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初夏夜飲歸》 明.陳繼儒󠇡
- 桐樹󠇡花󠇡香󠇡月󠇢半󠇡明,棹tau7歌󠇡歸去󠇣蟪蛄鳴。
- 曲󠇢曲󠇢柳灣󠇡茅󠇡屋矮󠇡ai2,掛魚󠇢罾tsing。
- 笑󠇡指吾廬何處是?一󠇡池荷葉󠇡小󠇡橋󠇡橫󠇢。
- 燈火󠇢紙tsi2窗󠇡修竹󠇡裏,讀󠇡書󠇡聲󠇡。
陳繼儒(1558年-1639年),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鑑賞家及隱士,以其博學多才和隱逸生活方式著稱於世。二十一歲時補諸生(秀才),但於二十九歲那年(1586年)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取儒衣冠焚棄之」,毅然放棄科舉仕進之路。此舉並非因才學不足,而是對當時官場與科舉制度的疏離,決心追隨自己的志趣生活。焚棄衣冠後,他隱居於小崑山(後移居東佘山),閉門著述,潛心書畫,種梅養竹,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名士生活。他雖身在山野,卻名動天下。因其學識淵博,鑑賞力高超,不僅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紛紛慕名求見、請教,連朝廷也多次下詔徵召他入朝為官(徵召為翰林院詔敕房舍人、編修等),但他均託病推辭,終生不仕。由於他雖無官職卻對朝野輿論和文化有相當影響力,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
陳繼儒身處明末亂世,厭棄官場紛擾,長期隱居松江(今上海),致力於書畫著述。此詞創作於其隱居時期,描寫初夏夜飲歸途所見的鄉野景致,反映其追求自然閒適、超脫塵俗的生活理想,體現明代隱逸文人「以山水為寄」的精神境界。
此詞
- 上闋寫景:夜歸途中的自然意象
- 「桐樹花香月半明」:桐花馥郁,月色朦朧,視覺與嗅覺交融,鋪陳初夏靜夜氛圍。
- 「棹歌歸去蟪蛄鳴」:以「棹歌」點明舟行歸家,「蟪蛄」(夏蟬)鳴叫增添生機,聲景相襯。
- 「曲曲柳灣茅屋矮,掛魚罾」:柳灣迂迴,茅屋低矮,魚網(罾)高掛,勾勒出水鄉漁村的樸拙畫面。
- 下闋點情:隱居生活的自得之樂
- 「笑指吾廬何處是?」:以自問語氣引出居所,「笑」字透露出恬淡自適。
- 「一池荷葉小橋橫」:荷池小橋,意象清雅,暗喻心境的通透與寧靜。
- 「燈火紙窗修竹裏,讀書聲」:結尾聚焦窗內燈火與讀書聲,竹影搖曳中文人雅趣躍然紙上。
罾,白讀音tsan, 是從tsing ->tsien->tsan 演化而來!
台日典紀錄許多語詞,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漁業的語彙逐漸消失在人們的口語中!

最後一個字,腳後跟,用字是錯的! 是取諸「齒後tsan」(臼齒)的tsan義! 這個字是「齻」字,文音是tsin ,也是變音為tsan音! 有一個專用字是「㬹」:《類篇》𠀤甾莖切,音爭。足跟筋也。 異體字是「踭」足見其用意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