是最值得停留的風景。
Thumbnail
2025/09/11
當迷航成為歸航的序章:人生是一場奇妙的圓形旅程。我們總是懷著滿腔熱血,義無反顧地向外探索,以為答案在遠方,以為成功在別處。然而,當歲月積澱、智慧沉香,我們才驚覺:那個最初出發的原點,竟然是最值得停留的風景。
Thumbnail
2025/09/09
在資訊與技術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被無數閃亮的「工具」所包圍。從任務管理 App 到投資軟體,再到所謂的成功方程式,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尋找「最好的工具」來解決問題。然而,一場關於「系統」與「工具」角色的深度討論,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真正的解決方案從來就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工具所承載的「系統」。
2025/09/09
在資訊與技術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被無數閃亮的「工具」所包圍。從任務管理 App 到投資軟體,再到所謂的成功方程式,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尋找「最好的工具」來解決問題。然而,一場關於「系統」與「工具」角色的深度討論,揭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真正的解決方案從來就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工具所承載的「系統」。
2025/09/09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桌面上躺著三款不同的筆記軟體,手機裡下載了五個理財 App,書架上堆滿了成功學書籍,但生活依然一團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陷入了現代人最大的迷思之一:將工具誤認為解決方案。
2025/09/09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桌面上躺著三款不同的筆記軟體,手機裡下載了五個理財 App,書架上堆滿了成功學書籍,但生活依然一團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陷入了現代人最大的迷思之一:將工具誤認為解決方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目前A I產業的發展應該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大部分以晶片製造商為主,這個是以Nvidia 公司為主要的製造供應以及受益者;其他的就是應用在製造晶片及運轉或是依其使用的設備供應鏈,像是網通設備或是冷卻系統等等。因此依此論點來看,大概可以含括了一大範圍供應鏈的一籃子的企業廠商,不管在美國公司或是台灣
Thumbnail
**目前A I產業的發展應該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大部分以晶片製造商為主,這個是以Nvidia 公司為主要的製造供應以及受益者;其他的就是應用在製造晶片及運轉或是依其使用的設備供應鏈,像是網通設備或是冷卻系統等等。因此依此論點來看,大概可以含括了一大範圍供應鏈的一籃子的企業廠商,不管在美國公司或是台灣
Thumbnail
你是否也在關注 NVIDIA 的股價走勢?近期這家 AI 晶片巨頭遭遇了一連串壞消息,股價應聲下跌。但別急著悲觀!有分析師認為,這反而可能是絕佳的買進時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在 NVIDIA 股價大跌之際,反而可能是明智投資者的最佳入場時機
Thumbnail
你是否也在關注 NVIDIA 的股價走勢?近期這家 AI 晶片巨頭遭遇了一連串壞消息,股價應聲下跌。但別急著悲觀!有分析師認為,這反而可能是絕佳的買進時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在 NVIDIA 股價大跌之際,反而可能是明智投資者的最佳入場時機
Thumbnail
Nvidia(輝達)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單元(GPU)製造商,近期在台灣和國際掀起一股旋風。 其成長歷程展示了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的成功結合。以下是Nvidia企業成長的歷程簡述: 早期階段(1993-2000) Nvidia於1993年由黃仁勳(Jensen Huang)、Ch
Thumbnail
Nvidia(輝達)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單元(GPU)製造商,近期在台灣和國際掀起一股旋風。 其成長歷程展示了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的成功結合。以下是Nvidia企業成長的歷程簡述: 早期階段(1993-2000) Nvidia於1993年由黃仁勳(Jensen Huang)、Ch
Thumbnail
COMPUTEX 之後 AI 議題持續發燒,其實背後就僅是一間公司把這波熱潮推至高峰:NVIDIA。NVIDIA 憑著 AI GPU 的大獲成功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越了蘋果和 Google。
Thumbnail
COMPUTEX 之後 AI 議題持續發燒,其實背後就僅是一間公司把這波熱潮推至高峰:NVIDIA。NVIDIA 憑著 AI GPU 的大獲成功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超越了蘋果和 Google。
Thumbnail
NVIDIA(英偉達)作為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器(GPU)製造商,不僅在遊戲市場佔有重要地位,還在專業圖形和高性能計算領域擁有強大的產品線。
Thumbnail
NVIDIA(英偉達)作為全球領先的圖形處理器(GPU)製造商,不僅在遊戲市場佔有重要地位,還在專業圖形和高性能計算領域擁有強大的產品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NVIDIA在推論式AI半導體市場的挑戰,以及介紹了Intel在AI領域的強化舉措。文章中提到了新興企業可能有機會取代現有市場領導者,並討論了RISC-V技術在AI半導體市場的應用和其他相關動向。
Thumbnail
Nvidia CEO黃仁勳成功將傳統固定功能的GPU轉型成programmable GPU,讓公司股價20年內上漲1000倍。機械挖礦和區塊鏈2.0發展讓Nvidia的客戶群變化,黃仁勳押注在通用型GPU上的策略奏效,推動AI的重生。
Thumbnail
Nvidia CEO黃仁勳成功將傳統固定功能的GPU轉型成programmable GPU,讓公司股價20年內上漲1000倍。機械挖礦和區塊鏈2.0發展讓Nvidia的客戶群變化,黃仁勳押注在通用型GPU上的策略奏效,推動AI的重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