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
六道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的眾生都是屬於迷的境界,不能脫離生死,這一世生在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總之在六道裡頭轉來轉去,像車輪一樣的轉,永遠轉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輪迴。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經典 & 文獻出處
經典名稱引用內容 / 說法要點《法華經》有「六道眾生生死所趣」的語句,指出眾生因業而在六道中生死輪回。
維基百科
《觀佛三昧經》提及「輪迴六趣,如旋火輪」這樣的比喻,形象地描述六道輪轉的不可止息性。
維基百科
《大寶積經》在星雲大師教科書裡引用:「執相凡愚住惡心,彼皆無智歸六趣,輪迴逼迫受眾苦...」等語,用以說明凡夫因無明與我見而落入六趣。 星雲大師全集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在《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的解讀中提到,影勝王問佛:為何先前所造的業雖已「消失」,臨命終時卻顯現報應,佛以夢喻等譬喻說業體雖空,但業報不無。這是「業與輪回」的緣起教法。 搜狐
六道輪迴的典故與比喻
- 旋火輪:觀佛三昧經中「輪迴六趣,如旋火輪」的比喻,把六道的輪轉比作掛在軸上的火輪不停旋轉,不停輪轉,象徵眾生生命在六道中流轉不停。 維基百科
- 夢境比喻(經中譬喻):在經典裡常用「夢中見物卻後來覺醒無常」來比喻世間一切現象,包括眾生的輪迴與苦樂對錯,因為現象雖現,卻非永恆實有。這也是六道輪迴教義中常見的啟發手法。 有在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提到這樣的譬喻。 搜狐
解釋與流傳(民間/教義延伸)
- 「六道」在漢傳佛教中常與「六道輪迴」同說,是凡夫眾生因造業/業力而暫時或長期生在某一道中,結束其報後再因業力轉生。這樣的說法在教科書、講義中常見,如星雲大師的課程中就有「只要未脫生死,就在六道中輪迴」這樣的教導。 星雲大師全集
- 在民間信仰與大眾講述裡,六道輪迴常被簡化成:好人當人道或天道,惡人受苦或墮地獄/餓鬼;動物道常與無知、被宰割等苦有關;阿修羅道與好戰、嫉恨、爭鬥相聯。這些雖未必出自原始經文,但隨佛教文化擴散,成為六道教義中人們直感理解的一部分。
小結/中觀視角下的思考
用中觀來看六道輪迴的典故與教義,有幾點值得內觀與反思:
- 六道輪迴是業與因緣的描繪 —— 所有這些「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都不是固定自性,而是因果與心業投射而現的境界。
- 比喻與經文用意在於 啟發覺悟:讓人理解自己的行為/念頭如何影響未來生,如何被無明與我執牽引。
- 六道不是物理地理的「地方」或恆定的落腳處,而是心理與生命狀態的映射與流轉。中觀會說,理解六道的空性,就是不要把某一道變成「我就是那種人」或「永遠落在那道中」的固化認定。
-果寶簡整-
六道輪迴:一個跨越千年的思想淵源與哲學演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