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倒數啦!(9/21 是展期最後一天)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已經在 IG、Threads 上看過很多關於這個展的照片或影片分享,不論是已經去看過展,還是準備要趕死線看展的讀者,都歡迎你繼續看下去,也許會對展覽有更多的感覺!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先來看看這個展覽名稱!為什麼展覽題名是「你的好奇旅程」呢?因為是以觀眾為主體,所以主詞是「你」,因為「好奇」去參與所形成的這場「旅程」,不僅是讓觀者在作品間移動,而是讓你在每一件作品之間打開感官的過程。
「奧拉弗.埃利亞松」是位冰島裔-國籍丹麥的藝術家~這次展出了他的 17 件作品,包含裝置、繪畫、雕塑、攝影等不同形式,橫跨他 30 多年來的創作歷程,也是這些作品第一次被完整介紹到亞洲五個國家(新加坡、紐西蘭、台灣、印尼和菲律賓)。
《循環扇》
其中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循環扇》這件作品!我一開始是在 Threads 上看到有人分享,完全不知道這其實是展覽的ㄧ件作品。因為它就在北美館大廳,不像一般作品,有清楚固定的牆面或展牌,一度還以為是美術館的設備壞掉!大家在社群上的反應也超有趣,有人問「這是故障的電扇嗎?經過的時候有點怕被打到」,有人說「在美術館看到什麼都不奇怪」,討論熱度意外地高。
但我真的理解這件作品的意義,是在實際去看展、聽媽媽講解後才知道的。那不是一台單純吊在空中的電風扇,而是一種「空間對話」。它靠著葉扇轉動產生的氣流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空間中隨機擺盪、旋轉,看起來像失控,其實是透過氣流與環境不斷互動,讓風扇化被動為主動。這樣的動態,也讓原本只是經過的觀眾,會忍不住停下腳步多看一眼,讓我們在這個公共空間多停留一點時間、多感受一點。(我最近還有在 Threads 上面看到有舞者跟那台循環扇互動,超酷!)
我覺得這就是一件作品被看見、被討論、被誤會也被理解的迷人之處。不只是擺在展場裡,而是能延伸到現實生活與網路上的各種角落,讓「好奇」成為真正啟動作品的一部分。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
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那是一座會持續噴出水的裝置,是以冰島上的噴泉為發想,在噴泉上用規律閃爍的高頻閃燈,每一閃,就像把時間暫停一樣,水流像是被凍結在空中,那個高頻閃光造成的視覺暫留,搭配聲音與水的晶瑩剔透,我一開始還以為是水晶!
還記得那時候媽媽叫我們猜那到底是不是真的水,我還很篤定地說「不是」,結果居然真的是水!那一刻我有種小小的震撼,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只是「看起來像」?
還有很多我覺得很特別的作品!
像是《風的書寫》、《太陽繪圖》,以風力和陽光為繪圖工具,見證熱和風的存在;《冰河的最後七天》居然只有第一個最大的是從冰島海邊撿回來,其餘是用演算法算出來,並且是用青銅鑄模的作品,冰塊與玻璃球是象徵每天冰塊融化後的大小及融化後形成水的重量;用銅來鑄模,是因為銅是千年不壞與冰塊消逝無存形成了對比;《動作顯微鏡》用舞者帶領我們走進工作室,讓人們視線多做停留;《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則記錄著以海運運送藝術品,透過地震儀在箱子內繪圖,把這旅程轉化成的視覺痕跡。
最後,這個展覽有很多可以互動的作品!去《多重影子屋》跟《單色房間》留下合影,去《美》的展間尋找屬於你的彩虹~而在社群上超熱門的白色樂高《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則邀請觀眾拼出一種「我們一起創造」的連結感。就像未來本來就不是一個人決定的,而是我們共同參與、一起形塑出來的樣子。
好奇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允許問題引領我們前進。這場「旅程」沒有明確的終點,也不急著回答每一個問題。它邀請我們慢下來,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去「感受」、去與空間和作品互動。每一個停留、每一次疑問,都是好奇啟動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