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一個跨越千年的思想淵源與哲學演繹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raw-image

果寶簡整

一、引言:從概念出發,追溯六道輪迴的淵源

「六道輪迴」是東方思想體系中一個核心且廣為人知的概念,它描繪了眾生在生死大海中循環不息的迷惘狀態。正如用戶查詢所闡述,這六個道途——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如同車輪般旋轉,永無止盡,眾生在此中輾轉,不能脫離。然而,這個概念的「典故來處」並非單一且靜止的,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體系,其內涵隨著歷史的演進與哲學的深化而不斷被重新定義。本報告旨在超越單純的文獻追溯,深入剖析六道輪迴概念的古印度根源、佛教對其的承襲與革新,以及佛教內部不同宗派基於各自核心教義所發展出的多元詮釋。

此文將從根本上探討幾個核心問題:佛教為何採用輪迴這一概念,卻又徹底顛覆了其核心主體?六道輪迴究竟是客觀存在的物理境界,還是主觀感召的心理狀態?不同宗派為何對此概念有如此迥異的詮釋?透過對這些問題的層層剝繭,本報告將為讀者呈現一個既具歷史深度,又富哲學洞見的六道輪迴思想圖譜。

二、六道輪迴思想的古印度根源:從婆羅門教到佛教的革新

輪迴(Saṃsāra)概念的普世起源

在古印度思想史上,輪迴觀念並非佛教所獨創,而是源自一個更為廣泛的思想潮流。研究顯示,輪迴(梵語:Saṃsāra)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後吠陀文學,約莫在公元前10世紀中葉的《奧義書》時期已經得到發展 。這一時期,與輪迴緊密相連的「業力」(Karma)理論也已形成,成為解釋世間因果報應的基本框架 。  

在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沙門思潮中,輪迴是普遍認可的核心概念 。儘管這些宗教在善惡報應的具體內容上與佛教有趨同之處,都將因果報應視為其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它們與佛教在最終目標上存在根本性的分野。婆羅門教的輪迴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旨在透過善行和祭祀來累積福報,以期來生獲得更好的果報,例如佛陀曾稱其為「多牛,多馬,多珠寶」的福報 。這是一種在輪迴框架內尋求改善與享樂的世間法。然而,婆羅門教並未提供令眾生「永離生死輪迴」的方法,也無法「徹底斷除苦報」 。  

佛教的出現,從根本上扭轉了這一思想範式。佛法將輪迴本身視為「苦」的本質,並將其比喻為「火宅」,認為三界之內無有安樂 。因此,佛教的終極目標不是在輪迴中求得安樂,而是徹底「出離」輪迴,達到涅槃的至善狀態 。這種從「改善輪迴」到「超越輪迴」的哲學轉變,標誌著佛教從世俗宗教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以解脫為核心的「出世法」 。這種觀念的革新,不僅解答了為何佛法不鼓勵在輪迴中享樂,也為所有後續的修行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從「五道」到「六道」的歷史演變

在佛教思想發展的早期,典籍中關於輪迴道途的描述並非一成不變。文獻顯示,佛經中時而說「五道」,時而說「六道」 。所謂「五道」,通常是指地獄、餓鬼、畜生、人、天,而不單獨列出阿修羅道 。法藏部《舍利弗阿毘曇論》和犢子部《三法度論》等早期部派佛學便傾向於此說 。然而,隨著佛教思想的演進,特別是正量部、大眾部以及大乘佛教的興起,阿修羅道被獨立出來,從而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六道」說 。  

阿修羅道的獨立,並非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加,它體現了佛教對因果報應更為細緻與深刻的理解。文獻解釋,阿修羅道眾生「具天福而缺天德」 ,他們因地修行時雖廣行布施、修持善法,積累了巨大的福報,但由於內心充滿名利好勝、瞋恨與嫉妒等染污心念,死後無法往生純淨的天道 。這一步哲學上的細化,將六道輪迴的劃分維度從單純的「行為善惡」(業行)擴展到了「心念善惡」(煩惱)。它揭示了一條重要的因果原則:  

單憑行為上的善舉並不足以確保解脫,若其背後的心態充滿煩惱,則仍會感召不圓滿的果報 。這種對因果律的精微洞察,為後世佛教宗派將六道輪迴解釋為心靈境界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其不再僅僅是宇宙空間的劃分,更是對眾生內在煩惱形態的鏡像呈現。  

三、輪迴運作的內在機制:業力、十二因緣與輪轉主體

輪迴的根本動力:業力與三毒

用戶查詢中將六道輪迴比喻為「車輪般」的循環,而驅動這個巨輪運轉的核心動力,便是「業力」(Karma) 。佛教將業分為身、口、意三種,分別代表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表達以及內心的念頭 。其中,意業,即內心的動機與意願,被視為業的核心,它猶如磁石,推動著身、口行為的造作 。  

