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佛學常見詞彙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六道輪迴

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的眾生都是屬於迷的境界,不能脫離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總之在六道裡頭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輪迴。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經典 & 文獻出處

經典名稱引用內容 / 說法要點

《法華經》有「六道眾生生死所趣」的語句,指出眾生因業而在六道中生死輪回。
維基百科
《觀佛三昧經》提及「輪迴六趣,如旋火輪」這樣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六道輪轉的不可止息性。
維基百科
《大寶積經》在星雲大師教科書裡引用:「執相凡愚住惡心,彼皆無智歸六趣,輪迴逼迫受眾苦...」等語,用以說明凡夫因無明與我見而落入六趣。 星雲大師全集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在《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的解讀中提到,影勝王問佛:為何先前所造的業雖已「消失」,臨命終時卻顯現報應,佛以夢喻等譬喻說業體雖空,但業報不無。這是「業與輪回」的緣起教法。 搜狐

六道輪迴的典故與比喻

  • 旋火輪:觀佛三昧經中「輪迴六趣,如旋火輪」的比喻,把六道的輪轉比作掛在軸上的火輪不停旋轉,不停輪轉,象徵眾生生命在六道中流轉不停。 維基百科
  • 夢境比喻(經中譬喻):在經典裡常用「夢中見物卻後來覺醒無常」來比喻世間一切現象,包括眾生的輪迴與苦樂對錯,因為現象雖現,卻非永恆實有。這也是六道輪迴教義中常見的啟發手法。 有在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提到這樣的譬喻。 搜狐

解釋與流傳(民間/教義延伸)

  • 「六道」在漢傳佛教中常與「六道輪迴」同說,是凡夫眾生因造業/業力而暫時或長期生在某一道中,結束其報後再因業力轉生。這樣的說法在教科書、講義中常見,如星雲大師的課程中就有「只要未脫生死,就在六道中輪迴」這樣的教導。 星雲大師全集
  • 在民間信仰與大眾講述裡,六道輪迴常被簡化成:好人當人道或天道,惡人受苦或墮地獄/餓鬼;動物道常與無知、被宰割等苦有關;阿修羅道與好戰、嫉恨、爭鬥相聯。這些雖未必出自原始經文,但隨佛教文化擴散,成為六道教義中人們直感理解的一部分。

小結/中觀視角下的思考

用中觀來看六道輪迴的典故與教義,有幾點值得內觀與反思:

  1. 六道輪迴是業與因緣的描繪 —— 所有這些「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都不是固定自性,而是因果與心業投射而現的境界。
  2. 比喻與經文用意在於 啟發覺悟:讓人理解自己的行為/念頭如何影響未來生,如何被無明與我執牽引。
  3. 六道不是物理地理的「地方」或恆定的落腳處,而是心理與生命狀態的映射與流轉。中觀會說,理解六道的空性,就是不要把某一道變成「我就是那種人」或「永遠落在那道中」的固化認定。

-果寶簡整-
六道輪迴:一個跨越千年的思想淵源與哲學演繹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10會員
219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16
https://book.bfnn.org/books/0233.htm#a15 王智隆居士著 1)地藏:梵名乞叉底蘗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
Thumbnail
2025/09/16
https://book.bfnn.org/books/0233.htm#a15 王智隆居士著 1)地藏:梵名乞叉底蘗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恒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
Thumbnail
2025/09/16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一界」:重點整理 第一章:「界」在佛教思想中的概念框架 「界」的多重意涵: 在佛教中,「界」意指「界域」、「範疇」或「領域」,不僅是物理空間,也涵蓋精神、意識、業力的範圍。 《地藏經》雖不常直接使用「界」字,但經文核心與「界」概念緊密相連,特別是地藏菩薩的願行所覆蓋的
Thumbnail
2025/09/16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一界」:重點整理 第一章:「界」在佛教思想中的概念框架 「界」的多重意涵: 在佛教中,「界」意指「界域」、「範疇」或「領域」,不僅是物理空間,也涵蓋精神、意識、業力的範圍。 《地藏經》雖不常直接使用「界」字,但經文核心與「界」概念緊密相連,特別是地藏菩薩的願行所覆蓋的
Thumbnail
2025/09/16
一界  (術語)一世界也。楞嚴經一曰:「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義二上曰:「九界之權,一界之實。」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一界」義理探源:核心重點整理 引言:術語的多重面向 「一界」 在佛學中有至少三個主要義涵: 「一世界」:《楞嚴經》中,佛陀威神力
Thumbnail
2025/09/16
一界  (術語)一世界也。楞嚴經一曰:「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又十界中任何界之一。玄義二上曰:「九界之權,一界之實。」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一界」義理探源:核心重點整理 引言:術語的多重面向 「一界」 在佛學中有至少三個主要義涵: 「一世界」:《楞嚴經》中,佛陀威神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臺灣薩迦寺的轉經輪牆建設,共有珍貴的六大本尊轉經輪,每一個轉經輪裝臟一種本尊心咒,分別規劃裝臟「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經卷。轉經輪牆的殊勝咒語靈應如響,敬邀大眾為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或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護持,迅速獲得本尊護佑淨除業障、積累無邊福慧資糧。
Thumbnail
臺灣薩迦寺的轉經輪牆建設,共有珍貴的六大本尊轉經輪,每一個轉經輪裝臟一種本尊心咒,分別規劃裝臟「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經卷。轉經輪牆的殊勝咒語靈應如響,敬邀大眾為親友、公司行號、閤家、個人,或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護持,迅速獲得本尊護佑淨除業障、積累無邊福慧資糧。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鹿野苑是佛初轉法輪的地方,轉四諦法輪有三個階段。第一轉叫「示轉」,佛陀做示範跟你開示,這個人世間有人生八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生老病死,還有所謂的苦苦、壞苦 、行苦三種苦。這些苦一直逼惱著你,不是說:「我不要去惹它就好了。」沒有辦法!它會逼著你。
Thumbnail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Thumbnail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人不斷輪迴轉世,投生與哪一道呢?都有可能,你行善持戒就往三善道,造多惡就往三惡道⋯ 天人  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
Thumbnail
人不斷輪迴轉世,投生與哪一道呢?都有可能,你行善持戒就往三善道,造多惡就往三惡道⋯ 天人  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
Thumbnail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要件, 當修三福。觀音山 定期舉辦超渡法會,因為生死乃輪迴定律,只要沒有超脫三界,那麼靈識必定在六道之中投胎流浪,而多生累劫來無數次的轉生,我們不知已經有過多少的父母、親人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超薦蓮位開放登記中。
Thumbnail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要件, 當修三福。觀音山 定期舉辦超渡法會,因為生死乃輪迴定律,只要沒有超脫三界,那麼靈識必定在六道之中投胎流浪,而多生累劫來無數次的轉生,我們不知已經有過多少的父母、親人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超薦蓮位開放登記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