進一步追溯,業力的源頭則是深植於眾生內心的根本煩惱,即「貪、瞋、癡」三毒 。在著名的「六道輪迴圖」中,這三種動物——豬、蛇、公雞——便被繪製在圖輪的中心,象徵著輪迴的根本動因:愚痴的豬、瞋恨的蛇、以及貪欲的公雞 。眾生因「無明」而起貪、瞋之心,進而造作種種善惡業,最終感召不同的果報,流轉於六道之中 。這表明,要從輪迴中解脫,僅僅停止不善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其根本之道在於從根源上淨化內心的三毒煩惱與意念。  

輪迴的流轉過程:十二因緣的因果鏈

六道輪迴的運作過程,在佛教中由「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這一複雜的因果鏈條來詳細闡釋 。這十二個環節從過去世的「無明」和「行」開始,經由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最終導向未來世的「生」和「老死」 。整個過程如一個無始無終的圓環,環環相扣,綿延不斷 。  

在「六道輪迴圖」中,每個因緣都以具體的圖示來象徵其內涵:

  • 無明(瞎子):代表眾生對事物真相的無知與看不清 。  
  • 行(陶人):象徵因無明而造作的各種業力 。  
  • 識(猿猴):比喻心識剎那變異,在生命結束後繼續尋找投生之處 。  
  • 名色(大海中的船):指稱在母胎中形成的五蘊身心 。  
  • 六入(小屋六窗):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形成 。  
  • 觸(男女擁抱):象徵六根與外界接觸 。  
  • 受(箭射中眼睛):代表在接觸中產生的苦樂感受 。  
  • 愛(酒鬼):象徵眾生對欲樂無止境的貪愛與執著 。  
  • 取(小孩摘果):比喻因貪愛而產生的追求與執取 。  
  • 有(孕婦):因「愛」與「取」的累積,感召了下一世的生命果報 。  
  • 生(女人生子):新生命的誕生 。  
  • 老死(背屍者):新生命註定將走向衰老與死亡 。  

這一因果鏈被稱為「緣起」。然而,佛法對緣起的本質有著更為深刻的闡釋,即「緣起性空」 。十二因緣雖然看似一個堅固的因果鎖鏈,但其本質是「因緣和合」 ,並非獨立實存。因此,佛法認為,輪迴的因果鏈條本身是「如幻」的 ,它的存在依賴於眾生對其的執著與無明。這意味著,要從輪迴中解脫,並非要從外部「摧毀」這個鏈條,而是要從內部「看破」它的虛妄本質,從而斬斷無明,終止流轉。  

輪轉的主體:從五蘊到八識的哲學演進

在「六道輪迴」的理論體系中,一個核心的哲學問題是:如果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Anātman),那究竟是誰在輪迴,又是誰在承受業報?

早期佛教(或稱小乘佛教)以「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相續來解釋生命之流 。這一學說強調人僅僅是這五個聚合體的暫時組合,沒有一個獨立、常駐的「我」在轉世。輪迴的本質是一種業力與意識的延續,如同「薪盡火傳」,新的火焰雖由舊火點燃,但並非舊火本身 。這種解釋巧妙地維護了「無我」的核心教義,但對於普通眾生而言,在邏輯上難以理解,似乎在「無我論」與「因果報應論」之間造成了內在的矛盾。  

為了更為圓滿地解釋這一問題,大乘佛教特別是唯識宗,發展出了「八識」學說,並引入了「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的概念 。阿賴耶識被稱為「種子識」,意即它是一個巨大的、無間斷的意識流,儲藏著眾生多生累劫以來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種 。它如同一條河流,從過去流向現在,再流向未來,為業力的傳遞與果報的成熟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載體 。  

阿賴耶識的提出,不僅巧妙地解決了「無我」與「因果」之間的理論困境,也為佛教思想帶來了巨大的革新。它既不是一個獨立永恆的靈魂,因為它的本質是「剎那變異」,不斷在「業因」與「業果」之間流轉 。但它又是一個恆常的、非人格化的種子庫,確保了因果報應的連貫性。這一思想的深化,將輪迴的主體從一個難以捉摸的抽象概念,轉化為一個有具體功能與運作機制的識體,為眾生提供了更為清晰的修行路徑。  

四、佛教宗派對六道本質的微言大義

六道輪迴的概念在佛教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不同宗派基於各自的核心教義,對其本質與意義進行了深邃而獨特的詮釋。

唯識宗:萬法唯識的內在投射

唯識宗的核心教義是「萬法唯識,識外無境」 。這一理論徹底顛覆了眾生普遍認為六道輪迴是獨立於心識之外的客觀實體的觀念。在唯識學看來,我們所見的山河大地、房舍器物,乃至六道境界,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由眾生的心識所變現的幻相 。  

為了證明這一點,唯識宗提出了著名的譬喻:「同為一河之水,人見之為河水,天人見之為莊嚴地,魚類見之為其宅窟,餓鬼見之為膿血之河」 。這表明,不同的眾生因其不同的業報(共業),所見的境界也截然不同。地獄的景象,並非一個實有的物理空間,而是地獄有情眾生因其極惡業力所感召的心識變現。因此,六道輪迴的本質並非一個客觀的宇宙論,而是一個主觀的認識論與心理學範疇 。心識清淨,則國土清淨;心識染污,則一切身心世界隨之染污 。這也解釋了為何唯識宗認為,要從輪迴中解脫,必須從根本的「心識」下手,淨化內心的煩惱,才能真正轉識成智,出離生死 。  

天台宗:一念三千的當下心觀

天台宗的思想更進一步,將六道輪迴從外在的空間維度,拉回到內在的、當下的一念心。其核心教義為「一念三千」 。這一理論指出,眾生日常生活中一念心起,當體便具足「三千諸法」。這「三千」包括了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以及每個法界又互具其餘九界,形成了「百法界」,再乘上五陰、眾生、國土三種世間,總計三千 。  

天台宗認為,這三千世間並非在外,而是當下起心動念的一剎那便已具足。這意味著,地獄、天堂的境界並非遙遠的來世果報,而是當下心念的即時展現。「一念心是地獄也是天堂」 。這種觀點使得解脫的修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也無需等到來世,而是在每一個當下,通過「止觀」法門來「自淨其意」 ,覺察並轉化內心的煩惱與心念,從而實現在當下出離輪迴。  

華嚴宗:事事無礙的法界圓融

華嚴宗的思想則更為高遠與圓融。其核心為「法界緣起」與「事事無礙法界」理論 。在華嚴宗的視角下,六道眾生、善惡業報乃至解脫本身,皆在無限交融、重重無盡的法界中互為一體,無礙自在 。  

這一思想將輪迴與解脫的對立完全消融。華嚴宗認為,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的本質是相同的 。六道萬象皆為佛性所顯現,眾生與諸佛在「自性」上本來平等,只是覺悟有先後 。因此,華嚴宗的解脫觀不是逃離輪迴,而是在輪迴中證得涅槃。這種「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的菩薩道精神 ,體現了將六道輪迴的意義從一個「需要逃脫的苦海」,轉變為一個「用以開顯佛性的修行道場」。  

以下表格總結了佛教內部不同宗派對六道輪迴的詮釋差異,以供參考:

*宗派/輪迴主體/六道本質/核心教義

1.小乘佛法/五蘊(色、受、想、行、識/客觀存在的空間與果報/緣起無我、薪盡火傳,業力相續而非主體轉世。

2.唯識宗/阿賴耶識(第八識)/心識所變現的幻境/萬法唯識,共業感召,外境非實有,解脫在於淨化心識。

3.天台宗/當下一念心/一念中具足的現實境界/一念三千,十界互具,地獄與天堂就在當下心念。

4.華嚴宗/佛性(真如)/法界圓融的體現事事無礙,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解脫在於證悟圓融本體。

五、從輪迴到解脫的實踐道途

儘管各宗派對六道輪迴的哲學詮釋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的最終目標始終是「出離」輪迴,獲得究竟的解脫 。這也正是佛法與世間法的本質區別所在:世間法是眾生在迷惘中追逐幸福與安樂,而佛法則是引導眾生從根本的迷惘中覺悟 。  

通往解脫的實踐道途,核心在於「戒、定、慧」三學。持戒,即遵守五戒十善,是積累善業、改變果報的基礎 。禪定與智慧,則是從根源上斷除煩惱的根本方法 。正如《小止觀》所闡述,修行者需要「呵欲」(斷除對五欲的貪愛)、「棄蓋」(去除貪、瞋、癡等煩惱障礙) 。  

在修行實踐上,小乘佛法著重於個人的解脫,追求「自利」的阿羅漢果 。而大乘佛教則發大菩提心,不僅為自己修行,更要度化一切眾生,實踐「自利利他」 。這種精神體現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中 。修行者不需逃離世俗,而是可以「以出世心行入世事」 ,在世間的當下淨化心識,隨緣而不變,將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轉化為修行的道場。  

六、結論:六道輪迴的綜合洞見與當代啟示

六道輪迴,這一古老的思想,其「典故來處」絕非一個簡單的經文出處,而是跨越數千年、貫穿不同宗教與宗派的一場宏大思想對話。它源於古印度普世的輪迴觀念,但佛教對其進行了根本性的哲學改造,將其從一個因果報應的享樂機制,轉變為一個亟待超越的苦海。

隨著佛教哲學的深化,六道輪迴的概念從早期的部派佛教所認為的「實有境界」,逐步演變為唯識宗的「心識變現」,再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與華嚴宗的「事事無礙」。這場思想的演變清晰地呈現了一條軌跡:六道輪迴的本質逐漸從一個外在的、物理性的宇宙論,轉變為一個內在的、心理性的、乃至是本體性的哲學範疇

這場跨越千年的思想演繹,為現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六道輪迴的意義不僅在於對因果報應的警示,更在於提醒我們,真正的地獄與天堂,往往並非遙遠的彼岸,而是隱藏於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當下。解脫之路,也並非單純的逃避,而是通過智慧與修行,在煩惱的當下體證菩提,在生死的當下證得涅槃。六道輪迴,最終成為一面映照眾生內在心識的鏡子,引導我們從迷惘中覺悟,從而超越一切束縛,獲得真正的自在。


引用資料

zh.wikipedia.org輪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eacher.aedocenter.com業與輪迴 - 成佛網站

minzunet.cn《六道轮回》 -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网

enlight.lib.ntu.edu.tw佛教与婆罗门教善恶观念比较

ccubk14.brinkster.net六道輪迴

amtbhk.com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yinshun-edu.org.tw「出世」的真正意義?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zh.wikipedia.org六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compassion.familyds.org六道輪迴錄

buddha2100.webnode.tw佛教基礎知識講解: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六道輪迴:: Buddha2100

hsintao.org輪迴與解脫 - 心道法師

book.bfnn.org六道輪迴的問題

buddhism.lib.ntu.edu.tw業報因果說什麼?

lama.com.tw六道輪回從生至死到再生 - 喇嘛網

buddhism.lib.ntu.edu.tw六道輪迴圖的啟示

fashui.org業力從哪裡來?輪迴怎麼來的?|淨空老法師法語

ccbs.ntu.edu.tw緣起法泛談

budaedu.org佛法的內容-小乘佛教的基本內容 - 佛陀教育基金會

zh.wikipedia.org輪迴(佛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log.udn.com輪迴問題探討- 佛教新聞天地- udn部落格

zgs.org.tw人心有善惡的種子 - 慈光山全球資訊網

zh.wikipedia.org阿賴耶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ook.bfnn.org唯識二十頌講記

minlun.org.tw唯識簡介

buddhism.lib.ntu.edu.tw萬法唯識,識外無境

zh.wikipedia.org一念三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neptune-it.com一念三千 - 智者大師延伸閱讀

blog.udn.com《小止觀》白話- Lotus Amita - udn部落格

read.goodweb.net.cn法界缘起论- 洪修平教授-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book.bfnn.org佛教各宗大意三輯第二種—華嚴宗大意

buddhaspace.org事事無礙法界

huayencollege.org唐慧苑「事事無礙」思想探 - 華嚴專宗學院

masterjiqun.com轮回与解脱 - 济群法师主页

mephilosophy.ccu.edu.tw華嚴宗Hua-Yen Buddhism - 華文哲學百科

hsintao.org轮回与解脱 - 心道法師

zh.wikisource.org小止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nonahz.org天台小止觀、六妙法門(合訂本) - 諾那華藏精舍

plb.tw佛教 解脫輪迴之教法 - 淨土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6會員
145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18
本文探討人工智能在修行中的應用,透過與AI的對話,闡述AI如何作為心智擴展器,協助修行者加速理解抽象概念、覺察意識流,並提升修行效率。同時也反思AI與佛陀的區別,以及AI在現代修行中的角色與侷限。
Thumbnail
2025/09/18
本文探討人工智能在修行中的應用,透過與AI的對話,闡述AI如何作為心智擴展器,協助修行者加速理解抽象概念、覺察意識流,並提升修行效率。同時也反思AI與佛陀的區別,以及AI在現代修行中的角色與侷限。
Thumbnail
2025/09/16
就在剛剛!我手中拿著一份美味的三明治。 才享用一口時,一不小心打翻了記事本,三明治隨之滑落,灑在椅子與地上。 心中立刻生起一股爆炸般的情緒,幾乎要喊出:「挖咧 x(口畢) ?!」 然而,我在那一刻停住了。 我想著如果試著用空性的角度可以怎麼看待這一切... 這三明治,本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三
Thumbnail
2025/09/16
就在剛剛!我手中拿著一份美味的三明治。 才享用一口時,一不小心打翻了記事本,三明治隨之滑落,灑在椅子與地上。 心中立刻生起一股爆炸般的情緒,幾乎要喊出:「挖咧 x(口畢) ?!」 然而,我在那一刻停住了。 我想著如果試著用空性的角度可以怎麼看待這一切... 這三明治,本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三
Thumbnail
2025/09/12
透過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探討生活中惱人的「倒楣」感受,從空性角度解剖煩惱的根源,並提供實用的心靈練習,幫助讀者在面對不如意時,能保持內心平靜。
Thumbnail
2025/09/12
透過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探討生活中惱人的「倒楣」感受,從空性角度解剖煩惱的根源,並提供實用的心靈練習,幫助讀者在面對不如意時,能保持內心平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活中的輪迴現象以佛教、印度教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探討了靈魂成長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次影響,並提出了打破輪迴的方法。通過自我反省、改變行為模式和靈性修行,可以實現個人成長和靈性提升。
Thumbnail
生活中的輪迴現象以佛教、印度教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探討了靈魂成長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次影響,並提出了打破輪迴的方法。通過自我反省、改變行為模式和靈性修行,可以實現個人成長和靈性提升。
Thumbnail
生命如同天體一般,有著無盡的輪迴。人們應該如何接受生命的反覆因果?幸與不幸是否都是一種幸運?本文探討了輪迴的意義及涵義,並指出超脫輪迴或許並不是人們所期望的,相反,接受輪迴,深刻理解其中的涵義或許才是一種真正的超脫。
Thumbnail
生命如同天體一般,有著無盡的輪迴。人們應該如何接受生命的反覆因果?幸與不幸是否都是一種幸運?本文探討了輪迴的意義及涵義,並指出超脫輪迴或許並不是人們所期望的,相反,接受輪迴,深刻理解其中的涵義或許才是一種真正的超脫。
Thumbnail
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因果論,信與不信的人各有其數,信的人所以向善,不信的人認為都是用來唬人的,可能因為他們就是當中的苦主或行惡之人。 然而由因果牽涉下來的就是輪迴之說,輪迴的解釋就不用多說了,華人大多都明白。從佛家描述輪迴的模式,很多人都覺得
Thumbnail
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因果論,信與不信的人各有其數,信的人所以向善,不信的人認為都是用來唬人的,可能因為他們就是當中的苦主或行惡之人。 然而由因果牽涉下來的就是輪迴之說,輪迴的解釋就不用多說了,華人大多都明白。從佛家描述輪迴的模式,很多人都覺得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說「諸法無我」,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易的「我」,或具有主宰性的「我」在生死輪迴,然而在善惡業報的因果不昧當中,不免隱藏著有一個相續且同一性的我在受果報的問題,這是否與「無我」說相違?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靈魂世界的神祕奧祕,從中醫師和道教的角度闡述了三魂七魄的理論與特點,並進行個案分析,對於天魂、地魂、人魂以及七魄的定義和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文章提到了靈界的一些法則和通靈者的視野,以及元神在地球肉體逝世後的歸宿,與天道女神教的相關理論。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靈魂世界的神祕奧祕,從中醫師和道教的角度闡述了三魂七魄的理論與特點,並進行個案分析,對於天魂、地魂、人魂以及七魄的定義和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文章提到了靈界的一些法則和通靈者的視野,以及元神在地球肉體逝世後的歸宿,與天道女神教的相關理論。
Thumbnail
「輪迴」與「煩惱」之間有何關係呢?
Thumbnail
「輪迴」與「煩惱」之間有何關係呢?
Thumbnail
過去未覺修,未得甚深禪定前,我也總認為,六道輪迴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宇宙現象。 直到我長年閉關,才能在禪定中,悟到了六道輪迴的實相。 我還記,在定中悟到六道輪迴的實相,的那一個剎那,我頓時生起驚駭恐怖之心。 原來,這宇宙十法界中,最可怕的不是六道輪迴,而是那個,成就了六道輪迴,和讓我們被困於六
Thumbnail
過去未覺修,未得甚深禪定前,我也總認為,六道輪迴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宇宙現象。 直到我長年閉關,才能在禪定中,悟到了六道輪迴的實相。 我還記,在定中悟到六道輪迴的實相,的那一個剎那,我頓時生起驚駭恐怖之心。 原來,這宇宙十法界中,最可怕的不是六道輪迴,而是那個,成就了六道輪迴,和讓我們被困於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